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門引·人去闌乾靜

《青門引·人去闌乾靜》是清代詞人譚獻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先寫離別後主人公的孤獨與因傷春而添病,接著寫主人公別想要借別時酒來澆離後愁的無可奈何,最後寫時間的遷逝感。全詞籠罩著一種失落感,字面上淡極而所抒之情實感人至深,以典故的活用牽引著讀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門引·人去闌乾靜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譚獻
  • 作品出處:《復堂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青門引1
人去闌乾2靜,楊柳晚風3初定。芳春4此後莫重來,一分春少5,減卻6一分病7
離亭8薄酒終須9醒,落日羅衣10冷。繞樓幾曲流水,不曾留得桃花影1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青門引:詞牌名,雙調,五十二字,上片五句三仄韻,下片四句三仄韻。
  2. 闌乾:即驛亭的欄桿,與下片“離亭”照應。
  3. 楊柳曉風:化自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
  4. 芳春:即春季。
  5. 一分春少:即少一分春。
  6. 減卻:減少。
  7. 病:指因春色而惹發的愁思苦悶。
  8. 離亭:送別的亭子。楊炯送豐城王少府》:“愁結亂如麻,長天照落霞。離亭隱喬樹,溝水浸平沙。”宋之問送沙門弘景道俊玄奘還荊州應制》:“就日離亭近,彌天別路長。”
  9. 終須:最後一定會。
  10. 羅衣:絲織衣服。
  11. 繞樓幾曲流水,不曾留得桃花影:韋莊菩薩蠻五首》:“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陸游沈園二首》:“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有驚鴻照影來。”桃花,代指離去的情人。

白話譯文

情人離去後闌乾前一片寂靜,楊柳枝上晚風剛剛平定。美好的春天,以後再不要來了,少一分春色就會少一分愁病。
離亭所飲薄酒最終要甦醒,落日蒼茫單薄的羅衣上已添幾分寒冷。環樓流淌的幾曲流水,不曾留下情人的倩影。

創作背景

鹹豐四年(1854年)暮春時,詞人為抒離別之苦而創作了此詞,當時二十三歲的詞人在仁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籠罩著一種失落感。“楊柳岸,曉風殘月”乃柳永《雨霖鈴》中千古傳誦的名句。本為實寫之虛景,寫的是離別後一夜舟行,醒來時之孤獨處境。而上片在起首“人去闌乾靜”之後緊接著的“楊柳曉風初定”所描繪的卻是送人遠行之後,倍感人去樓空之淒涼,又兼想像遠行人之孤寂。而以“芳春”比喻與情人相聚的美滿日子,則蘊含主人公無疑深深地愛著他的情侶,希望和她生活在一起之意。曉風已停,留下是否要又一次地“蘭舟催發”而行旅將一程遠似一程的疑問,為此種種聯想,逼得詞人對春到人間也懼怕起來了,因傷春而添病,所以反而希望春天少來為好。接著寫離亭痛飲,想要借別時酒來澆離後愁,卻是無濟於事,酒醒後之惆悵,更難以忍受。之後又加深了一層:“落日羅衣冷。”聯繫到上片的“曉風”,可知主人公在離別之地呆了整整一天,足見其情之重。客已遠行,醒來時惟見落日餘暉,而且是因夜漸涼而被凍醒,滋味自不待言。末二句以“桃花”指女子似桃花的容顏,且以“流水”突出了時間的遷逝感。美滿的相聚,痛苦的離別,隨著這時間的流逝,都已蕩然無存。此時,僅聞曲水繞樓而流,本為桃柳爭發之節令,卻連桃花之影子亦不曾留得,誠如江淹《別賦》所言:“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再次加強了主人公因情人離去而產生的失落感。
全詞字面上淡極而所抒之情實感人至深,典故的活用讓讀者在聯想諸多故實之餘又被詞人之妙筆進一步牽引,步步進逼,步步導向深層。

名家點評

清代陳廷焯:此詞淒婉而深厚,純平騷、雅。(《白雨齋詞話》)
中華詩詞編著中心總編輯周篤文:狀送人別後心緒,寫得細膩傳神。“芳春此後莫重來,一分春少,減卻一分病”,奇思妙想,未經人道。以不願傷春,甚至於不願春天明歲重來,寫出別後相思之苦。(《婉約詞典評》)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羅時進:全首捨去離別時的種種情狀,排闥而入,直寫離別後的心緒。上片將離別之情化作傷春之感,愁中見怨,淡語情深。下片寫酒後生憐。末二句說幾曲流水,不曾留住夭桃倩姿,全詞筋脈一結於至愛,深情無限。(《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作者簡介

譚獻(1832年—1901年),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又號半廠,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年)中舉,後屢赴進士試不第。曾入福建學使徐樹銘藩幕,後署秀水縣教諭,又歷任安徽歙縣、全椒、合肥、宿松等縣知縣。後去官歸隱,銳意著述。晚年受張之洞邀請而主講經心書院,年余辭歸。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另有《復堂詩續》、《復堂文續》、《復堂日記補錄》。詞集《復堂詞》,錄詞104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