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稗史箋證

靖康稗史箋證

《靖康稗史箋證》,由宋人確庵、耐庵編纂。靖康稗史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北宋都城陷落始末及宋宮室宗族北遷和北遷後的情況。本書最大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作者大都是親歷、親見其事的人,它為研究靖康禍亂始末,不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本書所涉作者,既有宋人,又有金人,他們對同一件事的記載,不論是相同還是不同,都有助於我們考訂歷史的真實。可貴的是,本書編者顯然十分注意這一點,故記同一史實,往往兼收出自宋、金不同作者的兩種同類著作,如記汴京失陷和宋帝出降,就既有宋人編著的瓮中人語,又有金人編錄的南征錄匯;再如記宋帝等北遷和北遷以後的情況,亦既有宋人編著的呻吟語,又有金人編著的宋俘記。這些,都極為清楚地體現了編者尊重歷史的求實精神,而這也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需要強調,賴本書所保存的金人史著,如南征錄匯、宋俘記等,除對研究北宋滅亡這一歷史事件有極大價值外,對研究史著多所散佚的金代史學,亦有同樣的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康稗史箋證
  • 稗史:共輯有七種
  • 又稱其為:《靖康稗史七種》
  • 作者:宋人鐘邦直
組成,來歷,優點,流傳與版本,

組成

本書包括:《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宋人無名氏《瓮中人語》、《開封府狀》、金人李天民《南征錄匯》、金人王成棣《青宮譯語》、宋人無名氏《呻吟語》、金人無名氏《宋俘記》。除《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外,其餘六種均記載汴京淪陷、金兵北歸的史實,且因為皆是作者親身見聞,逐日記錄,可信度比較高。同時,除《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又見於《三朝北盟會編》和《大金國志》,其它六種現只存於此書。

來歷

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確庵編訂《同憤錄》,其中下帙本包括《開封府狀》、《南征錄匯》、《宋俘記》、《青宮譯語》和《呻吟語》各一卷。到了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耐庵於臨安顧氏家發現這個《同憤錄》稿本時,其上帙已經散佚無存。在書的序中,耐庵由下帙的內容推知“上帙當是靖康閏(十一)月前事”,也就是汴京靖康元年閏十一月陷落以前的事。因此耐庵在《同憤錄》下帙的基礎上,又補了《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和《瓮中人語》各一卷,以圖“靖康禍亂始末備已”。所以這本書是耐庵在確庵的《同憤錄》下帙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

優點

該書有兩個優點。一是大都是作者親歷,為研究“靖康之難”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二是從不同角度出發,所涉作者既有宋人又有金人,注意在記載同一史實時,兼收出自宋、金不同作者的兩種同類著作來得到互相驗證和客觀描述。如記載開封失陷和欽宗出降,既有宋人編著的《瓮中人語》,又有金人編錄的《南征錄匯》;再如記宋徽宗宋欽宗等北遷和北遷以後的情況,既有宋人編著的《呻吟語》,又有金人編著的《宋俘記》。

流傳與版本

本書自南宋鹹淳丁卯(即鹹淳三年、公元一二六七年)編定之後,似沒有刻本、流傳甚少,至自宋以後諸家書目皆未著錄。但本書卻很快傳到了高麗。
辛巳三月(即明惠帝建文三年、公元一四0一年)朝鮮李朝國王遺德在本書上寫有一個題跋,跋云:
中土禍患,至宋徽、欽而極,子息蕃衍,恥辱亦大,前史未有也。是編久存大藏,朕微時見轉鈔本於同年家,差脫不可句讀。踐祚後,檢諸故府,得此,有先「忠烈王」圖印,是百年前傳寫來。披覽事變,終始鹹悉。宋金所為,皆有國者金鑒。正史隔越兩朝,卷帙繁博,無此融會貫通。暇當考徵芟補,命儒臣泐為一書,為萬世子孫戒。辛巳三月上巳,遺德筆。
考高麗史卷二八忠烈王世家:「忠烈王諱昛,古諱諶(按元史作「愖」)、又賰,元宗長子,母曰順敬太后金氏。高宗二十三年丙午二月癸丑生。四十六年,高宗薨,元宗以太子入覲於元,王時為太孫,受遺詔,權監國事。元宗元年八月,冊為太子。十三年入元,十五年,尚元世祖女忽都魯揭里迷失公主。六月癸亥,元宗薨。甲子,百官會於本闕,遙尊為王。秋七月,元遣同知上都留守事張煥冊為王。」元史卷八世祖紀亦云:至元十一年秋七月「癸巳,高麗國王王植薨,遣使以遺表來上,且言世子愖孝謹,可付後事。敕同知上京留守司事張煥冊愖為高麗國王。」與高麗史所記完全吻合。這就是說,忠烈王於至元十一年(即宋鹹淳十年、公元一二七四年)即位。又據高麗史卷三二忠烈王世家,其人死於戊申三十四年秋七月己巳,即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一三0八年)。即然朝鮮李朝內府所藏靖康稗史有「忠烈王」圖印,那么就可以肯定,這本書至晚在公元一三0八年之前,就已傳到了高麗。又考東藩記事,遺德即芳遠,於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一四00年)嗣位,第二年,他便寫了這個書跋,其雲「當是百年前傳寫來」,亦與史完全吻合。由於朝鮮國王如此重視這本書,把它視為「有國者金鑒」,故其書在朝鮮一直保存並流傳。
我國最先得到這個朝鮮傳鈔本的是蘇州學人謝家福(綏之),時間是在清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隨即,他又請人過錄了個副本,送給他的朋友——著名藏書家丁丙,現在藏在南京圖書館的鈔本靖康稗史,就是這個本子。
靖康稗史最通行的本子是民國二十八年(公元一九三九年)王大隆刊印的己卯叢編本,這個本子是丁炳恆在江南圖書館(按即後來的南京圖書館)據丁丙藏本鈔出的。可惜,丁秉衡先生的鈔本除一兩篇外,大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脫漏,而王大隆在刊印時,又沒有去復校一次,致使這個本子一直流傳至今。
靖康稗史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