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梅雨

梅雨是指副熱帶高壓控制江南華南等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持續性降水天氣。在典型的梅雨季節,南方不該有持續性的降雨,而應是以高溫為主。所謂“非典型”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梅雨期明顯偏短,降雨量也偏少。這一特徵從2000年即開始,2000年和2002年甚至還出現了兩次空梅(幾乎沒有明顯的梅雨季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典型梅雨
  • 外文名:Atypical rainy
  • 含義:副熱帶高壓控制江南
  • 類型:梅雨
區別,簡介,中國情況,防範工作,氣溫變化,

區別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正常梅雨)短,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強度弱的特點,6、7月份出現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同樣可以出現較大降雨。研究發現,非典型梅雨與典型梅雨的大尺度環流特徵有一定的差別。110~130°E副高脊線穩定在20~25°N之間,是江淮流域出現梅雨(包括非典型梅雨)的有利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簡介

梅雨天氣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僅出現在中國長江中下游至朝鮮半島南部(被當地稱為Changma)和日本東南部(被當地稱為Bai-yu)的地區。 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自宜昌以東、北緯29度至33度的地區,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受副熱帶高壓西側氣流控制,從暖濕海面輸送大量水汽,帶來豐沛的降水,即形成了這一地區特有的梅雨天氣。一般來說,江淮流域梅雨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開始進入高溫少雨天氣。
梅雨天氣中,雨帶停留的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而往年人們熟知的梅雨期內連綿陰雨的特徵,自進入21世紀以來,變得越來越不明顯。由於各地判定梅雨開始的標準不一樣,入梅時間無法統一。國家氣候中心主要利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上海南京、蕪湖、九江和武漢5個氣象觀測站的觀測資料對梅雨的起止和演變進行監測診斷。觀測顯示,自2000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天氣開始出現了“非典型”的特徵。

中國情況

在氣象雲圖上,南方地區的暴雨,顯然已將勢力延伸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對於申城而言,09年的梅雨也受到了暴雨的影響,甚至有專家表示,2009年中國的梅雨也屬於“非典型”。
申城的“黃梅天”一直在玩花樣,或是“空梅”,或是“短梅”。09年,雖然梅雨季節來得十分突然,但至少其降雨量讓人感覺到09年的黃梅天總算是“有模有樣”。然而,氣象專家卻表示,申城的梅雨天氣屬地方性天氣,若從全國的降水分布來看,中國的梅雨正變得越來越不明顯,“非典型”、“地方性”等逐漸成為梅雨的特點,今年也是如此。
“嚴格意義上,梅雨是指副熱帶高壓控制江南、華南等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持續性降水天氣。在典型的梅雨季節,南方不該有持續性的降雨,而應是以高溫為主。”專家如此表示。

防範工作

梅雨季節里,持續性的連綿陰雨天氣會對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汛工作帶來壓力。近30年的統計表明,平均的入梅時間在6月17日,而截至目前,還很難判定長江中下游地區已經全面進入梅雨期。中央氣象台預計,未來兩天長江中下游地區仍然沒有明顯的降雨天氣,入梅時間還將繼續推遲。
梅雨期開始有遲有早,梅雨持續時間有長有短,部分年份梅雨天氣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而有些年份又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後又返回江淮流域,並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也有梅雨特徵不明顯,6月中下旬降水偏少,出現“空梅”,這時隨之而來的將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的伏旱。長江中下游梅雨演變的異常,對這一帶地區水稻和棉花等農作物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雖然梅雨天氣越來越“非典型”,但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出現的各種天氣變化,依然值得各級氣象部門關注。

氣溫變化

河南很多地區都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其中鄭州焦作安陽的最高氣溫達到40攝氏度以上。截至2009年6月25日,6月鄭州高溫日數累計已達10天,意味著在過去的25天內,鄭州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都被高溫籠罩。
在鄭州,商場、冰吧、超市變成了行人的避暑勝地,而公園等露天的遊樂場所,卻人跡稀少。據鄭州市120急救中心統計,近日鄭州市中暑病例大幅度增加,4位老人由於高溫不幸猝死。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4天內接到中暑報診66起。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何立富說,25日,高溫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全國有17個省區市出現高溫。何立富分析說,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並不是很典型,可以說是“非典型”的梅雨,導致了淮河以北地區出現了這種比較極端的高溫天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