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府及王陵

靖江王府及王陵

靖江王府及王陵,明代藩王府邸及墓地。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靖江王府位於桂林市獨秀峰下,是明代分封於桂林的靖江王的居所,由王城和王府兩部分組成,是明朝分封在靖江(今桂林)的歷代諸王的居所。靖江王陵位於桂林市東北郊的堯山西麓及西南麓,距市中心約5公里,是靖江王的王陵及靖江王次妃、王府宗室、姻親的陵園,其範圍南北15公里,東西7公里,方圓近百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靖江王府及王陵
  • 地理位置:廣西桂林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靖江王城,靖江王陵
  • 所屬年代:明朝
歷史沿革,建築形制,王府,王陵,

歷史沿革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靖江王。靖江王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同年,靖江王朱守謙進駐靖江王府。洪武二十五(1392年)年建成。次年,靖江王府築城牆。永樂元年(1403年)靖江王到桂林復藩,從此世代相襲,歷時280年。先後承襲王位的14人,其中11人死後葬在堯山墓地。
順治七年(1650年)定南王孔有德領兵攻克桂林後,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順治九年(1652)農民起義軍李定國攻占桂林,孔有德兵敗,舉火自焚,時280餘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順治十四年(1657年)建貢院。
民國初年,獨秀峰下的定南王府成為廣西省參議會所在地。先後為第二師範學校、模範國小、第三高級中學、甲種工業學校校址。
1922年,孫中山以桂林為北伐大本營,設總統行轅於王府。1939年廣西省政府遷入王府內辦公,1944年日軍攻占桂林後遷出。1947年廣西省政府重新設立於王城內。
1949年桂林解放,王城改為人民解放軍二十四步兵學校(廣西軍政大學)。 1953年,廣西師範大學與廣西 軍政大學對調遷入王城至今。
20世紀70年代,文物工作者對兩座王墓和部門宗室墓進行了考古發掘,靖江王陵地宮大量的隨葬物品中有陶瓷器、金銀器、玉器、金屬器等,其中以陶瓷器皿居多,尤以青花梅瓶為最,多達300餘件、10餘個品種。

建築形制

王府

王城占地約280畝,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布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的至上的思想。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相互對稱。王城建築是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規制,以獨秀峰為坐標的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御苑、廣智門等主體建築。靖江王府的建築格局及建築形式,完全仿造北京紫禁城的風格。
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
靖江王府及王陵

王陵

從靖江王朱贊儀葬於堯山起,先後有十一位靖江王均葬於靖江王陵,故有“靖江王十一陵”之稱。其間還分別葬有明代歷朝靖江王次妃、王府將軍、中尉、縣君、鄉君及更低等的王府宗室、姻親等,據可查的共有316座墓葬。靖江王陵中各陵的建築布局均呈長方形,中軸線上序列有陵門、中門、享殿和地宮。各陵大小不一,大的約占地270餘畝,小的不到10畝,最大的悼僖王墓地面積達315畝。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