題白楊圖

題白楊圖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白楊圖
  • 創作年代:一九四三年
  • 作品出處:《白楊禮讚》
  • 作者:茅盾
內容,相關連結,詞句解釋,背景資料,

內容

《題白楊圖》
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
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
羞與楠枋伍,甘居榆棗儔.
丹青標風骨,願與子同仇.

相關連結

《白楊禮讚》發表後,現代畫家沈逸千根據《白楊禮讚》的意境,畫了一幅白楊圖。茅盾看後,覺得禮讚白楊之情似乎意猶未盡,於是又寫下了上面這首格律詩。

詞句解釋

楠枋:貴重、粗大的木材,詩中意與《白楊禮讚》中楠木相同。
榆棗:原指榆棗樹,詩中意與“楠枋”相對,與《白楊禮讚》中白楊樹同意。
北方有一種好樹,挺拔正直如長矛。每個葉子都很團結,每個枝條都力爭上遊。羞與樹中的貴族為伍,甘願同榆樹、棗樹為伴。詩人畫家都推崇白楊的風骨,都願意同心協力抗擊敵人。

背景資料

此詩寫於一九四三年,即《白楊禮讚》寫作後兩年,當時仍處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是茅盾先生對《白楊禮讚》寫作意圖的最早和最明白的說明。“洱海編輯部同志兩正”指的是那家倫同志和另一位編輯,當時那家倫由大理借調到北京編輯《民族文學》,茅盾先生對這位來自雲南邊疆的白族作家十分關心,特意在八十三歲高齡,選擇抄錄了這首舊作贈送給他,情意是十分深長的。白楊樹是生長在北方的樹,用白楊詩贈給南方的少數民族作家,先生的用意恐怕正在於表現“全國人民一家,全國各民族一家”的崇高主題,同時,我們也可以窺見老年的茅盾先生仍然以普通民眾自居,願意與人民大眾共同奮鬥<共同前進的拳拳的赤子之心,不能不令我們感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