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淋巴結轉移癌

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約占頸部惡性腫瘤總數的3/4;在頸部腫塊中,發病率僅次於慢性淋巴結炎和甲狀腺疾病。原發癌灶絕大部分在頭頸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狀腺癌的轉移最為多見。鎖骨上窩轉移性腫瘤的原發癌灶,多在胸腹部(包括肺、縱隔、乳房、胃腸道、胰腺等);但胃腸道、胰腺癌腫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經胸導管多發生在左鎖骨上窩。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常見病因:全身的癌腫一經侵犯淋巴系統,均有可能轉移至頸淋巴
  • 常見症狀:頸側區或鎖骨上窩出現堅硬如石的腫大淋巴結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頸部淋巴結轉移癌與其解剖特點有著重要關係。頸深淋巴結位於頸深部包圍筋膜和錐前筋膜間,共有10組,約300餘個。淋巴結周圍繞有頸動脈、神經、肌肉等。
頸淋巴是全身淋巴的總匯區,全身淋巴液均可經此處引流。如鼻咽部淋巴引流,經咽後外側淋巴結匯入頸內靜脈上組淋巴結;口底部淋巴管進入頦下淋巴結,然後匯入頜下淋巴結及頸深淋巴結;胸腹腔管液匯入胸導管,然後引流至鎖骨上淋巴結等。因此全身的癌腫一經侵犯淋巴系統,均有可能轉移至頸淋巴。
腫癌轉移至頸淋巴常通過3種途徑:
1.從淋巴管轉移,最常見。
2.循血行轉移至淋巴結的被膜及小梁的血管中。
3.癌瘤(如涎腺及甲狀腺癌瘤)直接侵犯附近的淋巴結。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頸側區或鎖骨上窩出現堅硬如石的腫大淋巴結,初起常為單發,無痛,可被推動;以後很快出現多個淋巴結,並侵及周圍組織,此時,腫塊呈結節狀,固定,有局部或放射性疼痛,晚期腫塊可發生壞死,以致潰破,感染,出血,外觀呈菜花樣,分泌物帶有惡臭。
轉移癌的原發部位不同,其症狀及體徵又各有特點。
1.原發於頭頸部的轉移癌
多分布於頸內靜脈區淋巴結,表現為沿胸鎖乳突肌周圍淋巴結腫大,鱗狀細胞轉移癌一般甚硬;但少數可因組織壞死,液化而呈囊性,單個或數個,進行性增大,常與周圍軟組織粘連,終至固定,一般無痛,大多伴有原發癌所產生的症狀和體徵。
2.原發於胸,腹以及盆腔等處的轉移癌
主要出現在左鎖骨上區淋巴結,少數亦可在右鎖骨上頸內靜脈下或中區,個別可在頜下,上頸甚或頸後三角區出現,皆屬晚期,多伴有原發癌所發生的症狀及體徵。
3.原發部位不明的轉移癌
多見於50~60歲男性,轉移癌部位不限,以頸中l/3以下至鎖骨上區占多數,一般缺乏原發灶所產生的症狀或體徵。

檢查

1.EB病毒(EBV)抗體檢測
其中VCA-IgA的敏感性較高,但特異性稍差,而EA-IgA的敏感性較高,但特異性較高。患者血清中EBV抗體呈陽性,特別是來自鼻咽癌的高發地區,應重點檢查鼻咽部。
2.淋巴結組織病理檢查
常用方法有穿刺抽吸和活體組織檢查兩種。

診斷

凡40歲以上患者,近期出現頸部淋巴結持續性腫大,無急性炎症或結核性表現,經保守治療2周無效,尤其腫大淋巴結硬,周圍組織粘連時,須排除轉移癌,須詳詢病史並查找原發灶。

治療

已查明原發部位的轉移癌,按原發部位癌治療原則進行治療。原發部位不明的轉移癌,為控制繼發癌的發展,以延長患者生存期,可以考慮採取積極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繼續查找原發灶。
1.一般治療原則
(1)頸內靜脈上區鱗狀細胞癌尤其低分化癌轉移,應考慮為原發鼻咽部的隱匿癌,按鼻咽癌進行根治性放療。
(2)頸內靜脈中及下區較低分化的鱗狀細胞轉移,可考慮為舌根或梨狀窩隱匿癌,行包括該區的根治性放療;孤立的高分化鱗狀細胞癌轉移,宜行頸淋巴結清除術。必要時,合併前述治療。孤立的轉移性腺癌或惡性黑色素瘤,均可考慮頸淋巴結清除術合併化療。
(3)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癌根據病理類型,考慮採用適當化療或放療。原發灶不明的頸內靜脈區轉移癌,特別是頸中及上區轉移癌經上述治療後,有20%~50%的患者可獲3年生存率。少數5年以上生存。轉移性鱗狀細胞癌治療效果較好,腺癌甚差,尤其鎖骨上轉移性腺癌,極少長期控制。
2.頸淋巴結清掃術
(1)適應證口腔頜面部某些惡性腫瘤,臨床出現淋巴結轉移而原發病灶已被控制或可以徹底切除者;口腔頜面部某些惡性程度較高或易於發生轉移的惡性腫瘤,雖臨床尚未發現可疑的淋巴結轉移,仍應考慮此手術;已證實頸部為轉移癌,但未發現原發灶,頸部轉移灶迅速擴大者。
(2)禁忌證原發灶不能切淨,也不能用其他治療方法控制者;已發生遠處轉移或轉移灶已侵及顱底者;轉移灶與頸部主要器官已有粘連,或全身衰弱年老患者,或頸淺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已有轉移者,此手術應慎重考慮。
3.放射治療
對於同側固定的巨大淋巴結或雙側轉移固定的淋巴結,應首先考慮術前放療,如有殘存灶可行挽救性手術。N2及N3期鱗癌,首選手術治療,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鎖骨上轉移性淋巴結首選單純放療,如有殘存可行挽救性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