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菊科蒿屬植物)

青蒿(菊科蒿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蒿(學名: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 Hort. Beng. )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氣。主根單一,垂莖單生,高可達150厘米,上部多分枝,下部稍木質化,葉片兩面青綠色或淡綠色,無毛;裂片長圓形,基部楔形,葉柄基部有小形半抱莖的假託葉;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基部有線形的小苞葉,外層總苞片狹小,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背面綠色,無毛,花序托球形;花淡黃色;花冠狹管狀,花柱伸出花冠管外,瘦果長圓形至橢圓形。6-9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吉林、遼寧、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朝鮮、日本、越南、緬甸、印度及尼泊爾等也有分布。常星散生於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砂地、山谷、林緣、路旁等,也見於濱海地區。

青蒿藥用價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產很多系列藥品。青蒿素主治瘧疾、結核病潮熱,治中暑、皮膚瘙癢、蕁麻疹、脂溢性皮炎和滅蚊等。全草入藥,洗淨鮮用或曬乾製藥。青蒿作物粗生易管,生長期短,投資少,收益快。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藥材概述,藥理作用,功能主治,藥用禁忌,化學成分,理化鑑別,

植物學史

青蒿古名“”(qìn),意為“治療瘧疾之草”。
自古以來,中國各地中醫草醫使用數種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藥。但從1593年出版李時珍《本草綱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歷史中,青蒿( 又名香蒿,拉丁學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為正品,穩居‘太子’之位。其它均為贅品( 假藥)。
在中醫藥千年的歷史中,現今大名鼎鼎的黃花蒿( 又名臭蒿,拉丁學名Artemisia annua L.)連假藥資格都沒有,因為它的苦味較大,很難當成青蒿( 香蒿)來賣錢。老百姓只是用它來薰薰蚊子而已。公元1990年,黃花蒿忽然時來運轉,搖身一變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舉成名天下知。
要說臭蒿“狸貓換太子”一事,就要追溯到20世紀下葉。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1五月,應南越吳廷琰政府要求,美國甘迺迪總統派遣了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標誌著越戰的開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前蘇聯和中國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全力以赴地支持北越政府。越戰逐步升級,越打越烈。
60年代中期,除了提供大批物質金錢支援越南北方政府以外,中國政府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6886部隊秘密入越參戰。身上沒有任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標誌,解放軍戰士身著越南人民軍的黃綠色軍裝,頭戴胡志明帽,在越南的叢林中周旋。戰士們紛紛感染瘧疾,其中惡性瘧疾死亡率極高,極大地影響戰鬥力。但是當時抗瘧特效藥氯喹已經產生抗藥性,醫護人員對戰鬥人員大量減員一籌莫展,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對此十分關注。與此同時,越共軍隊也因患瘧疾大量減員,越共中央胡志明主席請求中國政府代為研究尋找能替代氯喹治療瘧疾的新藥。
1967年5月23日,毛澤東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研究工作,要尋找能夠替代氯喹治療瘧疾的新藥。周恩來總理直接參與,國務院專門成立“5.23”辦公室。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等數十家國家級和省市級的研究機構在各大軍區所屬的“5.23”辦公室領導下,承擔了這項當時較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1967年5月至1972年底的五年中,各地承擔5.23項目的科研人員把中醫藥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瓶瓶罐罐翻了個底朝天,檢驗了無數的中草藥治療瘧疾的成方、單方、驗方、秘方。花掉了以億元計算的人民幣,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是一無所作獲。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的發生,今人何以評說就不得而知了。
當年“5.23”工程的盛況可窺一斑。“根據全國“五二三”項目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雲南省於1971年成立了“昆明五二三領導小組”,以昆明軍區後勤衛生部、省衛生廳、省科委等單位為成員,部隊和地方共有30多個科研機構參加,直接參與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前後約320多人;全省涉及16個地州的30多個縣,1400多個生產隊,蒐集民間抗瘧疾中草藥單方、驗方4300餘個;其它省主要參與研製的單位有6個,主要協作單位有39個。一場全國性協作、全國集團軍式的“抗瘧”戰鬥悄無聲息地展開了。”
“在大量查閱“本草”記載及其它醫藥典籍、資料的基礎上,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員積極向民族、民間醫生收集治療“打擺子”單方、驗方及驅蚊、滅蚊的方法。在蒐集、整理、採集、試驗研究後,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藥“常山”及馬兜科植物“金不換”、“管蘭香”上,這些藥物雖具有明顯的抗瘧效果,但遺憾的是又具有無法克服的毒性。”
車到山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偶然事件的發生改寫了中藥青蒿的歷史。1972年底,雲南“5.23”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傅良書,副主任周建波,李舒從北京參加完全國“5.23”會議回來,向科研人員傳達時提到,北京中醫藥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發現青蒿的粗提取物有邊緣抗瘧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對此研究,建議他們篩選一下本地的蒿屬植物進行研究。
“1973年新年,羅澤淵到家住雲南大學的朋友家玩,在雲大校園裡意外地發現了許多苦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藥物研究所。之後,她製備了苦蒿不同溶劑的提取物,順利地分得了數種結晶成份。當從事多年抗瘧藥藥效學篩選工作的黃衡看到編號為結晶體三的化合物過篩結果時,驚訝地發現,原本被感染得呈“滿天星”狀的小鼠血片中,瘧原蟲竟全部消失了。“會不會只是一個偶然”,黃衡驚喜之餘冷靜地提醒自己。但是,多次試驗結果重現後,他激動了,“這不是偶然,我們真的找到有效的抗瘧成分了。”黃衡把這份意外之喜告訴了組裡的其它成員。一時間,全體人激動難抑,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總算看到了一線希望之光。”
“經過進一步的經藥效學、藥理學研究,到三月底,課題小組成員們證明了苦蒿結晶三確實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瘧的特點。與此同時,羅開均將苦蒿的植物標本送請著名分類專家吳征鎰教授鑑定,定名為菊科蒿雪大頭黃花蒿。因此,他們將該結晶命名為黃花蒿素。“戚育芳告訴大家說四川的青蒿也是黃花蒿,開花期比雲南晚,說不定四川會有。沒有耽擱,戚育芳和詹爾益馬上打點行裝趕赴重慶。得知重慶市醫藥公司正準備處理一批不合格的青蒿藥材。大喜過望之下,他們一口氣買下了500公斤,回到所里加工提取,發現這批蒿中的有效成份很多,可以從中提取大量的結晶。”
黃花蒿素的發現為‘假青蒿’黃花蒿中若干年後“狸貓換太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這種觀點實際上有所偏頗。饒毅稱:“青蒿不僅記載於古代中藥書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國民間也有使用的記錄。”有資料顯示,江蘇高郵縣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瘧疾的做法。雙氫青蒿素髮明人李英回憶稱,1958年高郵就有用青蒿氽湯治療瘧疾的記錄,在1969年,當地農村醫生和民眾還利用當地青蒿開展瘧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0年代的某些實驗顯示,某些提取工藝不存在提取溫度超過60攝氏度,有效成分就會被破壞的現象。該地區青蒿的療效或許與此有關。
而關於青蒿和黃花蒿“張冠李戴”的問題,據2009年出版的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稱,這是當初日本植物學家在編訂草本植物的英文名稱時,誤將青蒿繫到通用植物分類中的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下,而黃花蒿則被定名為Artemisia annuaLinn。實際上,根據李時珍描述的植物性狀,日本學者定名有誤,青蒿其實就是Artemisia annuaLinn,即含有青蒿素成分的那種有效藥物。而Artemisia apiacea hance則是另一種不相干的植物“邪蒿”。至於“黃花蒿”,屠呦呦認為另有其物,而據有的學者研究,黃花蒿可能是青蒿的晚出異名,《本草綱目》對兩者的記載都是“味苦”,兩者實際為一回事。
因此,屠呦呦認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並未弄錯,所載“青蒿”即含有青蒿素的正品。她認為,《肘後備急方》及《本草綱目》對青蒿素的發現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形態特徵

青蒿,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主根單一,垂直,側根少。莖單生,高30-150厘米,上部多分枝,幼時綠色,有縱紋,下部稍木質化,纖細,無毛。葉兩面青綠色或淡綠色,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三回櫛齒狀羽狀分裂,有長葉柄,花期葉凋謝;中部葉長圓形、長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長5-15厘米,寬2-5.5厘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每側有裂片4-6枚,裂片長圓形,基部楔形,每裂片具多枚長三角形的櫛齒或為細小、略呈線狀披針形的小裂片,先端銳尖,兩側常有1-3枚小裂齒或無裂齒,中軸與裂片羽軸常有小鋸齒,葉柄長0.5-1厘米,基部有小形半抱莖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無柄。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3.5-4毫米,具短梗,下垂,基部有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狹小,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背面綠色,無毛,有細小白點,邊緣寬膜質,中層總苞片稍大,寬卵形或長卵形,邊寬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或膜質,頂端圓;花序托球形;花淡黃色;雌花10-2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管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30-40朵,孕育或中間若干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等長或略長於花冠,頂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長圓形至橢圓形。花果期6-9月。

主要變種

大頭青蒿(變種)與青蒿區別在於本變種的頭狀花序較大,直徑4.5-7毫米,在分枝上排成總狀花序狀,總苞片開花後成放射狀開張,花易於脫落;葉的側裂片近於楔形。分布於中國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昆明)。

生長環境

常星散生於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砂地、山谷、林緣、路旁等,也見於濱海地區。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重慶酉陽、吉林、遼寧、河北(南部)、陝西(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貴州、雲南等省區。朝鮮、日本、越南(北部)、緬甸、印度(北部)及尼泊爾等也有。
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山脈東南部地區。

繁殖方法

應選擇水源充足的田塊,起廂種植。要求廂面寬1.2米,假植規格株行距為10-15厘米。假植後加強肥水管理。可用腐熟人糞尿或畝用複合肥5公斤沖糞水淋施,做到勤施薄施。大約假植18-20天左右(氣溫低時約需25-30天)當植株生長到10-15厘米時,即可移至大田種植。

栽培技術

青蒿(圖5)青蒿(圖5)
選地整地:應選擇水源有保證,能排能灌的田塊。經深翻梨耙、碎土。每畝施腐熟農家肥或土雜肥2000-2500斤,磷肥50-60斤作基肥。開溝起廂種植。起廂規格為:寬1.2米,溝寬0.4米,溝深0.2-0.5米,每廂種二行,株行距為0.8×0.8米。
適時移栽:當假植苗達到10-15厘米時進行移栽,移栽時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進行。栽後淋足定根水。可合理密植,畝植1000株左右。
田間管理:移栽後應加強田間管理。做到科學施肥,合理排灌。可分三個階段施肥。第一階段:移栽一個星期左右輕施複合肥或農家肥。畝用複合肥10-15斤或用0.3%的複合肥水淋施。第二階段:移栽後15-20天,每畝開穴施複合肥35斤左右或腐熟農家肥,施肥後進行復土。第三階段:移栽35-45天后畝施50斤複合肥或農家肥,結合培土。大田種植要防漬水,在雨季注重排除漬水,乾旱時要及時灌水。
適時收穫:青蒿生長最旺盛期即花蕾期進行收穫。選擇晴天,砍倒主桿,在大田曬一天。第二天收起在曬場曬乾,打落其子葉,子葉繼續曬乾,符合收購要求即可銷售。

病蟲防治

病害:青蒿主要病害是莖腐病。在多雨季節,如發生莖腐病,可用滅病威或托布津防治。
蟲害:青蒿主要害蟲蚜蟲,應在其遷飛擴散前噴藥,畝用40%樂果或20%速滅丁或蚜虱淨等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藥材概述

用藥禁忌:本草經疏》:產後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
勿用。凡產後脾胃薄弱。《本草通玄》:胃虛者,不敢投也。
性味與歸經:苦,辛,寒。歸肝、膽經、三焦、腎經。
採制:秋季花盛開進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乾。
炮製:1.青蒿:揀去雜質,除去殘根,水淋使潤,切段,曬乾。

藥理作用

1、抗血吸蟲:殺滅作用;花枝睪吸蟲。
2、促免疫作用:可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促進機體細胞的免疫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青蒿水煎劑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揮髮油對皮膚癬有殺滅作用。
4、對心血管系統:青蒿素能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

功能主治

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用於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該品苦寒清熱,辛香透散,善使陰分伏熱透達外散,為陰虛發熱要藥,此外兼有解暑,截虐之功。
1,解暑:可治外感暑熱,發熱煩渴。
2,截虐:主治瘧疾引起的寒熱往來。
3,涼血,退虛熱:善治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及溫熱病後期,熱入陰分,夜熱早涼者。
劑量/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克,治瘧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浸絞汁飲;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藥用禁忌

【青蒿適合人群】:脾胃虛寒者慎服。
【青蒿食療作用】:青蒿味苦、微辛,性寒,歸肝、膽、腎經,芬芳清冽,透內內外
具有清熱退蒸,清暑截瘧,除濕殺蟲的功效
主治陰虛潮熱骨蒸,外感溫熱暑濕,頭目昏暈,瘧疾,黃疸,瀉痢,疥癬,皮膚瘙癢。
【青蒿食物相剋】:青蒿忌與當歸、地黃同用。
【青蒿做法指導】:青蒿常與藿香、佩蘭、滑石等用於外感暑熱;和黃芩、半夏竹茹等用於溫熱病寒熱往來及瘧疾等症。用於陰虛發熱或原因不明的低熱,常和秦艽鱉甲、地骨皮等同用。
用於夏季感受暑熱,常配銀花連翹同用;治療多種虛熱,如骨蒸勞熱、盜汗、溫病熱入陰分,亦可治療久熱不退及小兒夏季熱,該品治療瘧疾發熱療效頗佳,常配鮮荷葉、鮮竹葉、金銀花、滑石甘草、西瓜翠衣等配伍;該品苦寒清熱,辛香透散,善使陰分伏熱透達外散,為陰虛發熱要藥。此外,兼有解暑、截瘧之功,常與茵陳、梔子、黃連、黃柏蛇床子苦參等配伍。

化學成分

青蒿內含化學成分如下:
倍半萜類內酯類:青蒿素系列化合物,如青蒿素,青蒿甲、乙,青蒿內酯等。
黃酮類:山柰黃素(山柰酚)、槲皮黃素。

理化鑑別

1.異羥肟酸鐵反應:取青蒿樣品10mg溶於1ml甲醇中,加入7%鹽酸羥胺甲醇溶液4~5滴,在水浴上加熱至沸,冷卻後加稀鹽酸調至酸性,然後加入1%三氯化鐵溶液1~2滴,溶液即呈紫色。(檢查青蒿內酯類化合物)
2.薄層層析 取青蒿素對照品,以石油醚(60~90℃)-丙酮-冰醋酸(8∶2∶0.1)為展開劑,展開15cm以上,取出,晾乾,噴以含2%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在85℃加熱10~20 分鐘至斑點清晰,樣品與對照品溶液應顯青蒿素的清晰斑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