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突四須䰾

頜突四須䰾

頜突四須䰾,Barbodes coggini (Chaudhuri,1911),鯉科四須䰾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頜突四須䰾
  • 拉丁學名:Barbodes coggini (Chaudhuri,1911)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亞科:亞科䰾
  • :四須䰾屬
  • :頜突四須䰾
  • 命名人:Chaudhuri
  • 年代:1911
分布地區,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布地區

雲南大理。

形態特徵

全長為體高的3.6-3.8倍,為頭長的3.6-3.8倍,為尾柄長的4倍弱。頭長為其高的1.5倍,為其寬的1.8倍,為眼徑的3.3倍。吻和眼間距及眼徑相等。
背面輪廓線以第二根不分枝鰭條基部為最高,從此向後逐漸降低,向前保持弧形,從頭後起一直至吻端幾乎成一直線。腹面成一直線而稍微向下彎,在腹鰭基又向上彎,向後成一直線伸達尾柄。吻背面稍扁平,前面有一枝脊,沒有珠星或其脫落的痕跡。須2對,吻須比眼徑稍短,頭長為其4.3倍,向後伸達眼前部的1/3處,頜須為頭長的1/3,向後伸達眼眶的後緣。口端位,上頜稍突出,下頜前端稍尖,具一突起和上頜的凹陷相吻合,口角不達眼眶前緣之下,其間距為半個眼徑。
背鰭條3,6-8;臀鰭條2,5;胸鰭條16;腹鰭條9;尾鰭條17。側線鱗39[6.5/(3.5-V)]40,自側線鱗至腹部中央為4(1/2)鱗片;背鰭前鱗21;圍尾柄鱗16。
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的2個鱗片,至尾鰭基比至吻端為近,第三根不分枝鰭條成為硬刺,後緣有28個鋸齒,其末端的一個稍彎曲,硬刺比頭長為短,其他鰭條順序減短。因此,背鰭的外緣稍內凹,胸鰭下緣稍內凹,向後伸不達腹鰭起點,其間相隔1-2鱗片的距離。從膀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相距有12鱗片之隔,腹鰭向後伸不達臀鰭起點,從臀鰭基部後端至尾鰭基有10個鱗列。腹鰭的外緣稍外凸,臀鰭外緣稍內凹。
側線前部向下斜,從胸鰭末端起成一直線向後延長而至尾鰭基之中點。
體側背部1/3,包括頭部在內棕色,下部銀白,各鰭帶黃色,唯腹鰭較暗;背鰭、尾鰭末端帶灰白色;須褐色。

生活習性

淡水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