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決定性瞬間

卡蒂爾·布列松於1952年提出了著名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將攝影定義為捕捉瞬間的藝術,要求在畫面在內容和形式上完美的記錄下人間美好的瞬間。瞬間的抓取首先關係到形象是否具有典型意義。這就是通常所公認的決定性的瞬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決定性瞬間
  • 外文名:The decisive moment
  • 屬性:“決定性瞬間”理論
  • 人物羅伯特·弗蘭克
提出,代表人物,

提出

就在這個理論風行之際,羅伯特·弗蘭克對此提出了質疑,他說:“我不希望撲捉‘決定性的瞬間’,世界在飛快的轉動,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有個性的攝影家開始獨闢蹊徑,一反決定性瞬間的創作方式,通過極其隨意的眼光觀察這個平凡的世界,以表面上看去不經意的一瞥融入攝影家對人生的獨特見解。

代表人物

威廉.克萊因,羅伯特.弗蘭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