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學通指

是其時自程試以外,韻原不一,安有所謂遍考唐人無不合於一百七部者哉?尤可異者,上、下平聲五十七部,有入者三十四,無入者二十三,自唐以來,絕無異說,至明葉秉敬作《韻表》,始以後世方音割裂分配,使部部有入。先舒祖其說而小損益之,乃標曰《唐人韻入聲表》,則不但考之不詳,並依託古人,如郭正域沈約《韻經》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韻學通指
  • 數量:一卷
  • 來源: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 出處:四庫提要
古籍簡介,四庫提要,

古籍簡介

《韻學通指》·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四庫提要

國朝毛先舒撰。是編與柴紹炳《古韻通》、沈謙《詞韻》同時而出。三人本相友善,故兼舉二家之說。其得失離合亦略相等。如謂“風”字可以入《侵韻》,非《東韻》之字全可入《侵》。“舒”字可以入支韻,非《魚韻》之字全可入支。謂古韻之差等有三,今韻之差等有四。所見皆視前人為確。惟所稱沈約韻、孫忄面韻及唐人韻入聲表、孫忄面二百六部、唐人一百七部之說,則多無依據,以意為之。夫沈約四聲久佚,不必言矣(語詳《韻經》條下)。孫忄面《唐韻》惟《廣韻》之首僅存其《序》。徐鉉校正《說文》,僅存其反切。書則久佚,又安得以宋人韻目為司法本書。且二百六部之分,據其末則陳彭年等之書,有《廣韻》可考。原其初則沈約之舊,有約集諸詩賦可考。孫忄面但增加其字,補綴其注,並無分部之說。忽舉而歸之於忄面,古無典記也。至其同用、獨用之注,在唐則許敬宗所定,見封演《聞見記》。在宋則賈昌朝移並窄韻十三部,見《東齋記事》,亦見《玉海》。自昌朝以前,無一百七部之說也。又唐人程試則用官韻,自為詠歌則多用私韻。如《東》與《冬》、《锺》為二部,官韻也。其他如孟浩然《田家元日》詩、杜甫《雨晴》詩、魏兼恕《送張兵曹赴營田》詩之類,皆近體律詩、以《東》、《冬》、《锺》通押,則私韻也。《蕭》、《宵》、《餚》、《豪》為三部,官韻也。李商隱《送從翁赴東川尚書幕》詩之類,亦五言長律,以《蕭》、《宵》、《餚》、《豪》通押,則私韻也。“畫”字在《卦部》,官韻也,李商隱《無題》詩與“衩”同押;“婦”字在《有部》,官韻也,白居易《琵琶行》與“故”同押:亦皆私韻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