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瓣

靜脈瓣

靜脈瓣是靜脈壁內膜向管腔突出而成的半月形囊袋狀薄膜,一般兩個瓣膜構成一組,向心臟方向開放。瓣膜表面覆蓋有一層內皮,中間為緻密結締組織。四肢靜脈的瓣膜較多,其他部位的靜脈瓣膜較少或缺如。它可防止血液倒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脈瓣
  • 外文名:venous valves
  • 所在位置:靜脈無靜脈瓣膜外
  • 結構:兩個半月形薄片
解剖結構:,1、靜脈瓣:,2、靜脈:,與靜脈瓣相關的疾病:,

解剖結構:

1、靜脈瓣:

靜脈瓣是靜脈管內壁上的一種結構,是內膜摺疊而形成半月形的皺襞,薄而柔軟,凸側緣附著於管壁,凹緣向心方向游離。多成對排列,在一些較小的靜脈管內偶有單瓣存在。主要功能是防止血流逆流或改變血流方向。靜脈瓣的配布與影響靜脈回流因素有關,如受重力影響較大的四肢,尤其是下肢,其靜脈瓣很多。一般在2毫米以下和大靜脈乾以及頭頸部的靜脈均無靜脈瓣。
靜脈管壁的內膜皺襞,形似半月狀的小袋稱靜脈瓣。靜脈瓣屬靜脈壁結構上的特點,可防止血液逆流及促進血液返回心臟。靜脈瓣存在於一般中等靜脈,分布很不平衡。一般規律是:受地心引力較大、血液回流比較困難部位的靜脈瓣特別發達,反之則完全無瓣或數目較少。例如四肢的靜脈瓣最多,下肢又多於上肢;中等口徑的靜脈瓣一般都比較豐富,而小靜脈和大靜脈乾內很少有瓣。無靜脈瓣或靜脈瓣受損傷的靜脈容易發生靜脈曲張。

2、靜脈:

靜脈凡是運送血液回到心房去的血管都稱為靜脈。按管徑的大小,也可分為大、中小和微四級。管壁的結構與動脈基本相似,由內、中、外三層膜組成。三層膜的界限不很清楚,其中膜層較相應的動脈薄,彈性組織和平滑肌都不如動脈發達,因此,彈性和收縮性小。但外膜比較發達。靜脈有淺靜脈和深靜脈之分,兩者之間相互通連。淺靜脈位於皮下,故又稱為皮靜脈或皮下靜脈。深靜脈位於深筋膜深面或體腔內,與同名動脈伴行。一般中小動脈的伴行靜脈有兩條。所以靜脈的數量多,與相應的動脈比較,靜脈的管徑大、管壁薄、彈性小,並有由內皮向腔內形成的靜脈瓣,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此外,靜脈比動脈的變異大,甚至同一條靜脈的不同區段往往也有較大差異。
管徑約在10毫米以上的靜脈,一般稱為大靜脈。如上、下腔靜脈、無名靜脈、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和股靜脈等;管徑在10毫米以下,2毫米以上者,稱為中靜脈;2毫米以下,300微米以上者稱為小靜脈。小靜脈由微靜脈移行而來。
靜脈的功能是將全身各部的血液導回心臟。靜脈血液回流的動力是靠靜脈管內的壓力差,而不是管壁本身的收縮。影響靜脈壓力差的因素很多,如心臟的收縮力、重力、體位、呼吸運動、靜脈周圍肌肉收縮、擠壓和相應部位動脈搏動等。

與靜脈瓣相關的疾病:

靜脈炎:
概述:
靜脈炎症,常並發血栓形成。因受傷或感染引起,或原因不明,隨後導致血栓形成;也有血栓形成之後出現炎症。可通過休息和支持方法治療表淺靜脈炎。
【病因】
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強的塑膠管時間過長而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診斷要點】
輸液後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紅、腫、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病情判斷】
輸液後,特別是輸注有刺激性的化學藥物後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紅、腫、灼熱、疼痛,嚴重者可出現局部壞死。
【治療】
以避免感染,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為原則。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紅黴素、氫化可的松等,應充分稀釋後套用,並防止藥物溢出血管外。同時要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保護靜脈。
2、抬高患肢並制動,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進行熱濕敷。
3、用中藥外敷靈或如意金黃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