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大棗

小口大棗

小口大棗,甘肅省靖遠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小口大棗具有“久旱亦可結實”,鮮棗果大粒重、香脆可口,乾棗久放不乾、肉厚味濃、營養豐富等特點,是食用、藥用兼可的優良食品。“小口大棗”先後獲得“中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甘肅省十大名果”、首屆中國棗業大會“優秀獎”。

2010年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小口大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口大棗
  • 產地名稱:甘肅省靖遠縣
  • 品質特點:個大,肉厚,含糖量高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0年第53號
  • 批准時間:2010年5月24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溯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專用標誌使用,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小口大棗具有個頭大,肉質厚,含糖量高,維生素豐富,味美香甜等特點,系食用、藥用及滋補佳品。平均單果重15.2克,最大單果重25克,鮮棗含糖26.2%,總酸0.6%,維C484.6毫克/100克,出乾率42%以上,宜制乾。1991年在石家莊中國林果產品展銷會上獲金獎,專家評審鑑定評語為“甘肅保產,小口大棗,紅膠粘土,泉水澆灌,日照長,個大肉厚,馳名中外”;1997年在甘肅省林果產品展銷會上獲銀獎;1998年被評為白銀市優質農產品;2002年被農業部評定為“綠色食品”。小口棗是人們公認的“活維生素丸”,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同時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有“滋補解毒,活血化淤,健脾潤肺”之功效,為百藥之引。
小口大棗小口大棗
小口大棗具有個頭大,肉質厚,含糖量高,維生素豐富,味美香甜等特點,是人們公認的“活維生素丸”。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有“滋補解毒,活血化淤,健脾潤肺”之功效,為百病之引。

產地環境

甘肅省靖遠縣位於甘肅省中部,東北與寧夏海原縣和中衛縣接壤,西與白銀市白銀區和景泰縣相連,南與會寧縣相鄰,縣境被白銀市平川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地理坐標位於104°14'~105°26'E、36°10'~37°17'N之間,海拔在1300~3017.8米。該縣地處荒漠邊緣,深居內陸,受大氣環流和蒙新、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響,暖濕氣流不易到達,成雨機會較少,大部分地區氣候乾燥,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全縣平均氣溫為8.9℃,1月平均氣溫-7.7℃,7月平均氣溫22.6℃;年均無霜期165天;年均降水量170~290毫米,集中於7~9月,蒸發量1700毫米。乾旱多風,春季是風季,對農作物影響很大。境內地勢起伏較大,山地多,川地少,氣候乾燥,溫差大,雨量少。小口大棗產區在縣境北部,屬黃河河谷灘地和丘陵溝壑盆地,地勢相對平坦,土層深厚。有黃河水和泉水兩種水源,水源充足,具備便利的灌溉條件。氣候溫和,降雨稀少,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利於棗樹的生長發育。
小口大棗小口大棗

歷史溯源

小口村種植大棗有400多年歷史,該村地勢高,海拔1450米,氣候溫差大,土質肥沃,紅黏土含酸高,適合種植大棗。
小口大棗小口大棗

生產情況

2008年棗園面積3000畝,掛果棗樹達5.1萬多株,年產大棗約70萬公斤,產值達500多萬元。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小口大棗”產區基地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栽培面積已遍及全縣7個鄉鎮達到2.2萬畝,年產量4200萬公斤,已發展成為該縣一大優勢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小口大棗小口大棗
2014年,栽培面積達到3萬畝,年產量3200噸,年產值2240萬元。

產品榮譽

1991年,在石家莊全國林果產品博覽會上獲“金獎”。
小口大棗小口大棗
1996年,在甘肅省第二屆名優特林果產品鑑評會上獲“銀獎”。
1997年,在甘肅省首屆林果產品展覽交易會上獲“銀獎”。
2002年,取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A級證書。
2003年,在中國(北京)首屆沙產業博覽會上被評為“名優產品”。
2005年,在首屆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暨科技經貿洽談會上獲“林博會最受歡迎獎”。
2007年,在甘肅省第二屆林果花卉展覽交易會上獲“金獎”,同時獲“甘肅十大名果”稱號。
2008年,在首屆中國棗業大會暨第一屆國際棗屬植物研討會上被評為“優秀獎”。
2010年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小口大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1年,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靖遠小口大棗”品牌價值為1.31億元人民幣。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小口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甘肅省靖遠縣石門鄉雙龍鄉北灣鎮高灣鄉糜灘鄉三灘鄉平堡鄉等7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誌使用

小口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甘肅省靖遠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小口大棗的法定檢測機構由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傳統當地大棗。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1300至1500米,土壤類型為紅壤或黃綿土,質地為沙壤土或中壤土,pH值7.2至8.0,土壤有機質含量≥0.6%。
三、栽培管理。
⒈育苗:採用嫁接繁殖,以1年生酸棗播種苗作砧木,小口大棗枝條作接穗,春季在酸棗萌芽前用劈接法嫁接。
⒉栽植時間:分為秋植和春植兩個時間。秋植在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春植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
⒊栽植密度:栽植密度≤1665株/公頃。
⒋肥、水管理:以有機肥為主≥15噸/公頃,適量追施氮肥≤1.5噸/公頃,乾旱時及時進行灌水。
⒌整形修剪:通過定乾和短截修剪,以自然圓頭形為主,確保樹冠通風透光。
四、採摘與制乾。
⒈採摘時間:採摘時間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
⒉制乾:一般採用自然晾曬法制乾。即將採收的鮮棗攤放在通風良好、乾淨的曬棗場上,將棗均勻地攤放在蓆子上晾曬,每㎡約40至60千克棗,每隔2h翻動1次,每日翻動5至6次,使上下乾燥均勻,約經10至15天,含水量降至25%以下,即可分等級貯存。
五、質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果形為橢圓形,外觀紫紅色油亮,表皮不褶皺。果實個大肉厚、皮薄核小、味濃,久放不乾,耐貯存。
⒉理化指標:果實單果重≥9克,可溶性糖含量≥58.0%,可溶性固形物≥62.0%,總酸含量≥0.9%,可食率≥92.0%,出乾率≥42%。
⒊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