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燈

面燈

面燈也叫面盞、棉花燈,一種元宵節麵食,傳統歲時風俗。是用麵粉做的各種形式的燈盞,用食用油作燃料,多用穀物秸桿纏上棉花做燈芯,故稱棉花燈。大多數人家在這一天要捏12盞類似碗狀的面燈,每盞面燈的邊緣捏上精緻的褶,一盞燈代表一年中的一個月份,12盞面燈代表一年12個月。如果是閏年,還要多加一盞燈。

面燈多流行於北方地區,可以做成各種動物的形狀,淮北地區的面燈上要捏出十二個褶子,對應著一年的十二個月,掀鍋後,從燈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斷月份的旱澇,預測年景。

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棉花燈在元宵節晚上點起來照明,這一天家裡一般不用其他燈具照明,童謠曰:“棉花燈唻,照照眼唻,三年不害眼唻!”孩子們人手一隻端著出去“鬧元宵”,油盡而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燈
  • 別稱:面盞、棉花燈
  • 材料:麵粉、食用油、食鹽等
  • 意義:驅妖辟邪祛病
  • 習俗:傍晚送燈
  • 時間:元宵節
  • 地區:中國北方
寓意,歷史發展,起源傳說,佛教傳說,史書記載,風俗習俗,分類,用料的分類,形狀的分類,主要做法,天地燈,生月燈,龍燈,其他,

寓意

元宵節那一天,忙碌了一年的農民為了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富足平安。
面燈面燈
捏12盞類似碗狀的面燈,每盞面燈的邊緣捏上精緻的褶,一盞燈代表一年中的一個月份,12盞面燈代表一年12個月。如果是閏年,還要多加一盞燈,然後放在籠屜里蒸熟。哪盞面燈里存的蒸餾水較多,就意味著這盞面燈代表的那個月份會有較多的降水。黃淮地區常年氣候乾旱,人們常為了雨量少而發愁,用面燈來占卜,大概寄託了人們對來年豐收的希望。
面燈還可以做成各種動物的形狀。常見的有狗、雞、魚、龍、豬等。不同的動物面燈要擺放在不同的地方。點亮的狗形面燈要放在家門口,讓它保家護院;點亮的雞形面燈放在雞柵邊,祝願家雞們不生病、多下蛋;魚燈要放在水缸上,祝願合家幸福、財源順水來;豬燈被放在豬圈旁,祝願家畜興旺;龍燈要放在糧食囤上,祝願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歷史發展

起源傳說

在很久以前,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豐衣足食。但是吃穿不愁的人們,生活就奢侈起來,過著好吃懶做的日子,甚至隨意浪費糧食。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後,就派灶神下凡調查實情。
灶神變成一個乞討的老者來到凡間,到一戶人家門前討要吃的。這家少婦正在做飯,見來了一個要飯的老頭,就說:“你等一會,我烙一個熱饃給小孩熱上腚,就給你拿吃的。”說著,這婦女就把一個剛烙好的厚烙饃真的墊在小孩的腚下面。灶神看到後就對這婦女說:“你怎能用饃給小孩墊腚呢?”婦女說:“熱饃給小孩墊腚既能給小孩暖腚,小孩拉屎後,又可當尿布擦腚,反正糧食吃不完用不盡。”
這婦女說著,轉身拿一卷烙饃,回頭正要交給灶神君時,張灶君已不見了蹤影。
灶神回到天宮,向玉皇大帝稟報了實情。玉皇大帝非常惱怒,下令龍王十二年不準向人間降雨,讓人間大旱十二年,對人間浪費糧食進行懲罰。從此,人間五穀絕收。
一條小露水龍看到人間旱情嚴重,人們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不忍心,偷偷地多下點露水以緩解旱情。玉皇大帝知道後,將露水龍罰下天庭,躺在一條幹溝內。人們為了感恩,紛紛前去祈禱、拜謝。這時露水龍就告訴人們說:“玉皇大帝自從下令不讓龍王下雨懲罰人間後,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都要到南天門觀看人間乾旱情況。你們可以在這天晚上遍點燈火,燃放煙花、篝火、爆竹,放雲燈等,讓玉皇大帝看到以為人間乾旱得著火了,方可解除對人間的懲罰。”露水龍說完後,就死去了。
於是,人們就按照露水龍的話,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做面燈、造煙花,到了晚上,人人手捧面燈走出門外,到處燃放煙花、篝火、爆竹,放雲燈等,煙火四起,火光遍野。玉皇大帝一看,真的以為人間因乾旱起火,方才下令解除對人間的懲罰。於是,人間又恢復了正常的年景。

佛教傳說

正月十五原來是祭祀主管陰陽變化和農業豐歉的太陰神。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佛教教義把火光比做佛的威神,所謂“無量火”,照“無極”,因此,佛教視燈為光明。同時佛教中的燃燈佛,是授記釋迦牟尼的老師,釋迦牟尼前世為菩薩時,就預言釋迦牟尼會成佛。而釋迦牟尼示現神變時,又恰恰是東土正月十五日。為記念佛祖神變,人們便在這一天舉行燃燈法會,正月十五捏面燈的風俗也隨之而來,故元宵節又稱燈節

史書記載

乾隆年間陝西《雒南縣誌》載:“正月十五,以蕎麥麵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
鹹豐年間,山西《澄城縣誌》載:“正月十五日蒸養麥面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
如今農村仍有此俗。麵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
《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風俗習俗

傍晚時分,即在日落星出之前,家家開始送燈。送燈的順序是先送到祖宗板、天地板、灶里板上;然後送到倉房、牛馬圈、井台、碾磨房等處;再送到大路旁、大路口。這些地方都送過後,由每家的長房長子用筐挎著面燈,到祖墳上去給祖先送燈。在祖先墳前必須送“金燈”和“銀燈”。
面燈
把祖墳前的“金燈”、“銀燈”點燃後,再用油拌過的谷糠將祖墳圍成方形,西南角留缺口,稱為門,在門口放一盞鐵燈。在上風頭將油拌谷糠點燃,俗稱“火龍燈”。同時,把“鐵燈”點燃,邊點燈邊念祝詞,念完之後,送燈人悄悄歸去。送燈儀式才算做完。
送燈時,見到熟人彼此間也不能打招呼說話。點燈時,不能借用別人的火柴,否則自己家就見不到光明;給祖墳送燈時,不能送白蠟燭,當地人稱“大白桿”,說若送“大白桿”,這家下輩子男人要打光棍。
正月十六晚上是最後點面燈的一晚上。有的地方還有烤火的風俗。烤火是用的不是柴火,而是破鞋的底子,農村穿的鞋是千層底,很耐著。這一天是最後點面燈的一天,把面燈放到著的紅彤彤的鞋底上烤。面燈的香氣和鞋底的臭味瀰漫在空氣里,有一股別樣的味道。習俗是烤七家火,孩子們往往也把一個面燈在七家火上烤過之後再吃。

分類

用料的分類

用玉米面、蕎麥麵做燈。用白面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燈”,用養麥面做的叫“鐵燈”。

形狀的分類

一般面燈要做成碗狀,稱為碗燈。
龍燈龍燈
龍燈就是一條盤繞的面龍托著一盞沒有標誌月份的面燈了。龍燈一般有四五種,就是把面搓成長條,盤成龍的形狀,用剪刀在龍身上左右對稱地剪出類似鱗片的花紋,再在龍嘴裡含上紅紙、硬幣、糧食等,按所含東西的不同,分別稱為糧龍、錢龍、水龍等,代表豐收、發財、風調雨順等寓意,並在元宵節點燃時放在相應的地方。
勺子燈,是大人們專門為孩子設計的燈。勺子燈的做法是把面捏成勺子的形狀,並捏一個小老鼠趴在勺子沿上,小老鼠的眼睛用花椒粒代替。到了晚上,在勺子裡倒上植物油,用一根火柴梗纏上棉花,然後把棉花浸濕了油,然後點燃。

主要做法

做法是先用開水燙麵,和面,面一定要有硬度,否則做的燈會癱軟掉。等面和好了,感覺硬度也夠了,就開始做燈了。要捏成各種形狀。最主要的有兩種形狀:一種是捏成碗盞形;另一種是捏成上粗下細,中間有碗,像倒掛金鐘一樣形狀。捏好後上鍋蒸熟,然後在中間放上豆油,再在裡面插上燈芯子,面燈就做好了。

天地燈

這個燈要放在庭院的中央的,是送給天與地的。取一塊面,把它揉好壓平,做成草場上跑道的形狀,然後在上面用擀麵杖壓出三個凹陷,深淺大小如半個雞蛋殼,以便在裡面做燈芯和加上植物油。
天地燈天地燈

生月燈

這種燈做起來較天地燈簡單,取一塊如雞蛋大小的麵團,揉好做成一個內空的圓柱體,看起來有點像那種小小的直筒玻璃杯,高度大約在5公分的樣子,當然底部不能做穿了,也不能太薄,以免被燈草一插即穿。做好杯身後,就要在杯沿上捏上稜角了。正月的燈即在杯沿上捏上一個稜角,其餘的即每個家人出生之月的燈則是你是哪個月份(按陰曆計算)出生的就捏上幾個稜角。

龍燈

要給龍燈加上龍鱗、龍角、龍鬚、龍眼以及鼻孔和嘴巴。嘴巴里要嵌上紅紙片,等放到鍋里蒸熟好就有了一種鮮活的紅色。龍燈是要放在糧囤和米麵缸上的,有祈求它保佑家中米糧豐裕之意。

其他

做完面燈後大人們還要用大白菜根、蘿蔔、紅薯之類的植物根莖做一些燈。這些燈一般是送到土地廟、祖上墳墓以及十字路口上的。其同面燈的主要區別除用料不同外,一大差別還在燃油上,一般是用煤油。但後來市場就漸漸有了專門加工好的小蠟燭(比之家中平時照明用的蠟燭要短許多,有其1/4或1/5長度的樣子。有的還做成元寶或其他一些民間認為吉祥的東西的形狀)出售。如此,人們為圖省事,原先的用植物根莖做的燈就漸漸被這些專用的蠟燭替代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