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網管

非常網管

《非常網管》是2006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群。

基本介紹

  • 書名:非常網管
  • 作者:王群
  • ISBN:9787115147578
  • 頁數:497
  • 定價:49.0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6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非常實用的網管知識用書,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OSI和TCP/IP參考模型、交換式區域網路技術及套用、網路連線設備和傳輸介質、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部署和配置、網路通信協定的功能及套用、IP位址的分配和套用、防火牆技術及套用、伺服器技術及套用、網路存儲技術介紹。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能夠對計算機網路技術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

目錄

第一篇 網路理論基礎
第1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 3
1.1 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 3
1.1.1 面向終端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3
1.1.2 以分組交換為核心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5
1.1.3 以OSI為核心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5
1.1.4 以高速和多媒體套用為核心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6
1.2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6
1.2.1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6
1.2.2 計算機網路與在線上多用戶系統 7
1.2.3 計算機網路與分散式計算機系統 8
1.3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8
1.3.1 按連線範圍分類 8
1.3.2 按使用範圍分類 9
1.3.3 按網路的交換功能分類 10
1.3.4 按網路的拓撲結構分 11
1.4 網路的標準化及其組織 12
1.4.1 電信領域最具影響的組織──ITU 12
1.4.2 國際標準領域最具影響的組織──ISO 13
1.4.3 網際網路標準領域最具影響的組織──IETF 14
1.5 我國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15
1.6 本章小結 16
第2章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17
2.1 開放系統互聯(OSI)模型 17
2.1.1 OSI的分層特徵 17
2.1.2 OSI參考模型的上下層劃分 18
2.2 OSI參考模型各層功能介紹 19
2.2.1 物理層 20
2.2.2 數據鏈路層 20
2.2.3 網路層 22
2.2.4 傳輸層 22
2.2.5 會話層 23
2.2.6 表示層 23
2.2.7 套用層 23
2.3 OSI參考模型與網路設備之間的關係 24
2.3.1 物理層與集線器 24
2.3.2 數據鏈路層與交換機(網橋) 24
2.3.3 網路層與路由器 24
2.4 數據的格式及數據幀、數據包、數據段的概念 25
2.4.1 什麼是數據幀 25
2.4.2 什麼是數據包 25
2.4.3 什麼是數據報 25
2.4.4 數據段和報文 26
2.4.5 數據單元 26
2.5 數據的封裝與解封 27
2.5.1 數據是如何進行封裝的 27
2.5.2 數據是如何進行解封的 28
2.6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 29
2.6.1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與OSI之間的關係 29
2.6.2 區域網路中各層的功能介紹 29
2.7 TCP/IP參考模型 30
2.7.1 TCP/IP的分層特點 31
2.7.2 TCP/IP各層的功能介紹 31
2.7.3 TCP/IP與OSI之間的關係 32
2.7.4 TCP/IP體系中各協定的特點 32
2.8 本章小結 34
第3章 計算機網路通信協定 35
3.1 關於通信協定 35
3.2 TCP/IP協定棧與OSI參考模型的比較 35
3.3 TCP/IP的套用層協定介紹 37
3.4 HTTP 37
3.5 FTP 38
3.5.1 FTP服務的主動模式和被動模式 39
3.5.2 FTP服務數據連線的主動模式和被動模式 39
3.6 TFTP 40
3.7 SNMP 40
3.8 DNS 41
3.9 TCP/IP的傳輸層協定 41
3.10 連線埠號 41
3.10.1 連線埠號的功能及套用特點 42
3.10.2 常有連線埠號介紹 42
3.11 UDP 44
3.12 TCP 44
3.12.1 TCP頭格式 45
3.12.2 建立TCP連線:三次握手 46
3.12.3 關閉TCP連線:改進的三次握手 46
3.12.4 TCP的可靠性 47
3.12.5 滑動視窗與流量控制 48
3.12.6 TCP的套用特點 49
3.13 TCP/IP的網際層協定 49
3.14 IP 49
3.14.1 IP頭格式 49
3.14.2 數據包的大小、網路MTU及TCP最大報文段長度 50
3.15 ICMP 52
3.15.1 ICMP的功能介紹 53
3.15.2 ICMP不可到達的原因及分析 55
3.15.3 ICMP逾時的原因分析 56
3.15.4 ICMP重定向功能及套用 58
3.15.5 ICMP回應請求與回應應答 58
3.16 ARP 59
3.16.1 什麼是ARP 59
3.16.2 在PC上使用ARP命令 60
3.16.3 IP位址衝突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61
3.16.4 在Cisco路由器上使用ARP相關的命令 61
3.17 RARP 63
3.18 DHCP 63
3.18.1 DHCP的通信過程 64
3.18.2 DHCP地址的分配類型 64
3.19 本章小結 65
第4章 計算機區域網路基礎 67
4.1 什麼是區域網路 67
4.2 計算機區域網路的組成 67
4.2.1 伺服器 68
4.2.2 工作站 68
4.2.3 外圍設備 68
4.2.4 通信協定 68
4.3 區域網路的常見結構 68
4.3.1 對等式網路結構 68
4.3.2 專用伺服器結構 69
4.3.3 主從式結構 69
4.4 區域網路的分類 70
4.4.1 令牌網 70
4.4.2 乙太網 70
4.4.3 FDDI 71
4.4.4 ATM區域網路 71
4.5 半雙工和全雙工乙太網 72
4.5.1 半雙工乙太網的工作特點 72
4.5.2 全雙工乙太網的工作特點 73
4.5.3 自動協商 74
4.6 乙太網(10Mbit/s) 75
4.6.1 10Base5乙太網 76
4.6.2 10Base2乙太網 77
4.6.3 10Mbit/s雙絞線乙太網(10Base-T) 77
4.6.4 10Base-F光纖乙太網 77
4.7 快速乙太網(100Mbit/s) 78
4.8 千兆乙太網(1Gbit/s) 78
4.9 萬兆乙太網(10Gbit/s) 79
4.10 區域網路MAC地址及管理方法 80
4.10.1 乙太網定址 80
4.10.2  MAC地址的手工修改方法 81
4.11 區域網路中的通信協定及選擇 83
4.11.1 NetBEUI協定 84
4.11.2 IPX/SPX及其兼容協定 85
4.11.3 TCP/IP協定 85
4.11.4 選擇通信協定的條件 87
4.12 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路 87
4.12.1 無線區域網路的發展歷史 88
4.12.2 無線區域網路的特點及主要套用 88
4.12.3 無線區域網路的拓撲結構 88
4.12.4 無線區域網路關鍵技術 90
4.12.5 IEEE 802.11標準及特點 92
4.13 區域網路作業系統 94
4.13.1 網路作業系統與單機作業系統之間的關係 94
4.13.2 網路作業系統的概念 94
4.13.3 網路作業系統的特點 94
4.13.4 網路作業系統的工作模式 95
4.14 主流區域網路作業系統功能簡介 97
4.14.1 UNIX網路作業系統 97
4.14.2 NetWare網路作業系統 97
4.14.3 Windows系列網路作業系統 98
4.14.4 Linux網路作業系統 99
4.15 多重網路環境 100
4.15.1 為什麼要使用多重網路環境 100
4.15.2 多重任務環境的實現方法 100
4.16 本章小結 101
第5章 網線的選擇及製作 103
5.1 雙絞線 103
5.1.1 雙絞線的組成和結構 103
5.1.2 禁止雙絞線和非禁止雙絞線的區別 104
5.2 雙絞線的類別和套用 105
5.2.1 雙絞線的標準制定 105
5.2.2 雙絞線的類別和特性 105
5.3 雙絞線的連線方式 106
5.3.1 雙絞線連網時的特點 106
5.3.2 雙絞線與RJ-45接頭的連線方法 107
5.3.3 直通線和交叉線 108
5.3.4 網路設備的RJ-45接口類型 110
5.3.5 雙絞線直接連線兩台計算機時的線對分布 110
5.4 雙絞線的製作和測試 111
5.4.1 雙絞線的製作過程 111
5.4.2 測試導通性 112
5.4.3 一個很實用的網路查線工具──IntelliTone智慧型數字查線儀 112
5.5 同軸電纜 113
5.5.1 同軸電纜的結構 113
5.5.2 基帶同軸電纜 114
5.5.3 細纜的連線方式 114
5.5.4 粗纜的連線方式 115
5.5.5 寬頻同軸電纜 115
5.5.6 什麼是雙纜系統 116
5.5.7 什麼是單纜系統 116
5.6 細纜的製作和測試 117
5.6.1 細纜的製作方法 117
5.6.2 細纜的導通性測試 118
5.7 光纖 118
5.7.1 光纖是如何工作的 118
5.7.2 光纜 119
5.7.3 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 119
5.7.4 光纖通信的特點 119
5.7.5 光纖在計算機網路中的套用 120
5.7.6 光纖跳線 120
5.8 室內光纜 120
5.8.1 普通光纜和光纖帶光纜 120
5.8.2 層絞式光纜和中心束管式光纜 121
5.9 室外光纜 121
5.9.1 直埋式光纜 122
5.9.2 架空式光纜 122
5.9.3 管道式光纜 122
5.10 光纖連線器 123
5.10.1 光纖連線器的作用 123
5.10.2 光纖連線器的分類和特點 123
5.11 光纖鏈路 124
5.11.1 光纖與設備之間的連線 125
5.11.2 吉比特接口轉換器(GBIC) 125
5.12 本章小結 126
第6章 IP位址的分配和套用 127
6.1 IP位址的格式 127
6.1.1 IP位址的組成 127
6.1.2 網路地址與主機地址 127
6.2 IP位址的分類 129
6.2.1 A類地址 129
6.2.2 B類地址 130
6.2.3 C類地址 130
6.2.4 D類地址 130
6.2.5 E類地址 131
6.3 掩碼 131
6.3.1 子網掩碼 131
6.3.2 子網掩碼的確定方法 132
6.4 IP定址基礎 133
6.4.1 IP定址方式 133
6.4.2 代理ARP 135
6.5 IP位址的幾種特殊情況 136
6.5.1 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的特殊情況 136
6.5.2 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 136
6.5.3 迴路地址及其套用 136
6.6 子網劃分及套用實例 137
6.6.1 子網劃分的概念 137
6.6.2 為什麼要進行子網劃分 138
6.6.3 子網規劃的運算 139
6.6.4 VLSM(可變長度子網掩碼) 142
6.7 IP子網劃分軟體的套用 143
6.8 下一代網際協定IPv6 146
6.8.1 IPv6的特點 146
6.8.2 IPv6的數據格式 147
6.8.3 從IPv4遷移到IPv6時的兼容問題 148
6.9 本章小結 149
第二篇 網路設備與技術
第7章 網卡的選擇及配置 153
7.1 網卡的功能 153
7.2 網卡的類型及套用特點 154
7.2.1 根據頻寬分類 154
7.2.2 根據匯流排分類 155
7.2.3 根據套用領域分類 157
7.2.4 根據連線埠類型分類 157
7.3 網卡的內部結構 158
7.3.1 網卡的內部結構組成 159
7.3.2 需要設定網卡的哪些參數 159
7.3.3 網卡的中斷值及查看方法 159
7.3.4 網卡的I/O連線埠地址及查看方法 160
7.4 網卡的記憶體 161
7.4.1 網卡上自帶記憶體的特點 161
7.4.2 計算機中可供其他設備使用的記憶體範圍 162
7.4.3 直接記憶體訪問 162
7.5 如何設定網卡的參數 163
7.5.1 設定DIP開關 163
7.5.2 設定跳線 163
7.5.3 網卡的軟體設定 163
7.6 網卡的其他技術參數 165
7.6.1 網卡的地址 165
7.6.2 網卡的主處理器 166
7.6.3 網卡的啟動存儲器 166
7.7 各種匯流排網卡的性能比較 167
7.7.1 ISA匯流排網卡的主要特性 167
7.7.2 PCI匯流排網卡的特性 167
7.8 具有其他特殊功能的網卡 167
7.8.1 具有遠程喚醒功能的網卡 168
7.8.2 集成了硬碟保護功能的網卡 169
7.8.3 同時具有多個接口的網卡 170
7.8.4 終端卡 170
7.9 網卡的選擇 172
7.9.1 工作站網卡的選型 172
7.9.2 伺服器網卡的選型 173
7.10 網卡的安裝和配置 175
7.10.1 網卡硬體的安裝 175
7.10.2 網卡驅動程式的安裝 176
7.11 網卡的遠程喚醒及實現 179
7.11.1 遠程喚醒的基本原理 179
7.11.2 遠程喚醒的硬體需求 180
7.11.3 遠程喚醒實現前的準備 180
7.11.4 遠程喚醒的實現 182
7.12 本章小結 185
第8章 交換式網路基礎 187
8.1 衝突域和廣播域 187
8.1.1 衝突域 187
8.1.2 廣播域 188
8.2 單播、廣播和多播 188
8.2.1 單播 188
8.2.2 廣播 189
8.2.3 多播 190
8.3 區域網路的分段技術及套用 190
8.3.1 為什麼要進行網路分段 191
8.3.2 集線器與網路分段 192
8.3.3 網橋與網路分段 193
8.3.4 交換機與網路分段 195
8.3.5 路由器與網路分段 195
8.3.6 一個套用實例 197
8.4 交換機的工作方式 198
8.4.1 交換機的存儲轉發方式 198
8.4.2 交換機的直通轉發方式 199
8.4.3 交換機的自由分段方式 199
8.4.4 交換機3種工作方式的比較 199
8.5 多層交換技術 200
8.5.1 第二層交換 200
8.5.2 路由器與交換機的比較 201
8.5.3 第三層交換 202
8.5.4 第四層交換 202
8.6 網橋的工作過程 203
8.6.1 學習 203
8.6.2 泛洪 204
8.6.3 過濾 204
8.6.4 轉發 205
8.6.5 老化 205
8.7 交換機的工作過程 206
8.7.1 交換機的學習(建立MAC地址表)過程 207
8.7.2 交換機的數據轉發和過濾(建立MAC地址表)過程 209
8.7.3 交換機的消除迴路機制 210
8.8 本章小結 211
第9章 網路系統的部署 213
9.1 區域網路交換機的硬體組成 213
9.1.1 交換機的連線連線埠及功能 213
9.1.2 交換機的LED指示燈及功能 214
9.1.3 交換機的Console連線埠及功能 215
9.1.4 三層交換引擎 217
9.2 交換機的主要技術參數 218
9.2.1 交換機的工作方式、延時和轉發速率 218
9.2.2 交換機的管理功能 218
9.2.3 MAC地址數、生成樹和背板頻寬 219
9.2.4 交換機的連線埠數和堆疊方式 220
9.3 交換機的分類 222
9.3.1 根據傳輸介質和傳輸速度劃分 222
9.3.2 根據套用劃分 224
9.3.3 根據交換機的結構劃分 225
9.3.4 根據交換機工作的協定層劃分 227
9.3.5 根據是否提供網管功能劃分 228
9.4 交換機的安裝 229
9.4.1 機架式交換機的安裝 229
9.4.2 GBIC模組的安裝及介質的連線 230
9.5 交換機的堆疊方法 230
9.5.1 交換機的堆疊特點 231
9.5.2 Cisco交換機的堆疊 231
9.5.3 3Com交換機的堆疊 233
9.6 區域網路交換機的分層概念和部署方法 235
9.6.1 接入層交換機的特點及選擇 236
9.6.2 匯聚層交換機的特點及選擇 236
9.6.3 核心層交換機的特點及選擇 239
9.7 路由器的接口類型 240
9.7.1 區域網路接口 240
9.7.2 廣域網接口 241
9.7.3 路由器配置接口 243
9.8 模組化路由器 243
9.8.1 為什麼要使用模組化路由器 243
9.8.2 模組化路由器的套用特點 244
9.9 路由器的硬體連線 244
9.9.1 路由器與區域網路接入設備之間的連線 244
9.9.2 路由器與廣域網之間的連線 245
9.9.3 配置接口 247
9.10 區域網路的布線要求 248
9.10.1 布線系統的具體要求 248
9.10.2 布線應遵循的依據 248
9.11 網路布線的設計方案 249
9.11.1 工作區子系統 249
9.11.2 水平子系統 249
9.11.3 管理子系統 250
9.11.4 垂直幹線子系統 250
9.11.5 設備間子系統 250
9.11.6 樓群子系統 250
9.12 布線工程要求 251
9.12.1 土建方面的要求 251
9.12.2 環境方面的要求 251
9.12.3 電氣方面的要求 251
9.12.4 給排水方面的要求 251
9.13 網路的設定原則 252
9.13.1 實用性原則 252
9.13.2 可靠性原則 252
9.13.3 安全性原則 252
9.13.4 先進性原則 252
9.13.5 開放性原則 252
9.14 計算機網路的設計原則 253
9.14.1 技術性 253
9.14.2 安全性 253
9.14.3 易用性 253
9.14.4 經濟性 253
9.15 本章小結 254
第10章 交換機的基本配置方法 255
10.1 Catalyst交換機是如何啟動的 255
10.2 Catalyst交換機的配置方法 255
10.3 建立到交換機的控制台連線 256
10.4 IOS軟體的基本操作 258
10.4.1 命令行模式簡介 258
10.4.2 Cisco Catalyst 29/35系列交換機的檔案系統 260
10.5 使用命令行的幫助功能 262
10.5.1 上下文相關幫助 262
10.5.2 命令簡化 263
10.5.3 控制台錯誤訊息 264
10.5.4 命令歷史緩衝區 264
10.6 使用初始化對話框配置交換機 265
10.7 使用命令行模式配置交換機 267
10.8 全局配置模式 267
10.8.1 設定交換機的名稱 268
10.8.2 定義登錄標語(日誌訊息) 268
10.8.3 配置密碼 269
10.8.4 配置交換機的IP位址、子網掩碼和默認網關 270
10.9 接口配置模式 271
10.9.1 定義接口工作模式(Duplex) 273
10.9.2 定義接口的速度(Speed) 273
10.9.3 關閉和啟用接口 273
10.9.4 定義交換連線埠 273
10.9.5 使用interface range 命令 274
10.9.6 定義和使用interface rang宏 275
10.10 線路配置模式 276
10.10.1 配置控制台 276
10.10.2 配置虛擬終端會話 276
10.11 使用Web Console方式配置交換機 277
10.11.1 啟用Web控制台 277
10.11.2 Web控制台的一些控制選項 278
10.11.3 Web控制台的具體操作 278
10.12 獲取交換機的信息及檢查交換機的配置 282
10.12.1 show version命令 282
10.12.2 show running-config命令 283
10.12.3 show interface命令 284
10.12.4 定製show命令的輸出 285
10.12.5 show flash命令 287
10.13 本章小結 288
第11章 三層交換機的配置和套用 289
11.1 什麼是第三層交換 289
11.2 使用路由器實現VLAN間的通信(早期網路) 290
11.2.1 每VLAN一條鏈路 290
11.2.2 使用trunk鏈路 292
11.3 使用三層交換機實現VLAN間的通信 294
11.4 三層交換機與路由器間的通信 295
11.5 乙太網通道技術的實現和套用 297
11.5.1 什麼是乙太網通道技術 297
11.5.2 PAgP和LACP協定 297
11.5.3 乙太網通道的手工配置方法 298
11.5.4 乙太網通道的地址學習方法 299
11.5.5 乙太網通道連線埠間的負載平衡 299
11.6 配置乙太網通道 299
11.6.1 配置第二層乙太網通道 300
11.6.2 配置第三層乙太網通道 301
11.6.3 配置連線埠的負載平衡 302
11.6.4 配置PAgP地址學習方法和PAgP連線埠優先權 302
11.6.5 配置LACP連線埠優先權和系統優先權 303
11.6.6 校驗乙太網通道的配置 303
11.7 本章小結 304
第12章 路由器基礎知識 307
12.1 路由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式 307
12.2 路由(Routing) 308
12.2.1 路由的功能 308
12.2.2 度量值(metric) 309
12.2.3 路由匯聚 309
12.2.4 多協定路由器 310
12.2.5 可管理距離(Administrative Distance) 311
12.3 轉發(Forwarding) 312
12.3.1 轉發的功能 312
12.3.2 IP協定的路由過程 313
12.4 路由協定 313
12.5 內部網關協定(IGP)和外部網關協定(EGP) 314
12.5.1 自治系統(AS) 314
12.5.2 外部網關協定(EGP) 314
12.5.3 內部網關協定(IGP) 315
12.6 距離矢量算法和鏈路狀態算法 315
12.6.1 路由器的收斂和擁塞控制 315
12.6.2 路由算法對路由器的影響 315
12.6.3 距離矢量路由協定 316
12.6.4 鏈路狀態路由協定 317
12.7 有類別路由協定和無類別路由協定 318
12.7.1 有類別路由協定 318
12.7.2 路由總結 319
12.7.3 無類別路由協定 321
12.8 本章小結 322
第13章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323
13.1 路由器的組成及啟動過程 323
13.1.1 路由器的組成 323
13.1.2 路由器的啟動過程 324
13.2 路由器IOS軟體的基本操作方法 324
13.3 路由器命令行模式簡介 325
13.4 使用命令行幫助功能 326
13.4.1 使用上下文相關幫助 326
13.4.2 使用命令簡化方式 326
13.4.3 掌握控制台錯誤訊息的含義 327
13.4.4 了解命令歷史緩衝區信息的含義 327
13.5 使用初始化配置方式來配置路由器 328
13.6 使用命令行模式配置路由器 330
13.6.1 全局配置模式 330
13.6.2 設定路由器的名稱 330
13.6.3 定義登錄標語(日誌訊息) 330
13.6.4 配置密碼 331
13.7 連線埠配置模式 332
13.7.1 關閉和啟用連線埠 332
13.7.2 配置連線埠的IP位址 332
13.7.3 配置串口的速率 332
13.7.4 配置連線埠的頻寬 333
13.8 線路配置模式 333
13.8.1 配置控制台 333
13.8.2 配置虛擬終端會話 334
13.9 獲取路由器信息及檢查路由器的配置 335
13.9.1 show version命令 335
13.9.2 show running-config命令 336
13.9.3 show interface命令 337
13.9.4 show flash命令 338
13.9.5 show CDP neighbors命令 339
13.10 動態路由、靜態路由和默認路由協定及配置 340
13.10.1 動態路由協定 340
13.10.2 靜態路由 340
13.10.3 靜態路由的配置 341
13.10.4 默認路由及其配置 343
13.11 本章小結 344
第14章 RIP路由協定的配置和套用 345
14.1 RIP的特點 345
14.1.1 RIP的路由更新 345
14.1.2 RIP的路由循環 346
14.1.3 RIP存在的不足 348
14.2 RIP的工作原理 349
14.2.1 RIP路由協定的建立過程 350
14.2.2 RIP路由協定的收斂/匯聚 352
14.3 RIP v1路由協定的配置與套用 354
14.3.1 配置基本的RIP v1路由協定 354
14.3.2 校驗RIP路由器的配置 355
14.3.3 RIPv1路由協定的負載均衡 357
14.4 RIP v2路由協定的配置和套用 360
14.4.1 RIP v2路由協定介紹 360
14.4.2 RIP v2路由協定的基本配置命令 361
14.4.3 基本的RIP v2路由協定配置實例 361
14.5 RIP v2路由協定和RIP v1路由協定的融合 365
14.6 本章小結 367
第15章 OSPF路由協定的配置和套用 369
15.1 OSPF的功能及特點 369
15.1.1 OSPF的特點 369
15.1.2 OSPF在不同規模網路中的套用特點 370
15.1.3 路由狀態改變時收斂速度快 371
15.1.4 無路由迴路 372
15.1.5 支持可變長子網掩碼(VLSM) 372
15.1.6 支持等值路由 372
15.2 OSPF的區域劃分和路由分級管理功能 373
15.2.1 OSPF的區域 373
15.2.2 當區域之間出現鏈路故障時OSPF的處理機制 374
15.2.3 當骨幹區域不連續時OSPF的處理機制 375
15.3 OSPF的相關概念及分類 375
15.3.1 Neighbor(鄰居) 375
15.3.2 指定路由器(DR)和備份指定路由器(BDR) 376
15.3.3 OSPF 資料庫 376
15.4 OSPF網路的分類 377
15.4.1 廣播型多點訪問網路 377
15.4.2 點對點網路 377
15.4.3 非廣播型多點訪問網路 378
15.5 OSPF的基本配置命令 378
15.5.1 啟動/關閉OSPF路由協定 378
15.5.2 發布OSPF的網路號和指定接口所屬的相應區域號 378
15.5.3 配置在OSPF接口上的網路類型 378
15.5.4 設定接口傳送報文的開銷成本 379
15.5.5 設定接口在選舉指定路由器(DR)和備份指定路由器(BDR)時的優先權 379
15.5.6 手動設定OSPF非廣播多點訪問(NBMA)網路接口的鄰居 379
15.5.7 設定Hello報文傳送時間間隔 380
15.5.8 設定相鄰路由器間的失效時間 380
15.5.9 OSPF的校驗收和維護的基本命令 380
15.6 OSPF路由協定配置實例 381
15.7 OSPF的排錯方法 385
15.8 本章小結 386
第16章 網路地址轉換(NAT) 389
16.1 NAT概念 389
16.1.1 為什麼要使用NAT 389
16.1.2 NAT的基本工作原理 390
16.2 NAT的基本概念及其特點 390
16.2.1 NAT中的地址概念 391
16.2.2 NAT功能的特點 391
16.3 NAT的翻譯類型 392
16.3.1 靜態NAT翻譯 392
16.3.2 動態NAT翻譯 393
16.3.3 連線埠地址翻譯(PAT) 395
16.4 基於NAT的TCP負載均衡技術及套用 396
16.5 基於NAT的服務分配技術及套用 397
16.6 NAT的配置 398
16.6.1 靜態NAT的配置 398
16.6.2 動態NAT的配置 399
16.6.3 PAT的配置 403
16.6.4 基於NAT的TCP負載均衡的配置 405
16.6.5 基於NAT服務分配的配置 407
16.7 本章小結 409
第17章 防火牆技術及套用 411
17.1 防火牆的功能 411
17.1.1 監控並限制訪問 411
17.1.2 控制協定和服務 411
17.1.3 保護內部網路 411
17.1.4 日誌記錄與審計 412
17.2 防火牆的基本類型 412
17.2.1 包過濾型防火牆 412
17.2.2 代理型防火牆 412
17.2.3 狀態檢測型防火牆 413
17.2.4 綜合型防火牆 413
17.3 防火牆在網路中的套用 414
17.4 防火牆的技術參數 414
17.4.1 基本參數介紹 415
17.4.2 訪問控制 416
17.4.3 防禦功能 416
17.4.4 安全特性 417
17.4.5 管理功能 417
17.4.6 記錄和報表功能 417
17.5 PIX防火牆硬體結構以及基本配置 418
17.5.1 PIX防火牆的接口功能 418
17.5.2 PIX防火牆硬體結構 418
17.6 PIX上的基本配置 419
17.6.1 配置接口的參數 419
17.6.2 配置靜態路由 420
17.6.3 配置RIP 421
17.6.4 配置OSPF 422
17.7 配置防火牆功能 423
17.7.1 路由模式下的數據傳輸 423
17.7.2 透明模式下的數據傳輸 425
17.7.3 在PIX上允許或拒絕網路訪問 426
17.8 在PIX上配置NAT 426
17.8.1 動態NAT配置方法及實例 427
17.8.2 PAT配置方法及實例 430
17.8.3 靜態NAT和靜態PAT配置方法及實例 431
17.8.4 基於策略的NAT配置方法及實例 433
17.9 為Cisco PIX防火牆配置VPN 433
17.9.1 配置實例說明 434
17.9.2 PIX 515防火牆上VPN和NAT的相關配置 434
17.9.3 Cisco 2500路由器上VPN和NAT的相關配置 435
17.9.4 PIX515和Cisco 2500路由器的配置參數 436
17.10 本章小結 439
第18章 伺服器技術及套用 441
18.1 伺服器概述 441
18.1.1 硬體伺服器與軟體伺服器 441
18.1.2 伺服器在網路中的地位 442
18.2 伺服器的分類 442
18.2.1 根據網路規模劃分 442
18.2.2 根據處理器架構劃分 443
18.2.3 根據用途劃分 444
18.2.4 根據外形劃分 445
18.3 伺服器的特性 446
18.3.1 高擴展性 446
18.3.2 高可靠性 447
18.3.3 高處理能力 448
18.3.4 高I/O性能 450
18.3.5 長時間連續運行 450
18.3.6 高可管理性 451
18.3.7 運行網路作業系統 451
18.3.8 提供網路服務 451
18.4 伺服器的硬體構成 452
18.4.1 伺服器CPU 452
18.4.2 伺服器的記憶體 455
18.4.3 伺服器的硬碟 456
18.4.4 伺服器的主機板 457
18.4.5 伺服器的電源 460
18.5 本章小結 462
第19章 網路存儲技術及套用 463
19.1 存儲技術的發展 463
19.1.1 內嵌式存儲系統 463
19.1.2 直接連線存儲 463
19.1.3 網路存儲系統 464
19.1.4 存儲區域網路 465
19.2 存儲設備介紹 466
19.2.1 磁碟庫 467
19.2.2 光碟存儲設備 467
19.2.3 磁碟存儲設備 469
19.3 存儲設備接口技術──SCSI 469
19.3.1 SCSI技術概述 470
19.3.2 SCSI的工作方式 470
19.3.3 Ultra320 SCSI 471
19.3.4 SCSI ID和匯流排終結器 471
19.3.5 SCSI與IDE的比較 473
19.4 存儲設備接口技術──iSCSI 473
19.4.1 iSCSI技術概述 473
19.4.2 iSCSI技術的特點 473
19.4.3 IP存儲網路的構成 474
19.5 存儲設備接口技術──FC 475
19.5.1 FC技術概述 475
19.5.2 光纖通道的組成 476
19.5.3 光纖通道的連線方式──點對點連線 477
19.5.4 光纖通道的連線方式──環型連線 477
19.5.5 光纖通道的連線方式──交換結構 479
19.6 存儲設備接口技術──SATA 480
19.6.1 SATA技術概述 480
19.6.2 增大了電纜線長度 481
19.6.3 增強的接入精確度 481
19.6.4 命令佇列與重新排序 481
19.6.5 對原有系統的兼容 481
19.6.6 SATA存儲系統的選擇 482
19.7 光纖通道交換機 482
19.7.1 光纖通道交換機的工作特點 483
19.7.2 光纖通道交換機與SAN 483
19.7.3 光纖通道交換機的功能 483
19.7.4 光纖通道交換機的分類及選擇 484
19.8 獨立冗餘磁碟陣列(RAID)技術 485
19.8.1 RAID的組成 485
19.8.2 RAID的內部結構 486
19.8.3 RAID技術的特點 487
19.8.4 RAID0 488
19.8.5 RAID1 488
19.8.6 RAID0+1 489
19.8.7 RAID3 489
19.8.8 RAID5 490
19.8.9 RAID6 491
19.8.10 RAID2和RAID4 491
19.9 數據備份技術 491
19.9.1 為什麼要備份 491
19.9.2 系統故障分析 492
19.9.3 數據備份的原則 493
19.9.4 備份系統的組成 494
19.9.5 備份方式介紹 494
19.10 本章小結 4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