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茯苓

靖州茯苓

靖州茯苓,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靖州縣地處雪峰山褶皺地帶南端和雲貴高原東緣斜坡地帶的丘陵山區,東西南三部地勢高,以中山、中低山為主;北部地帶低緩,為低山、丘陵地帶;中部為山間盆地。以紫色頁岩和板頁岩母質發育形成的土壤占85%,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pH值大部分在5—6.5之間,是靖州茯苓生長的獨特土壤條件。靖州茯苓子實體巨大,菌核直徑10厘米—70厘米,不規則圓球形或橢圓形,皮褐色或紫褐色,表面粗糙,或多皺呈殼皮狀,皮厚1.7厘米—2.3厘米。內部白色或乳白色,鮮時軟,乾時硬。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靖州茯苓”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州茯苓
  • 產地名稱: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
  • 品質特點:皮褐色或紫褐色,表面粗糙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179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8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靖州茯苓子實體巨大,菌核直徑10厘米—70厘米,不規則圓球形或橢圓形,皮褐色或紫褐色,表面粗糙,或多皺呈殼皮狀,皮厚1.7厘米—2.3厘米。內部白色或乳白色,鮮時軟,乾時硬。

營養價值

靖州茯苓藥用價值高,其主要成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2.5%;總灰分≤2%;水份≤18%。
靖州茯苓
靖州茯苓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靖州縣地處雪峰山褶皺地帶南端和雲貴高原東緣斜坡地帶的丘陵山區,東西南三部地勢高,以中山、中低山為主;北部地帶低緩,為低山、丘陵地帶;中部為山間盆地。以紫色頁岩和板頁岩母質發育形成的土壤占85%,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pH值大部分在5—6.5之間,是靖州茯苓生長的獨特土壤條件。

氣候特徵

靖州縣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266.6毫米,年均氣溫13.1—16.9℃,極端最低氣溫度—4.2℃,極端最高溫38.4℃,≥10℃的年有效積溫4500—5200℃,無霜期278—291天,平均日照時數1336.9小時,夏無酷暑,冬少嚴寒,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熱量充足,適宜茯苓生產。
靖州茯苓
靖州茯苓

歷史淵源

湖南靖州在明朝早期古人就發現了茯苓,稱茯苓為茯神、小神仙。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靖州就有人進行人工栽培松茯苓,已持續發展50多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靖州研發選育了純菌絲種栽培。
2013年,靖州將菌種搭載神舟十號衛星進了太空旅變育種試驗成功。
靖州茯苓產業已發展成為“中國茯苓菌種選育、繁殖中心”、“中國太空茯苓誘變育種、栽培試驗基地”、“中國茯苓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中心”、“中國茯苓初級產品及精深產品研發、加工、出口基地”、“全國乾、鮮茯苓集散中心”。
靖州茯苓
靖州茯苓

生產情況

2014年,靖州茯苓總保護面積30000公頃,總年產量約40000噸。
靖州茯苓
靖州茯苓

產品榮譽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靖州茯苓”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20年12月,被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納入2020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並核發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
靖州茯苓
靖州茯苓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靖州茯苓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靖州縣所轄甘棠鎮、太陽坪鄉大堡子鎮、三秋鄉、坳上鎮、艮山口管委會、飛山管委會、江東管委會、文溪鄉、寨牙鄉、橫江橋鄉、鋪口鄉、藕團鄉、新廠鎮、平察鎮共15個鄉鎮管委會。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6′14″—109°56′36″,北緯26°15′25″—26°47′35″。

質量技術要求

靖州茯苓主要採用袋料栽培和亮蔸栽培。
袋料栽培法:
⑴備料
①備主料:選擇新鮮無腐爛霉變的松樹的根、蔸、枝條、尾尖及加工後的邊角料,鋸成33—35厘米長,削去粗皮,曬乾,扎捆,每捆重5千克左右。
②補足配料:按全乾松木屑77%、麥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1%、過磷酸鈣0.5%、化學純硫酸鎂0.5%、水110—120%的比例配比製作,充分拌勻,保持配料中的含水量60%左右。所用添加劑應符合GB2760的要求,所用的水要符合GB5749要求。
⑵裝袋
將紮成捆的乾菌材放入清水池中浸泡10—12小時,撈起瀝乾多餘水份,使材料中的含水量達到60%。用30厘米寬(內空直徑約19厘米)×60厘米長×6.5絲厚(0.065毫米)的高密度高壓聚乙烯塑膠袋,其衛生標準應符合GB9687要求,先把部份配料墊入袋底,將菌材裝入袋中,再裝入配料填滿袋內空隙和蓋好菌材,紮好裝口即可。
⑶滅菌
將裝好料的菌袋放入滅菌鍋內進行高溫滅菌,在0.15千克壓力下保持4—5小時,常壓滅菌溫度達到100℃後,旺火保持14—16小時,勻火再悶6—8小時。
⑷接種
將滅菌好的菌袋從滅菌鍋內取出,放入乾淨通風的操作房間內,當袋內溫度降到28℃以下時,再把菌袋搬入接種室或接種箱內,在無菌條件下接種,方法是解開袋口,將菌種分成若干小塊,均勻置入料內,再紮好袋口。接種量每袋為150—200克。所用菌種應符合茯苓菌種標準,品種以“湘靖28”最好。
⑸培養發菌
將接種好的菌袋及時放入培養室內進行培養,保持室內溫度26—28℃恆溫培養,20—30天菌絲長滿全袋後即可下地栽培。
⑹下地栽培
①選擇場地
選擇向陽、土壤疏鬆、土層厚、有一定坡度(5—20度)、排水良好、有水源的果園地、闊葉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後的空坪隙地作栽培場地,所選場地的土壤、灌溉水和空氣品質應符合NY391、GB5084和GB3095的要求。
②場地整理
場地選好後,清除場內雜草,深耕30—40厘米,1.5米寬作廂,廂長不限,視場地而定,廂與廂之間開寬20—30厘米、深30厘米的排水溝兼操作溝。廂向與坡面垂直,土要整細。
③誘殺白蟻
按每667平方米周圍選擇不同方位挖4—6個長寬各1米、深0.6—0.8米的土坑,坑內堆放一些茶油枯或甘蔗渣加培養料和菌種,噴施敵百蟲或敵敵畏或佳天下,上面蓋一些新鮮松葉枝、,再蓋好土,對白蟻進行誘殺。所用農藥應符合GB4285、GB8321和NY393的規定。
④菌袋下地
將長滿菌絲的菌袋的一頭把薄膜劃開一條口子,插進一根全新鮮、長30厘米的小松樹枝(或松樹根)作引木,和菌袋一起橫(與廂面垂直)放入土中,每排放兩包,插有引木的放兩頭,菌袋之間間隔30—40厘米,每667平方米排放2200—3000袋,再蓋土10—12厘米。菌袋下地時間以5—6月最好。
⑺管理
採取地表覆蓋、澆水、開好排水溝等辦法調節溫濕度,防長期高溫、乾旱或陰雨,保持料內溫度26—32℃,土壤含水量60%左右。15—20天后開始結苓,此時茯苓生長很快,要經常檢查,及時培土,保持土壤疏鬆和適宜的含水量,防止茯苓長出土面日曬雨淋而爛掉,影響產量和質量。
亮蔸栽培法:
⑴備料:亮蔸時間選擇在當年立冬後至翌年穀雨,最遲不超過立夏節,一定要把料備完成。它的方法是:先將松樹蔸周圍1.5米以內的雜草、小雜樹、腐殖層清除乾淨,削去樹蔸地面上部的粗皮,保留韌皮,再將樹根四周刨開,亮出根來,根離土層5—7寸,根長0.8—1.2米左右砍斷,斷距0.7—1尺,留主根不要砍,每個樹蔸留根4—6根左右,每條根都要削皮留筋,讓它曝乾燥。
⑵下種:一般在農曆3月中旬至6月旬下種為宜,最早也要等平均氣溫達到15℃以上,最遲不能超過7月底,下種時選定樹蔸上方或兩則下種,在下種處開好新口子,把引木放在地底層,緊靠下種部位,選擇菌種菌絲純白、粗壯、結構較緊、無雜菌污染的菌種,將菌種緊貼在樹蔸和根部上,再把引木壓緊,在下種邊施放一些誘殺防治白螞蟻的藥,加蓋塑膠薄膜,再蓋上泥土,修整好排水溝,下種量按樹蔸直徑的20公分為0.5公斤菌種。
⑶下種後的管理:
①茯苓菌種下好後一定要勤檢查、勤管理,主要是檢查傳引發菌和有無白蟻危害,還有土層的乾濕度等情況,從下種七天后就可開始檢查,先扒開下種部位泥土,見菌絲呈絨毛狀白色,菌絲上有小水珠,並向菌材上延伸,說明菌絲接種成活,生長良好。查後立即復土蓋好,如在檢查時發現菌種沒有成活,或發現菌種有雜菌污染,或有白螞蟻危害,要及時取出污染菌種,另選一處補種,發現白蟻及時進行防治。在經常檢查菌絲生長的情況,隨著菌絲的傳引速度進行培土,下種後及傳引期的管理是關係到整個茯苓種植的成敗。
②結苓期的管理。樹蔸段木下種後菌絲在正常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60—70天就開始結苓,菌袋下地後30—40天,這時表土層有部分裂紋出現,證明以結茯苓並生長正常,此時茯苓生長很快,要及時培土,防止茯苓長出土面,腐爛表皮,影響質量和產量。茯苓生長期管理的好與壞是對提高茯苓產量和產品質量的關鍵。
符合《鮮茯苓》相關標準的安全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該規定地域範圍內的靖州茯苓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靖州縣茯苓專業協會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靖州茯苓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