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的文學1

青色的文學1

《青色的文學1》講述一所大學,絕不能沒有自己的理想,沒有自己的追求,沒有支撐自身發展的精神力量。我們就是要鼓舞一代又一代理工大人,追求卓越、自強不息,努力實現學校“兩個一流”的奮鬥目標。《青色的文學1》收集的是2000年武漢理工大學合併組建以來學生文學創作的部分優秀作品,供廣大讀者參考和借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色的文學1
  • 創作年代:2000
  • 作品出處:學生創作
  • 文學體裁:青春文學類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青色的文學1》由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我的大學我的理工大

一、散文篇
曾經滄海難為水
江南殤
血淚憶衡陽
關於時光關於美
我的“寂寞”大學
今夕是何年?
村莊的背影
年的末梢
人生若只如初見
在校園中輪迴
再見,畢業生
還好正年輕
美麗的陌生
這樣的青梅與竹馬
老父老屋的懷戀
流年似水隙駒催
千枝蔓眼已黃昏
叩問靈魂
我走在晨霧裡,看見日出
貓瞳
帶著鐐銬的舞蹈
成功的代價
浮水於心
人在旅途
旁觀者
看見陽光就微笑
無邊絲雨細如愁
感懷
守候煙雨寂寞無聲
悲傷時唱首歌
放縱的後時代
纖痕
一個人的天荒地老
冬末
百合花開
無邊絲雨細如愁
當時只道是尋常
最後的距離
Blue Ice
江南男子
某一時刻
且行
無關愛情
天一情殤
女子無香
萬紫千紅總是春
天籟
心靈篝火
秋天的戀歌
寄自夏日的明信片
周莊游
雪域光芒
水鄉紀行
林海揚波山疊翠
散花雨過清泉香

二、評論篇
一代風華一往事
懷念顧城
再讀安妮
聆聽那一片山音
司馬遷的著述精神
凋零的殘碎
沈園遺夢
吊賀魂
分明怨恨曲中論
她比煙花寂寞
陸羽的痴笑
女子慈悲
眼波才動被人猜
當時只道是尋常
一路落花,一路香
白雲深處有人家
花與愛麗絲
蝴蝶效應
解析林仙兒
貞觀長歌
空山凝雲頹不流
搖滾記憶
《二泉映月》里的寒冬
為有源頭活水來
普通人,普通夢
有一種智慧叫幽默
天涯兩端半生緣
讀不盡的小說,繞不過的圍城
通則變變則通

三、小說篇
等閒識得東風面
火一把
分房
江湖路中劍俠情
忘憂鈴
劍聖傳說
醉落魂
西樓望月幾回圓
西施後傳
守候的彼端
蘇十三
沉香豆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女孩與風鈴
十四歲的腳踏車
願此刻永恆

四、詩詞篇
屈平辭賦懸日月
汨羅江畔
回望屈子
千年殤
詩人,一個時代的背景
杜甫之死
八聲甘州·辛棄疾
滿江紅·辛棄疾
長憶今昔兩下里
那一天的憂傷
大漠本色
夢牽絲綢
早安,海峽
季風·火炬·奧林匹亞
無可奈何花落去
零碎的生活
當拋下童年的時候
當我們老去的時候
時間
夢醉月下阡陌中
海子,我的靈魂
風行大地(組詩)
九月殤
吹過故鄉的風(組詩)
葉落歸根(組詩)
一寸還成千萬縷
我要把你帶走
三個村莊
滿庭霜
江城子·櫻花愛
想你是天邊那朵最飄逸的雲
蠟筆
寫信
神話,人話
寄語紅橋橋下水
一首關於四月的詩
盛夏驟雨
梧桐葉殘
盛夏印象
量·江南
春天的疼痛(組詩)
庭院深深深幾許
去吧,去遠方
第七封印
觀察黑夜的十一種方式
月夜雪
遠行的心
一路遠行(組詩)

後記

文摘

鑑湖——滿眼遊絲兼落絮
一過南湖正門的馬路就是鑑湖的足球場。不甚精細的場地卻是理工男生們的最愛,對於他們而言,在塵土飛揚中揮灑汗水,才是真正的男兒本色。
鑑湖,以湖為名,也以湖聞名。湖不大,卻精緻,不必說湖岸上的依依垂柳,不必說湖堤上潔白的玉砌雕欄,也不必說湖邊的九曲迴廊……單是那一湖“翡翠”就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疑是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用來比喻鑑湖是再適合不過了。清晨,這裡書聲琅琅,一片繁忙;課間,這裡幽靜而清涼。愛極了這裡的湖光水色,理工外語角便落戶於此,每周四晚同學們在這裡彼此默契地交流時,湖的靈性與人的文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湖邊有一條開闊的林蔭大道,夏季綠蔭成片,蓊蓊鬱郁,秋季落葉紛飛,滿地金黃。由大道漫步而去,就到了具有完美軸對稱形的鑒主廣場。從這裡經過時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班級的特色團日活動,一張張意興風發的笑臉展現了理工學子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鑒主教學樓,這座20層的大樓經常被當作學校的標誌性建築印在學校的信封上,宏偉肅穆,彰顯著武漢理工大的宏博氣勢。樓前的階梯,是許多來此遊玩的校外學子們最愛的攝影留念的地方。大樓前是開闊的鑒主廣場,這裡堪稱理工大最熱鬧的地方,許多大型活動都選在這裡舉行。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這裡更是成了理工學子們進行抗震救災等系列活動的最佳場所,那段時間內,每天夜幕降臨後,就可以看到由蠟燭組成的“5·12”、“平安汶川”字樣的心形光圈被緩緩點燃,這裡寄託著學子們對地震受災者們的深切哀思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鑒主後面的學海公寓運動場雖說新建不久,但它完備的設施和精良的場地卻吸引了眾多的理工學子每日雷打不動的來此鍛鍊身體。無論是網球場、足球場、籃球場還是排球場,場上總有許多活躍的身影,進發出運動的力量和青春的氣息。
鑑湖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地方,如果說鑑湖廣場、運動場上體現的是“武”的一面,那么每周五晚在鑒三教學樓舉辦的鑑湖論壇則體現了它“文”的一面。這個學生自發組織的論壇,為愛好文學、演講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台,在市內各大報紙上也有報導,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鑑湖校區時常有綠色的小校車穿梭其中,我們喜歡叫它“小青蛙”,坐著它來往西院和鑑湖非常方便,班次多、速度快,而且平穩。沿路上還看得到鑒四教學樓,學海公寓新栽的草坪,西院嶄新的體育場,飛馬廣場,最後到達終點站——理工廣場。
西院——閒眼窗前看新晴
“小青蛙”從西院南門進入西院,一進門就是體育場,嶄新的跑道,嶄新的草坪。北邊還有被兩棟研究生宿舍夾在中間的網球場。每次觀看校內體育比賽時,總是被運動員的精神所感動。我也曾參加過長跑,與那些比我強壯或瘦弱的同齡人一起競賽,一起向前奔跑,享受年輕生命所應具有的活力與激情,感受在運動場上飛馳的快樂。
沿著體育場邊的平坦柏油路一直走,盡頭處向右轉彎,就可以看到圖書館。圖書館裡圖書種類齊全。我曾經有段時間瘋狂地愛上閱讀,每日有大半的時間耗在圖書館裡,大仲馬、川端康成、馬克·吐溫,他們曾是我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圖書館右前方是材院大樓,再前面是工會活動中心和恬苑食堂。每到吃飯的時候,這裡人總是最多,熱鬧非凡,適時響起的校園廣播營造出溫馨和睦的氛圍,置身其間,猶如乘輕舟輕輕飄蕩在平靜的湖面,一任清風自耳畔徐徐吹過。
而承載著我們更多記憶的是大禮堂,一年一度的金秋藝術節,周末偶爾會上映的電影,年末的元旦晚會,然而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一場場講座,那些令許多人找到人生方向的講座。後來許多人因此投入到考研的戰鬥中,無論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至少每個人都已明確自己的方向,不再迷茫。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每個人的大學生活變得前所未有地充實。或許許多年後回首再望,那段青蔥歲月時留在大禮堂中的記憶將會彌足珍貴。
在理工大最後的記憶通常會被定格在大禮堂前的飛馬廣場。騰飛的馬,上升的國旗,總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感覺。它是最適合於用來集會和拍照留念的地方,也是理工大最具特色的古老建築之一。每逢重大節日時,國旗台旁擺滿鮮花,廣場上的噴泉也隨即回響。廣場兩旁綠樹成蔭,夏日的午-後常有人坐在陰涼處讀書或者休息,無比愜意。
同時這裡也是充滿離別意味的地方,每年的畢業生都要在這裡戴上學士帽,端端正正地照相留念,集體合影。騰飛的馬見證了一屆又一屆學子們的學士帽的飛揚,看到了他們的笑容,看到了他們的不捨,看著他們從這裡走出校園,跟自己的四年大學生活說再見。飛馬廣場旁邊,理學院門前的海鷗雕塑也象徵著畢業之後奔向祖國四方的理工學子。
“小青蛙”的終點——理工廣場——是全國城市中第一個以大學名稱命名的廣場。我曾許多次經過這裡,驚嘆它的獨具創意。當它還在修建中的時候,我曾經想像過它最終落成是什麼樣子。廣場內外兩層環形路,連線著東院和西院,廣場之下是貫穿南北的珞獅南路。整個造型圓滿流暢而又極富現代感。
2008年理工廣場前的菊花展很是成功,用花草擺出了各種造型,龍騰九霄、奧運福娃、孔雀開屏。不少人在菊花前駐足觀賞,熱鬧非凡。
傍晚時分,附近的人們在廣場上跳舞,也有不少人坐著觀賞景色或者休息,別有一番生活趣味。
東院——清光留此照攤書
理工廣場東面是東院。一進門沿著理工大道,路過一棵棵蔥鬱的樟樹,你會感到城市的喧囂與浮華在身後一點點消失掉了。這塊被綠色覆蓋的土地,幽靜得能濾去人心所有的浮躁。
理工大道第一個路口右轉,是致遠長廊。白色的長廊看起來整潔而安靜。長廊被曲曲折折的紫藤纏繞著,褐色的藤透著古老的意韻,刻著幾十年的風雨滄桑。長廊的頂已經被交錯的枝蔓遮蓋得嚴嚴實實。抬頭,綠蔭打在人的臉上,涼涼的,沁人心田。紫藤花開的時候,整個長廊紫成繁華的一片,綠色的葉子都失了色彩。春末,花瓣飄落得滿地都是,廊下路過的人恍若正穿過一個夢幻世界。
長廊盡頭的思遠廣場布局精巧,正中央是校慶碑,記載著歷史的一刻。環繞著校慶碑的草坪被割成幾小塊,這裡的草總是很嫩很柔軟,讓人不忍心踏踐。四周有矮樹叢和一些花兒,點綴得恰到好處。
大道邊高大的法國梧桐和茂盛的樟樹把建築物隔離開來,行走在大道上,陰涼又清新。還有爬山虎抱著宿舍樓恣意生長,生機盎然。
旁邊就是圖書館,一出門迎面撲來的是桂竹園濃郁的綠,再舉首四望,綠色仍充盈著雙眼。蒼勁的松柏、筆直的杉樹、蔥鬱的竹子掩映著圖書館,幽靜有致。杜鵑花、月季花、長壽桃一片片散落在樓角的苗圃里,花兒開放的時候爛漫得讓人心醉神迷。
桂竹園的竹子盡情地蔥鬱著,一叢一叢散在裡面,高直的如箭沖天,低矮的如花綻放。桂樹、梔子樹、茶樹相間其中,一年四季各種花兒一拔接一拔開放,香氣四溢。園子深處藏著小橋流水亭台。靜水無聲,魚戲小荷,小橋曲折蜿蜒至林子更幽深處,置身其中,自然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完全忘卻塵世的喧囂。這裡是靜心讀書的好去處,清晨捧書而來,沾些葉子上的露水,在滿眼綠色里開始新的一天。
桂竹園往東就是教學樓。教一和教四對峙,中間大片的草坪讓人頓感開闊。午後常常有捧書埋首的學子,讓路過的人心裡都多了一道午後的溫暖陽光。
圖書館西側是廣場東路。高大的法國梧桐排列在路的兩側,枝葉茂密,遮住了頭頂的天空。路筆直地向前延伸。向前望去,寬闊整潔的馬路消失在樹木之中,看不到盡頭。這條路不論什麼時候都那么美,春夏枝葉茂盛幽遠寧靜,秋天落葉紛飛滿眼金色,冬天雪落枯枝晶瑩剔透。常到這條路散步,心神都會幽遠起來。
沿廣場東路走幾分鐘就到體育場。紅色的標準跑道,綠色的足球場,古老斑駁的看台,坐落在雪松、杉樹、樟樹的懷抱之中。站在體育場抬頭仰望天空,綠色之外的天空更遼闊、更醉人。
廣場路的另一端有一大片櫻花。這裡是神龍園。春天櫻花燦爛時,枝頭都綴滿了粉紅色,遠遠望去,如霞如雲。春末,落英滿地,又成一道景觀。櫻花落盡時,這裡綠草滿眼,楊柳輕擺,櫻樹靜默,廣玉蘭散發著濃郁的香,大大小小的青石隨意堆砌,錯落有致。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幽靜的校園,蔥鬱的綠和濃厚的人文氣息薰陶著一批又一批學子。
P3-6

後記

本書收集的是2000年武漢理工大學合併組建以來學生文學創作的部分優秀作品,供廣大讀者參考和借鑑。
作為“基於科技文化特色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實驗區”的成果之一,本書由武漢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組織編寫。夏江敬、李俊任主編,黎江東、朱梅梵、郭建平任副主編,總體策劃全書結構,由夏江敬、李俊統稿定稿。余昆、徐謹、周詩婕、邱超、毛添華、梁波、楊安霖、洪志等“武漢理工大學路過文學社”的同學為本書的編輯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及田官貴教授、吳正剛老師、陳昌敏老師為本書的出版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感謝熱心支持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社會各界人士,感謝武漢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團委、校報編輯部以及熱心的老師們對學生文學創作活動的大力支持,尤其特別感謝本書收錄的各位作品作者。
博學於文叢書編委會
2008年12月

序言

人類早期科學的發展主要是人文科學的發展,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自然科學也逐步發展,從而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從人類文明的黎明開始,科學與人文就是結合在一起的。在人類歷史的漫長道路上,兩者始終是伴侶,這是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和諧統一的,它們之間的分離傾向只是近萬年來的事,這種分離傾向隨著科技的發展愈演愈烈。
近代科學與人文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就是科學與人文的分離,早期是人文高於科學,之後很長一段時期是科學高於人文。在此進程中逐漸出現了重理輕文的傾向。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顯得相對滯後。這種時弊不應該再存在下去了。我們的幹部、教師和學生深感我國高等教育長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割裂,使培養的學生思維方式缺陷和知識面偏頗,這樣的人才毛坯要成為大師級、頂尖級人才和創新型人才有先天不足的地方。據介紹,理工類的諾貝爾獎得主,很大一部分都在人文、藝術上有很高的修養,並且明顯地感到這些為其獲得重大的成就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大力提倡培養創新型人才,但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呢?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1995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正切中時弊,通過完善學校的學科結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武漢理工大學合併組建以來,按照“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思路,突破了原來行業辦學的局限,調整了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完善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學校積極舉辦一二·九詩歌散文大賽、“書海文風”文化節等活動,《武漢理工大學報》開闢了文學副刊,為廣大師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展示交流平台。在學校的有力推動下,學生文學社團在我校不斷湧現,出現了“路過文學社”、“原點文學社”等較為優秀的文學社團,培養了人數頗多的文學愛好者,增強了校園文學氛圍,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品質。
文化素質教育是一個重大的教育理論課題,需要我們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學習、研究和實踐。集中學生文學活動的優秀成果,將其彙編成冊,希望既可以幫助我們從中汲取營養,得到啟發,也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校園文學,參與文學創作,時時仰望星空,成為有理想的文化人,催發出更優秀的創作成果,為推動學校的文化素質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所大學,絕不能沒有自己的理想,沒有自己的追求,沒有支撐自身發展的精神力量。我們就是要鼓舞一代又一代理工大人,追求卓越、自強不息,努力實現學校“兩個一流”的奮鬥目標。
編者
2008年12月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