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氏器

韋伯氏器

韋伯氏器 Weber's organ即:

硬骨魚類鯉形總目第1─3椎體的兩側有四對小骨,由前向後帶依次稱為帶狀骨、舶狀骨、間插骨、三腳骨,這四塊骨骼稱為韋伯氏器。

鯉形目和鮎形目的最前面1-3枚脊椎骨的某些成分變異形成一組具有特定功能骨片韋伯氏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伯氏器
  • 外文名:Weber's organ
  • 含義:第1─3椎體的兩側有四對小骨
  • 依次稱為:帶狀骨、舶狀骨、間插骨、三腳骨
通常認為韋氏小骨有4對,由前向後分別為帶狀骨、舶狀骨、間插骨、三腳骨。
帶狀骨
第一椎骨的髓棘,位於最前端,與外枕骨相連,呈橢圓漏斗狀,有第一髓棘演變而來。
舶狀骨
第一椎骨的髓弓,是覆蓋在帶狀骨外側面的一塊小骨,呈圓形,由第一髓弓演變而來,外側後方有粗的韌帶與間插骨、三腳骨相連。
間插骨
第二椎骨的髓弓,後方叉狀,肌腱與舶狀骨和三腳骨相連,呈“丫”形,由第二髓弓演變而成,其叉狀一端以結締組織連在第二、第三椎骨的側面,另一端以韌帶分別與舶狀骨、三腳骨相連。
三腳骨
第三椎骨的椎體橫突和部分肋骨,最大,後方尖端與鰾壁緊密相接。三腳骨呈三角形,是最大的一塊,由第一椎骨的肋骨演變而來,在第二、第三椎骨橫突之間,前端以韌帶與間插骨、舶狀骨相連,後端埋在鰾前室的結締組織中。
腳骨後端與鰾相接,而帶狀骨及覆蓋其上的舶狀骨緊貼在外枕骨圍成的外枕基枕骨小孔,此小孔通內耳的圍淋巴腔,腔內有淋巴液,當鰾中氣體的增減及外來聲音傳導魚體,又經鰾加強聲波振幅之後,通過三腳骨,韌帶經間插骨、舶狀骨、帶狀骨將振動傳導至內耳,再經聽神經傳達到腦。
通過鰾內空氣的振動,可以將外界水體的變化經由韋伯氏器傳至內耳。具有韋伯氏器的魚也稱為骨鰾類。
韋伯氏器 圖例韋伯氏器 圖例
韋伯氏器 Weberian apparatus 在硬骨魚類中,與消化道相連的種類有些是鰾通過鰾管(如鯉、鰻鱺),其前端由3個椎骨突起所變成的骨片,即韋伯氏小骨(Weberies ossicle)鏈。將鰾與內耳球形囊連結起來,這種連結裝置用其發明者E.H.Weber的名字來命名,稱韋伯氏器。缺少韋伯氏器的種類,常由鰾的前方生出的盲囊與內耳直接相連。鰾所產生的壓力變化推動淋巴運動,這種運動使球囊內的毛細胞的毛進行擺動。韋伯氏小骨有3塊,與哺乳動物的耳小骨數一致,分別稱為砧骨、錘骨、鐙骨,21世紀科學家根據韋伯氏小骨的形狀分別稱帶狀骨、舶狀骨、間插骨、三腳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