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民

順民

順民,漢語辭彙。

拼音:shùn mín

釋義:1、順應民心。2、教化百姓。3、舊指聽天由命、安守本分的人。4、泛指逆來順受的人。5、順民指歸附外族侵略者或新統治者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順民
  • 拼音:shùn mín
  • 解釋:順應民心
  • 出處:《孝經·廣致德》
漢語詞語,拼音,出處與詳解,英文翻譯,文言文,原文,參考譯文,

漢語詞語

拼音

順民:shùn mín

出處與詳解

1、順應民心
①《孝經·廣致德》:“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邢昺 疏:“若非至德之君,其誰能順民心如此。”
②三國 魏 鐘會 《檄蜀文》:“ 高祖 文皇帝 應天順民,受命踐祚。”
③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應乾動寂,順民終始。”
2、教化百姓
順,通“ 訓 ”。《管子·牧民》:“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廟,恭祖舊。”
3、舊指聽天由命安守本分的人
①《列子·楊朱》:“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謂之順民。”
②漢 桓寬 《鹽鐵論·授時》:“ 三代 之盛無亂萌,教也。 夏 商 之季世無順民,俗也。”
4、泛指逆來順受的人
①老舍 《茶館》第三幕:“我呢,作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
②柳青 《狠透鐵》五:“三十來歲,還是光棍漢,和他媽一塊過著他是暴君、老婆婆是順民的無衝突的日子。”
5、順民指歸附外族侵略者或新統治者的人。含貶義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者 北京 之破,民則願為外國之順民,官則願為外國之總辦,食其俸祿,資其保護。”
②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城亡了,他一籌莫展;國亡了,他還是低著頭去作個順民。”
田漢《回春之曲》第三幕:“ 日本帝國主義正企圖繼續進攻 中國 、奴役 中國 人民,不願意做亡國奴的,不願意做順民的起來,殺啊,前進!”
④歐陽予倩 《木蘭從軍》第六場:“我們只要不做亡國奴,不做順民,還有什麼顧忌!”

英文翻譯

  • people who surrendered to their new lord;
  • people who leave their fate to heaven;
  • abjectly obedient citizens

文言文

《順民》

原文

《呂氏春秋》-季秋紀第九二曰: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萬乘之國,百戶之邑,民無有不說。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之所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發,磨阝其手,以身為犠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則湯達乎鬼神之化、人事之傳也。
文王處岐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里之地。文王載拜稽首而辭曰:“願為民請炮烙之刑。”文王非惡千里之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吳。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耳不聽鐘鼓。三年苦身勞力,焦唇乾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味禁珍,衣禁襲,色禁二。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於是屬諸大夫而告之曰:“願一與吳徼天下之衷。今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僨,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之諸侯不能害之,則孤將棄國家,釋群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與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將出焉!”於是異日果與吳戰於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也。’”莊子曰:“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曰以告鴞子。鴞子曰:“已死矣,以為生。故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

參考譯文

先王治理天下首先順依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仁德博取民心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古代大有人在。失去民心而建立功名的卻不曾有過。獲得民心是有方法的,無論是具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還是僅有百戶的小邑,人民無不有所喜悅。只要做人民所喜悅的事,民心就獲得了。人民所喜悅的事難道會很多嗎?這是取得民心的關鍵。
從前,湯滅掉夏,治理天下。天大旱,五年沒有收成。湯於是在桑林用自己的身體向神祈禱,說;“我一人有罪,不要禍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責也都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才,致使天帝鬼神傷害人民的生命。”於是湯剪斷自己的頭髮,拶起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體作為犧牲,向天帝求福。人民於是非常高興,雨於是也大下起來。湯可說是通曉鬼神的變化、人事轉移的道理了。
文王住在岐山臣事紂王,雖遭冤枉侮慢,依然雅正恭順,早晚朝拜不失其時,進獻貢物一定合宜,祭祀一定誠敬。紂很高興,封文王為西伯,賞他縱橫千里的土地。文王再拜稽首,辭謝說;“我不要千里的土地,只願替人民請求廢除炮烙之刑。”文王並不是厭惡縱橫千里的土地,用它替人民請求廢除炮烙之刑,必是想要博得民心。得到民心,它的好處勝過縱橫千里的土地。所以說,文王是相當明智了。
越王深為會稽之恥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和吳國拚死一戰。於是他身不安於枕席,口不嘗食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聽音樂。三年的時間,苦心勞力,唇乾肺傷,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養百姓,以便使他們一心歸順自己。有甜美的食物,如不夠分,自己不敢獨自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與人民共飲。靠自己親身耕種吃飯,靠妻子親手紡織穿衣。飲食不求珍奇,衣服不穿兩層,禁用二色為飾。他還時常出外巡視,隨從車輛載著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病的、困厄的、面色憂愁憔悴的,飲食不足的人,一定親自給他們食物吃。然後,他召集諸大夫,向他們宣告說:“我願與吳國一次求得上天裁正。讓吳,越兩國彼此一道毀滅,士大夫踏肝踐肺同日戰死,我跟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亡,這是我最大的礫望。如果這些辦不到,從國內考慮估量我們的國力不足以損傷吳國,從國外考慮結盟的諸侯也不能毀滅它,那么,我將拋棄國家,離開群臣,身帶佩劍,手執利刃,改變容貌,更換姓名,充當僕役,執箕帚侍奉吳王,以便跟吳王決死於一旦之間。我雖然知道這樣做會遭致腰斷頸絕,頭腳異處,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差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付諸實施。”後來越國終乾與吳國在五湖決戰,吳國軍隊大敗,緊接著越國軍隊包圍了吳王的王官,攻下城門,活捉了夫差,殺死了吳相。滅掉吳國之後二年越國稱霸諸侯。這都是先順依民心的結果啊。
齊莊子請求攻打越國,徵求和子的意見。和子說。。先君有遺命說;‘不可攻打越國。越國是只猛虎。齊莊子說:“雖然是只猛虎,但是現在已經死了。”和子把這話告訴鴞子,鴞子說。“雖然已經死了,但人們還認為它活著。”所以,凡行事,一定要先考察民心,然後才可去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