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中藥)

梔子(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梔子,中藥名。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藥,屬衛生部頒布的第l批藥食兩用資源,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等作用。在中醫臨床常用於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 、高血壓、糖尿病等症。而且也是岳陽市市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梔子
  • 別稱:黃梔子、黃果樹、山梔子、紅枝子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茜草目
  • :茜草科
  • :梔子屬
  • :梔子
  • 分布區域: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四川等
  • 採收時間:9-11月
  • 用量:5-1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乾燥成熟果實。

性味

苦,寒。

歸經

歸心、肺、三焦經。

功效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

主治

用於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用法用量

煎服,6-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

禁忌

梔子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炮製方法

除去果梗及雜質,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乾燥,碾碎。

生理特性

梔子為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圓柱形,灰色。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其生於海拔10-1500米處的曠野、丘陵、山谷、山坡、溪邊的灌叢或林中,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好陽光但又不能經受強烈陽光照射,適宜生長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輕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氣體能力強,萌芽力強,耐修剪。

產地

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和雲南,河北、陝西和甘肅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經留熱,小便亦澀,用去皮山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
2、《湯液本草》:“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3、《本草經疏》:“梔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面赤酒皰齄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於開竅之所延及於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 經之火熱也。此藥味苦氣寒,瀉一切有餘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梔子稟至苦大寒之氣,苦寒損胃而傷血,凡脾胃虛弱者忌之,血虛發熱者忌之。性能瀉有餘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小腸者不宜用;瘡瘍因氣血虛,不能收斂,則為久冷敗瘡,非溫暖補益之劑則不愈,此所謂既 潰之後,一毫寒藥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諸血證,不知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瘀血凝結於中,則反致寒熱,或發熱勞嗽,飲食減少,為難療之病,凡治吐血法, 當以順氣為先,蓋血隨氣而行,氣降則火降,火降則血自歸經。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療之要法,不可違也。”
4、《本草崇原》:“言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梔子豉湯為吐劑,愚每用生梔子及梔子豉湯,並未曾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