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犁頭鰩

顆粒犁頭鰩

顆粒犁頭鰩,Glaucostegus granulatus (Cuvier, 1829),犁頭鰩科犁頭鰩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尤以南海產量較多、個體較大。是捕撈其他經濟魚類的兼捕對象,因此其漁期不明顯,產量也不集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顆粒犁頭鰩
  • 拉丁學名:Scobatus granulatus (Cuvier, 1829)
  • 別稱:犁頭鯊、六件鯊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鰩形目
  • 亞目:犁頭鰩亞目
  • :犁頭鰩科
  • 亞科:犁頭鰩亞科
  • :犁頭鰩屬
  • :顆粒犁頭鰩
  • 分布區域: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南海和東海
  • 生活習性:棲息於近岸淺海埋藏於泥沙中
  • 生長繁殖:卵胎生
  • 經濟價值:肉供食用,背鰭和尾鰭可製成魚翅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經濟價值,

形態特徵

平扁延長,一般體長1米左右、體重5至10千克。頭和胸鰭基底連成一體盤呈犁頭形、頭長,吻三角形突出。口腹位,較小、平橫裂,有唇褶。牙細小而多,排列為鋪石狀。眼大,上位。眼後具橢圓形噴水孔,後緣有皮褶。鼻孔短而斜裂。沿體背部正中線上有一行粗大結刺;眼上方和肩區每側也各有2個結刺、尾平扁,每側具一皮褶。體背及腹面光滑,背面純褐色、無斑紋,吻側和腹面淺淡,吻的前部腹面具一黑色斑塊。背鰭2個,中等大,呈三角形,黃色,第1背鰭位於腹鰭後方;胸鰭較狹長。前、後緣連續廣圓,基底前部延伸達吻側後部;尾鰭狹小,呈黃色。
吻呈等邊三角形,前端鈍圓,側緣斜直;吻長約等於體盤長之半或稍大;吻軟骨細狹,僅後部1/4分歧,前部聯合,近吻端處又分為2短枝。眼小,眼徑等於吻長的1/9~1/14,等於眼間隔的1/3。噴水孔卵圓形,約與眼徑等大或較大,後緣外側具一細小皮褶。鼻孔里側位,幾橫列,長等於口寬的1/2,約與鼻間隔相等或稍小;前鼻瓣具一扁須狀突出,不轉入於鼻間隔區域,後鼻瓣內側具一襪狀突出,轉入於鼻腔內,外側具一低狹薄膜。口橫列,略呈弧形,為口前吻長的3/8~4/13;上頜具一齶膜,中部三角形凹入。齒細小而多,橢圓形,寬比長為大,鋪石狀排列。鰓孔5個,很狹小,斜列於胸鰭基底里方,第五鰓孔間的距離比第三鰓孔大6~7倍。
背面和鰭上密具粒狀鱗片;背面正中脊椎線上具一縱行粗大結刺;吻軟骨兩側各具一行小結刺;眼前和眼上具一行小結刺;肩區每側具2小結刺。
胸鰭中大,基底前延,稍越過鼻孔前緣的水平線;前緣斜直或略凹入,後緣廣圓,里緣斜直;前角和后角都圓形。腹鰭小,距胸鰭很近,約僅有一眼徑之隔;前角廣圓,后角鈍尖突出。兩背鰭幾同大同形;前緣圓凸,後緣稍凹;上下角都圓鈍;第一背鰭與腹鰭的距離比背鰭間隔約大2倍,基底長稍小於背鰭間隔的1/2;第二背鰭基底比第一背鰭基底稍長。尾平扁,尾椎軸平行,下側皮褶很發達。尾鰭頗狹長,上葉比較長大,下葉不分葉、不突出,低而廣圓形。
背面赤褐或紫褐色,吻側淡赤色,腹面淡白色。

生活習性

暖水性中小型犁頭鰩,一般體長1米左右,大者可達2米餘。棲息於近岸淺海,常把身體半埋藏於泥沙中。
顆粒犁頭鰩

經濟價值

肉供食用;背鰭和尾鰭可製成魚翅;吻側的半透明結締組織可制為“魚骨”;皮可製成“魚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