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修復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青銅器修復技藝
  • 主題詞:傳統手工技藝,青銅器修復技藝,安徽博物院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晚清民國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博物院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青銅器修復作為一種傳統技藝,古已有之,經過歷代發展已成為集焊接、整形、補配、作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形成了以蘇州派(南派)和北京派(北派)為代表的兩大技術派別,湧現出金雲松、張泰恩等一批青銅器修復大師,在文物保護修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派青銅器修復技藝創始人金雲松,是晚清民國蘇州有名“金銅匠”,專事銅器修補及澆鑄,精於修復仿製商代青銅器,在銘文鏨刻方面有獨到造詣,其子金潤生、金滿生不僅深得其技藝真傳,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對器物造型、風格、紋飾都爛熟於心。他們進入安徽省博物館工作後,修復了蔡昭侯墓和蔡聲侯墓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並在此落地生根,將修復技藝代代相傳。
如今,南派青銅器修復技藝在安徽博物院已有第5代傳人,修復青銅文物一萬多件,其中不乏楚大鼎、龍虎紋鼓座等國之重器。金學剛作為第三代傳人,1985年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銅奔馬”獎,並於1985-1987年承擔了國家文物局委託安徽省博物館舉辦的三期全國青銅器修復技術培訓班,為全國27個省市博物館培養了40多名青銅器修復技術人員。第四代傳人靳鵬、曹心陽在繼承傳統修復技藝基礎上,不斷探索、改進傳統工藝,創新性的引入了現代科技保護手段和方法,使傳統和科技相融合,更適應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在三十多年的文物修復工作中,完成了幾十項省內外修復項目,修復保護文物近萬件,為文物保護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歷史淵源

青銅器修復作為一種傳統技藝,古已有之,經過歷代發展已成為集焊接、整形、補配、作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形成了以蘇州派(南派)和北京派(北派)為代表的兩大技術派別,湧現出金雲松、張泰恩等一批青銅器修復大師,在文物保護修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派青銅器修復技藝創始人金雲松,是晚清民國蘇州有名“金銅匠”,專事銅器修補及澆鑄,精於修復仿製商代青銅器,在銘文鏨刻方面有獨到造詣,其子金潤生、金滿生不僅深得其技藝真傳,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對器物造型、風格、紋飾都爛熟於心。他們進入安徽省博物館工作後,修復了蔡昭侯墓和蔡聲侯墓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並在此落地生根,將修復技藝代代相傳。如今,南派青銅器修復技藝在安徽博物院已有第5代傳人,修復青銅文物一萬多件,其中不乏楚大鼎、龍虎紋鼓座等國之重器。

基本內容

古代青銅器的修復,在歷史上是隨著金石學的發展而興起的。修複方法是利用中國傳統的錫焊法和銅胎打製法,將殘破的青銅器復原,再用膠水調顏料塗抹,外罩一層黃蠟。著名的“陳侯午敦”、西周夔紋“銅禁”就是利用傳統工藝修復成功的。現代青銅器修復技術繼承了古代的傳統工藝,並且有所發展。主要方法有:
1.錫焊法:利用青銅器斷口的金屬性,將烙鐵加熱,銜掛焊錫進行焊接,使破殘銅器復原;
2.器形打製法:根據銅器殘缺平面大小,剪下相似的紫銅片材,加熱後,利用紫銅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用特殊形狀的長錘捶打出補配原器的器形,再補配破殘青銅器;
3.翻砂鑄造法:用銅器本身完好部分作為模型,將型砂或粘土製成外范,澆鑄成殘缺部分的金屬配件,再補配殘缺銅器;
4.花紋雕刻法:用自製的各種鏨刀,按照已摹繪好的花紋(饕餮紋、夔紋、雷紋等)輪廓,用錘擊加壓法進行雕刻,對照原器花紋,反覆重刻、磨銼,直至花紋和原器花紋一樣精細為止;
5.花紋雕刻鑲嵌法:將原器花紋摹繪在配件上,選用適當鏨刀雕刻(切削)成花紋陰槽,再將鑲嵌金屬(紫銅、黃金、白銀等片材或絲材)用特殊的鏨具加壓力嵌入花紋陰槽,磨銼平整;
6.鎏金、鎏銀法:俗稱“火鍍金銀”。用水銀加熱分別熔解黃金和白銀,製成金泥(金汞齊)或銀泥(銀汞齊),再用酸類溶液把青銅器配件清洗乾淨,然後將金泥或銀泥均勻地塗抹在配件上,用炭火加熱,使水銀蒸發,這樣塗鍍2~3次後,再將鍍件浸入皂角水內,用銅絲刷刷洗均勻,顯出金或銀色金屬光澤,最後用瑪瑙軋子軋光;
7.作假銹法:用漆類和各種粉末型非水溶性顏料調和成各色漆漿和漆泥,參照青銅器本身腐蝕現象,做出形象相同的“地子”和“銹”型,掩蓋青銅器修復的痕跡;
8.去銹法:用酸性或鹼性物品,作用於青銅器上,待青銅器銹垢溶解或鬆弛後除掉,恢復青銅器花紋或銘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