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亮

靳亮(1922年- ),河北省文安縣人,中國近現代植物病蟲害防治專家。1948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從事植物保護技術推廣工作近40年。在倡導湖北省病蟲害普查、組織天敵資源調查,興建水稻螟蟲、白葉枯病、棉花害蟲等防治示範樣板推廣綜合防治和組建全省測報體系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靳亮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2年
  • 性別:男
個人概述,學術貢獻,創建防治大樣板,推廣防治大樣板,個人影響,湖北省病蟲普查與生物防治倡導者,湖北省測報體系的創建人,個人榮譽,主要論著,人物評價,

個人概述

靳亮,1922年11月6日出生在河北省文安縣蘇橋鎮。1938年-1943年,天津究真中學、河北通縣潞河中學讀書。1944年,中央大學畜牧獸醫專修科讀書,後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主修植物病理學,靠半工半讀於1948年讀完大學。大學期間,他積極參加愛國民主學生運動,曾被國民黨政府兩次逮捕。他經受了考驗,沒有屈服。
1949年-1952年,湖北軍區荊州軍分區宣教幹事。1949年3月,靳亮輾轉到湖北省天漢沔邊區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1990年,湖北省農業廳病蟲防治站站長、植保處副處長兼武漢植檢站站長,植保總站技術顧問。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轉業到湖北省農業廳,從事植物保護技術推廣工作。1982年獲高級農藝師職稱。1989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農藝師。1988年獲農業部“油菜增產菌及其套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離休。離休後任湖北省農業廳專家顧問組成員。
靳亮曾當選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三、四、五屆理事、常務理事;中南植病分會第一、二、三屆理事;中國植保學會第三、四屆理事和常務理事;第四至六屆植檢協會委員;湖北省植保學會第二屆至第六屆副理事長和第七屆顧問;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他熱心科普宣傳,編寫科技讀物,是《湖北植物保護報》和《湖北植保》期刊的創始人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他又積極參加國際科技交流活動。1979年參加中國生防代表團,赴美考察生防科研、教學和推廣工作。1987年參加第十一屆國際植保會議。1988年受聘為華中農業大學植保系客座教授。

學術貢獻

靳亮在湖北省植保領導崗位上,一貫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解決重大病蟲災害中,他認為,盆景式的小面積示範,說服力不強,難以取得規模效益。

創建防治大樣板

靳亮創先興建了防治大樣板,組織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長住農村,親身實踐,獲得經驗,進行推廣,取得顯著效果。如60年代推廣雙季稻中,三化螟猖獗為害。形成了“雙季稻有收無收在於螟”的認識。於是,在1964年,靳亮率領技術人員親赴重災區新洲、黃岡、浠水和鄂城4縣,建立治螟示範區,同縣、社農技人員一道,下到田間,組織民眾開展六六六藥劑治螟。經過3年努力,不僅將螟害損失控制在1%以下,促進了雙季稻的推廣,而且提高了科技人員的業務水平,總結出“兩查、兩定”(查卵塊密度、定防治對象田;查孵化進度,定施藥時間),“分廂小桶潑澆”和“設定誘殺田”3項技術,不僅在湖北,而且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套用。特別是“兩查兩定”的原則,不僅適用於治螟,而且已推廣於多種病蟲的防治。
“文化大革命”時期,植保工作受到極大衝擊。70年代初,湖北省白葉枯病大流行,造成“白葉枯,百家哭”,人缺口糧,牛缺草料。借鑑60年代防治螟蟲建立示範區的成功經驗,1974年靳亮主持組織“三地九縣白葉枯病綜防大樣板”,在9縣900萬畝的稻區,採取“三抓三控”與水、肥、種三配套的綜防技術,很快控制住病害的流行。該項技術為全國大面積防治白葉枯病創造了典型。1977年,中國農影廠特來拍制了《怎樣防治白葉枯病》科教片。同年,農業部組織南方稻區各省市代表參觀獲得一致好評。

推廣防治大樣板

湖北是產棉大省之一,棉蟲防治一度用藥多、花工多、人畜中毒多、投資高。為扭轉這種局面,1964年在治螟的同時,靳亮在新洲縣劉集開創“經濟、安全、有效”的綜防樣板,帶動全省7個點,採取改定期輪迴用藥為按蟲情用藥;改亂混亂配為按蟲情定量用藥,改噴霧器大眼片為小眼片防治的做法。實施結果,農藥投資畝平均5.96元,50千克皮棉用藥投資4.96元,分別比1963年減少投資10%和55%;減少用工47.4%;中毒人數減少95%;棉鈴蟲為害率比綜防點以外的減少83%;紅鈴蟲籽花含蟲量減少92%;皮棉單產和總產增加30%和32.2%,效益十分顯著。1977年,擴大到175萬畝棉蟲綜防大樣板,採取利用自然有益生物、細菌農藥與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等措施,做到棉田7月底前基本不用化學農藥,後期按蟲情用藥。據8個基點統計,農藥投資下降64%;棉花單產、總產均超過前一年。此後,湖北的棉蟲防治策略定為:前期利用自然天敵,控制棉蚜、棉鈴蟲;帶藥挑治紅蜘蛛;後期用藥防治紅鈴蟲,保護“當家桃”。1978年,全省推廣綜防面積850.5萬畝。該法迄今仍有效地控制著害蟲的抗藥性問題。
興建大樣板這一經驗,還推廣到山區。80年代後期,省站在鄂西州辦“稻瘟病百萬畝綜合防治樣板”,經過3年努力,將為害率壓低在0.5%以下。中國農影廠為此實地拍攝了《怎樣防治稻瘟病》等系列科教片3部。

個人影響

湖北省病蟲普查與生物防治倡導者

1960年,在嚴重的自然災害情況下,靳亮毅然組織湖北省農學會植保分會、省農科所與華中農學院等單位的專家、教授、學生以及地縣植保幹部共同協作,對全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開展普查,歷時3年;基本摸清全省糧、棉、油、果、蔬、茶等主要病蟲400餘種。為將調查資料迅速套用於生產,他同科技人員一道,在艱苦條件下,不計報酬,不要稿費、日以繼夜地整理調查資料,終於在他主持下編寫出《湖北省農作物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一書。該書1964年由湖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內容包括主要病蟲害192篇,計32.8萬字;彩色圖片83幅。文字主要反映這些病蟲在湖北的地區特點、生態、習性以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彩圖大部分根據在本省採集的標本,按種群分類繪製於一版,以便於識別和套用。該書在同類書籍中是全國最早的。
靳亮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通過對全省病蟲防治的總結,他認識到長期單獨依賴化學農藥防治,難以有效地控制為害,應借鑑國內外病蟲防治技術,發展自然控害因素。於是,他在1979年-1981年組織協作,在全省範圍內進行天敵資源調查。3年中,培訓專業人員250多人次;編印培訓資料圖冊2萬多本;採集天敵標本44125件。經鑑定,分屬11目、98科、756種。其中,寄生性天敵32科334種;捕食性昆蟲天敵50科299 種;捕食性蜘蛛16科119種;捕食性蟎類4種。屬湖北省首次記錄的害蟲天敵235種。初步查明:水稻24種害蟲有天敵268種;旱糧9種害蟲有天敵61種;棉花15種害蟲有天敵208種;油料及蔬菜6種害蟲有天敵12種;果樹14種害蟲有天敵52種;特產作物7種害蟲有天敵8種。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天敵標本室,並編寫出《湖北省主要農作物主要害蟲主要天敵名錄》。另由湖北省生防站負責於1982年編寫了《全國棉花害蟲天敵名錄》(含天敵5綱18目103科848種),連同全套標本交農業部植保局。在調查基礎上進行了有關天敵利用研究,大大推進了生防工作。靳亮從美國考察回來後,籌建了省生防實驗室,並制訂“在推廣現有經驗的同時,生防站要作一定的實驗研究工作”的原則。他積極推廣了生物農藥140、7216以及HD-1等。同時,省生防實驗室努力開發新生防資源。經過幾年努力,1982年分離篩選出蘇雲金桿菌新菌株82-6(1)-2。該生物菌農藥對二化螟、稻苞蟲、稻縱卷葉螟、茶毛蟲、煙青蟲、鳳蝶、刺蛾等防效均在70%-90%,1988年,套用面積60多萬畝。該成果1992年獲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湖北省測報體系的創建人

50年代初,以湖北省農業試驗站為中心,在恩施、荊州和黃岡分站,以及重點區、鄉試建稻螟、小麥吸漿蟲、棉蚜和紅鈴蟲等9個觀測點,觀測發生情況。1956年,首先在黃岡、荊州、孝感、襄陽和宜昌5個專署成立病蟲測報站,省農業試驗站成立測報研究室;在35個縣和國營農場建立63個情報點,培訓情報員543人。1959年,建公社測報點431個。為了使測報工作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上,1960年,他提出測報工作“四固定”(定人員、定地點、定對象、定指導範圍)原則。1962年主持編寫了《湖北省農作物主要病蟲綜合預測預報辦法》。1963年6月,又制訂《湖北省農作物病蟲測報站工作的幾項規定》。並在平原、山區、丘陵和湖區有代表性的12個縣興建測報站工作室和宿舍。這些舉措對於穩定測報隊伍,提高測報技術起了重要作用,並為後來各地、縣建立測報站創造了經驗。
“文化大革命”期間,測報工作無人管,防治工作無人抓,造成棉鈴蟲為害,棉花損失三成以上及稻飛虱為害、倒稈數百萬畝的慘重損失。靳亮下放農村回省後,急迫地投入測報站的復建工作。由於他爭取到的財政撥款的落實,測報工作得以恢復和發展,湖北省成為全國“文化大革命”後恢複測報站最早的省份。
1979年,湖北省病蟲測報站成立,編制20人。省站建立後,負責發布長、中期預報,制訂測報辦法和建立測報制度,培訓測報技術幹部,組織測報科研等。至80年代初期,從省到地、縣已形成測報體系,共有專業測報員200多人。1983年完成了稻、棉7種病蟲測報技術的研究。其中三化螟和棉紅鈴蟲為害損失測定及防治指標研究,分別獲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到1992年止,列入全國農作物測報網區域站共有25個(省站1個,地區站2個,縣站22個),並頒發了統一站牌,承擔稻、麥、棉、油作物的21種病蟲系統測報任務。

個人榮譽

1982年獲高級農藝師職稱。1989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農藝師。1988年獲農業部“油菜增產菌及其套用”科技進步二等獎。研究成果《湖北省天敵保護利用研究》由省植保總站與華中農學院聯合申報,獲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分離篩選出蘇雲金桿菌新菌株82-6(1)-2。1992年獲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主要論著

1、靳亮:《積極防治水稻稻瘟病》,湖北科普講演稿,1957
2、靳亮:《消滅稻苞蟲》,湖北科普講演稿,1957
3、靳亮:《防治小麥散黑穗病》,湖北科普講演稿,1957
4、靳亮:《消滅豌豆象和蠶豆象》,湖北科普講演稿,1957
5、靳亮:《消滅水稻乾尖線蟲病》,湖北科普講演稿,1958
6、靳亮:《怎樣防治棉花紅蜘蛛》,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7、靳亮:《怎樣防治棉花紅鈴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8、靳亮:《幾種常用農藥的中毒症狀和預防方法》,科學技術活頁資料,1959
9、靳亮:《把夏收作物病蟲害消滅在為害以前》,科學技術活頁資料,1960
10、靳亮主編:《湖北省農作物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64

人物評價

靳亮對植物檢疫的重要性是有深刻認識的。過去傳入中國的危險性病、蟲、草害,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為害。因此,在1956、1962和1979年,他組織了3次植物檢疫對象調查,基本掌握了它們的分布情況,並廣泛宣傳、普及植檢知識和技術,為開展植檢工作打下了基礎。
在實際工作中,農產品調運和種苗推廣經常與植物檢疫發生矛盾。遇到這種情況,靳亮總能堅持檢疫制度,排除阻力,對植檢工作盡職盡責。突出的事例是在省科委主持的、有省領導參加的鄂沙28棉花品種鑑定會上,關於該品種帶有枯萎病問題,爭論激烈,鑑定書簡介只提該品種產量高和品質好的一面,而迴避帶有枯萎病、育種基地為疫區的一面。在嚴重的分歧上,靳亮苦口婆心,反覆陳詞,並在會議期間,帶領幾位植保技術幹部,深入該品種育種基地,採集病株標本,獲得數據,據實力爭。結果,在成果鑑定如實寫上“該品種育種基地發現枯萎病株”和“要嚴格執行檢疫防病措施”的文字。
靳亮深知植保技術的專業性很強,必須有學有所長,能刻苦鑽研、深入基層、深入生產、理論聯繫實際的科技人員才能勝任。因此,從50年代到80年代末,他在糧、棉等病蟲測報與防治工作中,始終堅持了固定專人承擔技術工作,保證了科技工作的長期性和系統性,以及科技人員知識、技能的積累和提高。
同時,靳亮十分重視與農科院植保所和華中農大植保系的密切協作,從組織普查到多項科研協作,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糧棉主要病蟲為害損失測定與防治指標研究,稻瘟病流行規律與綜防技術研究,稻白葉枯病菌致病型研究與雜交稻抗性測定,小麥白粉病流行與綜防策略研究,江漢稻區水稻病蟲害綜防技術規範化研究等,都是“三農”協作的成果,共同獲得了省級科技成果獎。
靳亮熱愛事業,堅持原則,忠於職守,生活簡樸,不謀私利,工作積極負責。他謙和、開朗,平易近人,以誠相見。他常說:“個人的才能是微薄的,眾多的植保幹部才是推廣工作的主力軍,只有他們發揮潛力,才能把工作引向深入”。在40年中,他團結、信任、尊重科技人員,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發揮了他們的積極性,齊心協力,努力工作,這是他取得業績,作出貢獻的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