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江凡

韋江凡

韋江凡(1922年—2016年6月19日),男,漢族,別名無竟、江帆,陝西澄城韋莊鎮臨皋村人,1922年生。畫家,徐悲鴻弟子,擅長畫,兼善人物,有“當代畫馬第一人”的美譽。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曾參與籌建中國畫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江凡
  • 別名:無竟、江帆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澄城縣韋莊鎮臨皋村
  • 出生日期:1922年
  • 逝世日期:2016年6月19日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
  • 主要成就:參與籌建中國畫研究所
    參加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籌建工作
    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
  • 代表作品:《送上門》、《時傳祥》(組畫)、《奔騰的群馬》、《初上征途》
人物經歷,藝術生涯,主要作品,成就榮譽,

人物經歷

1922年出生於陝西省澄城縣韋莊鎮;
7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寄養在外祖父家。勤工儉學讀過國小、中學、師範;
1942年考入西安私立中華藝專學習美術;
1944年任長安二中美術教師,同時師從趙望雲學習中國畫;
1946年在徐悲鴻的關懷資助下,改入國立北平藝專國畫系學習;
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留校任教;
1952年籌建中國畫研究所(現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
1959年調入北京畫院,同年參與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
1993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有紀錄片《韋江凡畫馬》;
2000年5月獲北京市政府從藝五十年老藝術家獎牌;
2002年4月,中國教育台拍攝了電視片《愛君逸筆似龍騰》;
2012年2月23日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韋江凡的新畫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韋江凡》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首發儀式;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

藝術生涯

千里跋涉為學藝
1922年,韋江凡出生在澄城縣。7歲時,父母親雙雙去世,他和哥哥成了孤兒。他乾過農活,當過雜貨店的學徒,斷斷續續在學校念過幾年書。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在廢紙上畫,在黑板上畫,甚至用樹枝在地上畫。在上國小時,在紀念老師的牆報上畫了老師的遺像,這讓他在當地一下子出了名。
韋江凡先生作品韋江凡先生作品
18歲時,韋江凡去了西安,先後在國小和中學當美術老師,繼而又考入新成立的中華美專,開始了勤工儉學的學藝之途。沒錢買畫紙,他就在廉價的土紙上刷一層白礬當做畫紙。由於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邊學藝邊在中學裡教課。
1946年,報紙上一則徐悲鴻就任國立北平藝專校長的訊息撥動了韋江凡的心弦。徐悲鴻是他仰慕已久的大師,北平藝專是他心目中藝術的天堂,二者的結合令他無限神往,於是他變賣了所有的家當,踏上了北上求學的道路。
趕到北京時已經錯過了考季,錢也用光了,沒飯吃、沒地住。但他沒有死心,心想既然到了北京,無論如何也要見徐悲鴻先生一面。第二天一早就趕到北平藝專,沒想到徐先生真的接見了他,聽說他畫了難民還鄉的速寫,忙讓他拿出來。看了他的畫,徐先生很喜歡,連說畫得好,徐悲鴻馬上叫來文印科的老師,讓他跟著刻蠟版,每月給2萬元錢(當時的法幣),正好夠一伙食費。就這樣,韋江凡晚上在食堂的燈下刻蠟版,白天去當旁聽生。
永生不忘恩師情
在藝專學習期間,徐悲鴻先生對他器重有加,關懷備至。記得剛進校當旁聽生時,他住在東單羊益胡同一個昔日閒置的教員宿舍里。當時正值隆冬,室內無燈無火,夜裡寒冷難熬,他只好鑽進櫃櫥里避寒。恩師知道後,立即將他安排在條件較好的貢院西街學生宿舍內住宿。
當時,他是一個沒有絲毫經濟支持的窮學生,刻蠟版的工作雖然解決每月的一伙食,但其他開支,例如買紙買顏料等等,就捉襟見肘了。徐悲鴻在了解他的情況後,常常送一些紙筆和顏料,幫助韋江凡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後來,他考取了藝專的正式生,徐先生馬上幫他申請了助學金,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學業。徐先生為了培養人才,為了美術教育事業,可以說是盡心竭力,極盡慷慨,不少像韋江凡一樣的窮學生和那些需要幫助的畫家,在處境艱危時都曾受到過徐先生的慨然相助和無私支援。
為了報答徐悲鴻的知遇之恩,韋江凡心無旁騖地發奮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畢業後他本來準備回西安,後遵從徐先生的安排留下來任教。新中國成立後,國立北平藝專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任首屆院長,他也繼續留校任教。這期間,韋江凡和比他低幾級的同學時玉梅結婚,徐先生在百忙之中抽身擔任了他們的主婚人,還送畫祝賀。
幾十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有忘記徐悲鴻先生的恩情,常常對家人說:“永遠不能忘記徐悲鴻先生,沒有恩師昔日對我的扶助和關愛,就沒有我韋江凡的今天!”懷念之餘,他更以恩師為楷模,虛心求藝,誠心待人。
活到老 學無涯
多年來韋江凡牢記恩師徐悲鴻要“師造化、師真馬”的教誨,曾先
韋江凡先生韋江凡先生
後赴內蒙、新疆、甘肅等地的草原馬場,生活在那裡,為萬馬寫照,描繪自然狀態下馬的各種形態。即使在北京他也不忘深入生活,拄著拐棍、拿著馬扎,坐車到東郊的大郊亭,70年代時那裡經常有馬車經過,路邊正好有家飯館,很多趕車人在那裡吃飯,就把馬拴在路邊。韋江凡趁他們吃飯的時候畫馬,一直畫到下午一點半,飯館關門,他的馬也畫好了。
他畫馬以草書入畫,線條飄逸靈動,力度非凡。因速寫基本功紮實,故傳神寫真,變化無窮,姿態橫生。他說:“馬很難畫,骨骼的結構,肌肉的效果,尤其是它奔跑的形態都要求準確,要表現出一種內外渾然契合的氣勢。”他用“筆不周而意周”的中國畫大寫意手法,將草書的筆法融入畫馬的線條,用墨色的濃淡,以虛實對比來表現馬的肌肉張力,用濃墨渲染出奔馬狂放飄逸的鬃尾,畫出的馬生動而有氣勢,韋氏奔馬已自成一格。
年過花甲時,他從“烏龜與兔子賽跑”的故事中得到啟迪,深感時間的緊迫,每天五時半就起來寫字作畫,持之以恆。“六十始悟藝”,“七十知不足”,這兩方印章曾滲透著老人在古稀之年對藝術真諦的深刻見地。他幽默地說:“我現在是騎馬難下,總覺得自己的馬還沒有畫好,老想到生活中去。”
祖孫三代繪丹青
韋江凡為人謙和樸實,對名利看得很輕。他從藝60餘年,卻從沒有辦過一次畫展。了解韋江凡的人都知道他的多才多藝,除了畫馬,他的中國畫山水、人物無一不精,油畫、水彩畫、版畫、壁畫、書法等均有涉獵,作品多得完全可以辦一個豐富多彩的畫展。
受他的影響,家裡出了幾位藝術家,他的夫人畢業於中央美院,被分配到《中國婦女》雜誌社當美編。“文革”中雜誌停辦,她被調到中學教美術,退休後專注於寫意花鳥畫創作。
他有四個兒女,大女兒曾考上了工藝美校,因“文革”,前一天接到錄取通知書,第二天學校卻解散了。後來她到醫院工作,負責畫解剖圖,並且研習花鳥畫藝術。長子和兒媳都畢業於工藝美院,曾經是北京無名畫會的成員,現從事繪畫與設計工作。小女兒韋紅燕和丈夫汪港清同為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大孫女、外孫都從藝術院校畢業,從事油畫創作和美術設計事業。小外孫也很有繪畫天賦,考進了清華附中的藝術特長班。
“祖國的書畫藝術博大精深,只要有一種為藝術付出一切的精神,就可以取得成就的,就可以為中國民族文化增添色彩……”從韋江凡的話里,我們感受到那是徐悲鴻精神的一種再現,就如韋老所說的活到老,學無涯。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著名紅學家馮其庸曾有詩贈韋江凡,詩云:“白髮相看已上頭,古稀虛實爭一秋。願公健筆如天馬,倏忽駿蹄踏九州。”是的,我們誠願老畫家像他筆下的那些豪邁奔放、勇猛頑強、百折不撓的馬兒一樣永遠不老,生命和藝術永遠飛揚如天馬龍駒。
為生存,幼年時父母雙亡,他和哥哥四處奔波求生計;為學藝,他不遠千里經過四十餘天的跋涉來到北京,用“澄城老哥”憨厚老實的秉性打動了一代巨匠徐悲鴻;為畫馬,他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哪裡有馬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六十始悟藝,七十知不足”便是他畫馬的寫照;他就是年已九旬的國畫大師韋江凡,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馬,滿懷創作的激情,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飛奔著……

主要作品

韋江凡先生的代表作品有《送上門》、《時傳祥》(組畫)、《奔騰的群馬》、《初上征途》、《所向無空闊》、《芳草》等,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畫》、《美術》、香港《大公報》、菲律賓《菲華時報》等報刊上發表。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美展並獲獎,或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社會團體以及海內外收藏家收藏。
出版畫集有《韋江凡畫馬》、《韋江凡畫集》、《中國畫名家作品精選──韋江凡作品》、《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韋江凡》、《志在千里──韋江凡作品集》。

成就榮譽

韋江凡先生擅長中國畫,所繪題材廣泛,山水、人物、動物均有涉獵,晚年尤以畫馬著稱於世。多年來,韋江凡牢記恩師徐悲鴻要“師造化、師真馬”的教誨,曾先後赴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的草原馬場,生活在那裡,為萬馬寫照,描繪自然狀態下馬的各種形態。他畫的馬近似於一種狂草疾書的渲染,大筆頭落墨,造型奔放無羈,線條飄逸靈動,頗有翻江倒海般的狂瀾之勢,極其富有現代感。紅學大師馮其庸先生曾盛讚“韋老畫馬,其駿在骨,其秀在神,其韻在墨”。
韋江凡先生作品韋江凡先生作品
2000年,韋江凡獲得由北京市政府頒發的從藝50年老藝術家獎牌。從20世紀70年代下半期開始,韋江凡的繪畫創作主要以馬為題材,經過刻苦鑽研前人經驗和反覆深入的寫生實踐,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代美術界畫馬的領軍人物。他的作品受到業內人士和廣大觀者的讚賞與喜愛,也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
“六十始悟藝”、“七十知不足”是韋江凡先生的兩枚印章,也是他畫馬的寫照,更是他數十年來執著理想,以丹青妙筆報效祖國的精神體現。年已九旬的國畫大師韋江凡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馬,滿懷創作激情,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仍不懈求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