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療法

靜默療法

靜默療法通常是指個體將注意或意識集中到一個客體、聲音、意念或體驗而進行的一種訓練。靜默的技術相當簡單,一般要求練習者坐在一個安靜、隔音的環境之中,閉起雙目,集中注意一個單調的聲音、意念,或做一些單調刻板動作,如以拇指與其他四指重複接觸等。

基本簡介,歷史發展,綜合評價,注意事項,作用效果,

基本簡介

其套用的目的在於使練習者達到精神鬆弛、提高領悟力和隨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的境界,同時也為了保持心理健康。

歷史發展

歷史上,靜默常常是宗教活動的一個核心部分,並被看作為是改變人的意識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由於不同地區、種族、文化、宗教流派的差異,靜默方法不盡相同。例如,在佛教的發祥地東南亞一帶,靜默練習仍沿襲著約2500年所傳教的基本方式;在西藏則將靜默練習發展成注重視覺意象的複雜練習;在日本靜默練習則往往採取道教和禪坐的形式。近年來,靜默作為一種臨床心理治療已經在程式步驟上相當簡化了,並且剔除了神秘成分和宗教色彩。在近20年裡,西方已掀起了靜默熱,它已成為應付現代社會應激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手段。

綜合評價

靜默可能是目前“新心理療法”中傳播最廣、套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方法。沃爾什曾作過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在美國約有幾百萬人已經學會套用靜默法,而在全世界則大約有5千萬以上的人在進行靜默練習。一般來說,在西方,大多數人練習靜默是將它用來作為放鬆、應激處置、增加自信心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很少有人將它作為一種信仰來終身練習。在東方,靜默仍局限在那些想超塵脫俗的人之中,往往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現代靜默技術要求讓練習者摒除一切雜念和外部世界的牽累,努力使練習者體驗一種特殊形式的心境,即所謂“靜默心境”。在這種心境之下,意識進入一個自由漂游狀態,使練習者進入與其自身內在節律相和諧一致的狀態,有時甚至達到與自然熔合於一體的感受之中。其實人們對靜默並不陌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有過靜默心境的體驗。例如,當我們凝望著漫天雪花飛舞,朵朵雪花緩緩飄灑大地之時;或者當我們佇立在一場火劫之後的焦土上,面對著殘垣廢墟,這種心境往往會不禁油然而生。同樣,安靜也會誘發“靜默心境”,並且能獲得近似於正式沉思技術所產生的體驗。

注意事項

套用靜默法需要遵守下列4條原則:(1)儘量減少外在環境的刺激,選擇一清靜的房間;(2)採取一個最舒適的坐姿,使呼吸保持通暢,一般背脊不要任何支撐; (3)穿舒適的衣服,衣服應該寬鬆無束;(4)每天靜默2次,早晨與下午各1次,每次20分鐘。在靜默練習過程中,一般要求練習者全神貫注專心靜默。如果一個人不能集中注意於某種意念或體驗,那么他就不是在靜默。
近20多年來的研究表明,靜默可引起很多心理生理變化。如威廉斯和韋斯特(1975)觀察靜默時腦電圖有下列改變:(1)開始時,α波波幅增大,有些人出現α節律變慢;(2)接著有θ波陣發性出現,間以α節律;(3)深度靜默時可出現每秒20—30次乃至40次的β波;(4)靜默結束時,甚至在睜眼時仍有。波存在。華萊士(1970)複習文獻後認為靜默能降低人體生理激活,使心率減慢、呼吸頻率降低、耗氧減少以及皮膚電阻下降;這類變化與其他放鬆技術引起的改變相似。至於長時間規則的靜默訓練引起的改變如何,觀察很少,但也證實可使心率減慢,能降低體內生理激活和減輕焦慮。
靜默的臨床套用有以下10個方面: (1)減輕心理生理性障礙;(2)解決童年期衝突;(3)調整睡眠模式;(4)增強放鬆能力;(5)減輕緊張和焦慮; (6)減輕習慣性恐懼反應;(7)增強自信心;(8)減輕軀體疼痛;(9)使人際關係協調、穩定;(10)增加內省能力。
靜默的臨床研究不多,而且方法學上有缺陷,主要用於下述3個方面:(1)靜默法治療神經症,主要適用於恐怖症與焦慮症,如維哈(1973)等對25例以往治療無效的神經症門診患者,一半患者用沉思法治療,每天1小時,共4-6周;另一半患者作對照組,做類似瑜珈的練習,採用泰勒焦慮量表評定焦慮,結果治療組74%取得好轉,焦慮量表分顯示下降,對照組只有43%好轉,量表檢測焦慮無變化。(2)靜默法治療應激性障礙,包括失眠、高血壓和頭痛。發現靜默能縮短入睡潛伏期;同漸進性肌肉放鬆訓練相似,亦能顯著降低血壓。(3)靜默法用於藥物濫用者,似乎能減少藥物濫用。

作用效果

注意:靜默法雖然簡便有效,但也有少數報告說靜默訓練會引起不良作用,如奧蒂斯(Otis)報告5例再次出現嚴重心理生理症狀;拉扎勒斯報告有個別發生企圖自殺、抑鬱或出現精神分裂症狀者。卡琳頓(1977)認為這些不良反應與開始時的過度靜默有關,每次長達3小時的靜默可引起情緒障礙和幻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