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中的通識教育:哥倫比亞學院的經驗

革新中的通識教育:哥倫比亞學院的經驗

《革新中的通識教育:哥倫比亞學院的經驗》的作者是DANIEL BELL,即丹尼爾 貝爾,譯者是楊雅婷、謝明珊。

基本介紹

  • 書名:革新中的通識教育:哥倫比亞學院的經驗
  • 作者:DANIEL BELL
  • 譯者:楊雅婷、謝明珊
  • ISBN:9789866338250
  • 類別:教育類
  • 裝幀:精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介紹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從哥倫比亞大學創辦「當代文明」課程,開啟各校通識教育的濫觴起,美國教育界逐漸開始重視通識教育對拓展學生知識視野的功能,也因此,通識教育的教育目標、指導科目與選用教材都經歷許多來自專業學術界的批評與挑戰。作者介紹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與哈佛大學施行通識教育多年有成的經驗,說明在開展通識教育時所碰到的困難,同時也以英格蘭為例,概論通識教育在歐洲的發展。藉由這些實例,作者闡明通識教育的功用與價值,並對當前的通識教育走向給予建言。作者認為通識教育需要全面性的改革,通識教育不該被視為追求專業學問的敵人,相反地,它應該作為學生追求更深奧知識的基礎。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透過瞭解通識教育過去的發展經驗,為通識教育的未來提出藍圖,經由有規劃的學習階段與課程,訓練學生瞭解人類的歷史、文化以及各學科的基礎研究方法,以期為一窺專業學術的殿堂作好準備。

作者介紹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是當代美國大名鼎鼎的學者和思想家,2011年1月25日去世。請注意與另一名同名學者貝淡寧(Daniel A. Bell)區分。[1]
作者作者
丹尼爾·貝爾出生地紐約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出生於紐約一個東歐猶太移民家庭。出生時的名字是 Daniel Bolotsky,不久,父親即離開人世。迫於生活,貝爾被寄托在一家猶太孤兒院裡。孤兒院的生活經歷和社會低層生活的艱辛促進了他心智的早熟。從少年時期開始,貝爾就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表現了極大的熱忱。13歲時姓改為Bell。1935至1939年,他先後就讀於紐約城市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畢業以後,貝爾積極參與社會:擔任過雜誌社的主編、曾在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席並任職於許多公共機構。貝爾在四五十年代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曾任《新領袖》雜誌主編、《幸福》雜誌編委和撰稿人。在六七十年代,他主要從事教學工作,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還從事一些與未來研究和預測有關的活動,擔任過美國文理學院“2000年委員會”主席、美國總統“八十年代議程委員會”委員等職。貝爾在戰後西方的社會學、未來學和發達資本主義研究諸領域均處於領先地位,1974年全美知識精英普測時,他曾名居10位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者之列,在歐美思想界聲望甚高,最著名的著作是《意識形態的終結》,此書曾在1995年被泰晤士報評為二戰後最有影響的100本書之一。[2]他早期是一個左翼知識分子,後轉向保守主義,其後的觀點則更模糊。[3]
作為一名“介入型”學者,貝爾密切關注並深入廣泛分析了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現象和問題,撰寫了一系列頗具影響的著作。他的名字和“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和“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總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譯者簡介
楊雅婷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譯有《社會科學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革新》、《權利的社會學思索》、《讀懂人權概念》、《國際人權概觀》、《國際人權的進展》、《正義的界限》、《媒介與政治初探》、《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民意與民調研究》,皆由韋伯文化出版。
謝明珊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目的
第二章 初始假設
第三章 社會變革的展演
第四章 變革的需要:一些哲學性的假定
第五章 當代課程設計
第六章 再論,加上一些對未來的展望
參、提議的複審
肆、體制的現實面
伍、結尾:關於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