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婆果

頻婆果

果實似豆莢,皮厚秋季成熟,果柄長10~20 公分,果實莢果未成熟是淡紅帶青色,漸成熟時果莢裂開內有種子,莢變豬肝色,裂開成熟種子由土色變黑色,其形似鳳凰眼睛稱為鳳眼果,未成熟果實為淡黃綠色,內成熟種子可食用,未成熟食味不佳帶有苦味,成熟者帶有甜味松美味可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頻婆果
  • 別名蘋婆、九層皮、頻澎;
  • 學名::Stereulianobilis
  • : 屬梧桐科
頻婆果別名,頻婆果形狀,

頻婆果別名

頻婆為梧桐科蘋婆屬喬木,又稱七姐果、鳳眼果

頻婆果形狀

鳳眼果是梧桐科常綠的喬木,高達8~15米,葉是復生,葉長橢圓卵形,尖端漸尖,基部漸狹,葉主脈及側脈清晰,葉長10~16 公分,寬2~3 公分。
食用部分是種子半球形或球形,圓錐形,直徑 2~ 4 cm,外表棕黑色或黑色,有皺紋,撥去外皮可見黃白色種仁,種仁粉質,煮熟可以吃味道為甜帶Q而香。鳳眼果含有醣、澱粉、糖及脂肪與蛋白,味道甜美,蒙受喜愛,使用部分果皮及種仁。
——蘋婆的種子大如鴿卵,由紅色天鵝絨般的果莢包裹, 熟透開裂時,好似鳳凰鳥睜開眼睛,故有“鳳眼果”之稱。其種子不 能生吃,經炒熟後方可食用,味如板栗,富含澱粉,也含蛋白質和脂肪等。《西遊記》中曾提到,唐太宗為招待取經歸來的唐僧師徒四人, 設以盛宴,蘋婆種子便是其中一道美味佳肴。蘋婆種子還有一定的食療價值, 相傳明代忠臣海瑞,因患了重病,得友人贈送蘋婆果實一筐,分數次煲粥服用,不久身體就得以康復。蘋婆葉能散發出一股素淡的香氣,深受廣東惠州一帶農家青睞,常以 之包裹糍粑饋贈親友。
復引曾棨頻婆果》詩:
頻婆果
果異曾因釋老知,喜看嘉實出京師。芳腴絕勝仙林杏,甘脆全過大谷梨。
炎帝遺書慚未錄,長卿多病獨相宜。由來南土無人識,那得靈根此處移。
——蘋婆的種子大如鴿卵,由紅色天鵝絨般的果莢包裹,熟透開裂時,好似鳳凰鳥睜開眼睛,故有 “鳳眼果”之稱。其種子不能生吃,經炒熟後方可食用,味如板栗,富含澱粉,也含蛋白質和脂肪等。
《西遊記》中曾提到,唐太宗為招待取經歸來的唐僧師徒四人,設以盛宴,蘋婆種子便是其中一道美味佳肴。蘋婆種子還有一定的食療價值,相傳明代忠臣海瑞,因患了重病, 得友人贈送蘋婆果實一筐,分數次煲粥服用,不久身體就得以康復。蘋婆葉能散發出一股素淡的香氣,深受廣東惠州一帶農家青睞,常以之包裹糍粑饋贈親友。“頻婆”是一個外來語名詞,這一點果樹學家已有注意。至於其具體出處和含義,提到的人不多。查此詞源出梵語。
頻婆果
佛光大辭典》釋“頻婆”一詞,謂為梵語及巴利語bimba音譯,原意“身影”。又稱印度有頻婆樹,喬木類,果實鮮紅色,意譯“相思樹”[30]。唐釋惠琳《一切經音義》卷一○
《音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頻婆果,此譯雲相思也。”宋釋法雲《翻譯名義集·五果篇第三十二》:“頻婆,此雲相思果,色丹且潤。”前引張懋修《談乘》已注意到這條材料,《采蘭雜誌》雲“佛書所謂頻婆,華言相思也”,當亦出於此。可知古漢語中的“頻婆”一詞,主要是譯指頻婆樹的果實,意為“相思”。由於頻婆果“色丹且潤”,故佛典中多用以形容口唇之美。《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之六》:“唇口丹潔,如頻婆果。”惠琳《一切經音義》卷二三解釋此條經文說:“丹,赤也。潔,淨也。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林檎,今稱沙果或花紅,果實紅色,故惠琳將其與“極鮮明赤”的頻婆果相比。
頻婆果
余如《方廣大莊嚴經》卷一:“目淨修廣,如青蓮花,唇色赤好,如頻婆果。”
《佛本行集經》卷一九:“嗚呼我主,口唇紅赤,如頻婆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八一:“世尊唇色光潤丹暉,如頻婆果。”《毘耶娑問經》卷下:“光明集在其身,頰如蓮花,唇色猶如金頻婆果。”[31]類似比喻在變文中也可以見到。
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卷五《維摩詰經講經文(一)》:“丹唇似果頻婆色,雙眼如蓮戒定香。”卷六《醜女緣起》:“眉如初月翠,口似頻婆果。”由於佛經和變文的影響,頻婆果作為一種“色丹且潤”、光潔美觀的果類,逐漸為世人所熟悉[32]。前引曾棨《頻婆果》詩云“果異曾因釋老知”,即為一證。
本草綱目》卷三○《果之二》釋“頻婆”為“猶雲端好也”,則是取了引伸含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