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茶

青磚茶

青磚茶主要產於鄂南。以後發展到漢口、襄陽等地,已有六百多年的生產歷史。它以海拔100—800米高山茶樹鮮葉為原料,經壓制而成。色澤為棕色,茶汁味濃可口,香氣獨特,回甘雋永。青磚的外形為長方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橙紅,葉底暗褐。飲用青磚茶,除生津解渴外,還具有清新提神,幫助消化,殺菌止瀉等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青磚茶
  • 別稱:磚茶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山茶目
  • :山茶科
  • :山茶屬
產地,歷史淵源,產品,飲用方法,相關信息,特點,英文譯法,

產地

青磚茶青磚茶
青磚茶首先從羊樓洞開始生產。2015年國際茶葉委員會因此授予赤壁市為“萬里茶道源頭”,羊樓洞為“世界茶葉第一古鎮”。羊樓洞不僅是世界著名中俄萬里茶道源頭,還是青磚茶、米磚茶的鼻祖,始於漢晉,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也是近代中國重要的茶葉原料供應和加工集散中心,影響了漢口和九江兩大茶市的發展。
羊樓洞青磚茶經歷了簍裝散茶——帽盒茶——青磚茶等三個發展階段。其前身就是產生於200多年前的帽盒茶。該茶系用人工腳踩而製成,為橢圓形茶塊。形狀與古時帽盒一樣,每盒重量正料7斤11兩至8斤不等,每三盒為一串,便於運輸。公元1661-1720年(清康熙年間),康熙帝親征葛爾丹後,廢除明朝茶馬市,開放蒙漢民間貿易,使羊樓洞茶區的邊銷帽盒茶得到迅速發展。到後來,由於蒸壓機械的出現,帽盒茶便改為現今的青磚茶。
青磚茶的特殊生產工藝,首先是原料生產工藝:鮮葉——攤涼——殺青——揉捻——曬乾——入庫;其次是磚茶加工工藝:選料——加濕——聚堆——發酵——自然乾燥——陳化——複製——拼配———汽蒸——高壓壓制——烘乾——包裝。這是不同於其他黑茶的關鍵所在。
1、地理環境:鄂南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地處東經113°32′—114°13′,北緯29°28′—29°59′,地處長江中游與下游的結合部、鄂西秦巴山脈和武陵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底,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有山區、平原、丘陵,大致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2、氣候特徵:地處亞熱帶,屬海洋性季風氣候,由於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的相互作用,雨量豐富、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嚴寒期短、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41%,實際日照時數為2300小時,太陽光輻射年平均達到498千焦/cm,為全省一級光能區。年平均氣溫16.9℃,全年無霜期為238天,年降雨量為1251~1608毫米。
3、土壤特點:多為地帶性黃棕壤,以微酸土壤為主,適宜於多種作物的成長,茶葉種植區域土壤未受污染,酸鹼度合適,土壤含有鋁、矽、鉀、鈣、鐵、鋅、硼、鎂、鉬、硫等多種微量元素,土壤含水適中,通氣性好,茶園多位於紅色、黃色酸性土壤覆蓋的平原、緩丘地帶,土壤鋁、矽、鉀含量豐富,質地輕,PH值和鹽基飽和度較低,是高品質茶葉的理想產域。

歷史淵源

青磚茶系採用海拔100—800米高山茶樹鮮葉為原料經7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鄂南地處長江流經湖北留下的一個條形地帶,北飲長江,大部分屬微酸性黃紅壤土。年平均氣溫13-18℃,,年平均降雨量1251~1608mm,無霜期達220-300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發展茶葉生產的良好條件。
鄂南地區茶事甚早,傳說三國時東吳士燮、龐統、神醫華陀曾在此採茶作藥,醫護將士。魏晉時,採茶葉已在鄂南地區初步發展,如晉代陶潛的《續搜神記》中所載:“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按:今鄂南全域晉時屬武昌郡,其時武昌郡統七縣,惟鄂南有大山。從地理沿革看,武昌山當屬幕阜山一脈)。晉代著名道學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曾在赤壁葛仙山、黃葛山、隨陽山等處修行十餘年,採茶煮茶,潛心著述,寫成道家著名典籍《抱朴子》,對中國古代化學和製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到了唐代,“長江中游的茶葉在唐代取得空前的發展,這種發展得助於當時迅速興起的飲茶之風”。鄂南茶葉不僅列為貢品,還加入國家商貿,採茶葉空前發展,茶葉種植亦在民間廣泛出現。今趙李橋所轄羊樓洞松峰山上的一株千年老茶樹,相傳植於唐太和年間(公元827年前後),它見證了唐代鄂南茶葉的輝煌。《太平寰宇志》載:“鄂州蒲圻、唐年(今崇陽、通城)諸縣,其民……唯以種茶為業”。茶聖陸羽在《茶經·茶之出》中雲“江南出鄂州、袁州、泉城紅、泉城綠、吉州。”鄂南各縣唐時統屬鄂州,唐時鄂州以江夏郡產茶為最,而鄂南各縣則是江夏的主體轄地且是最適宜種茶區域。毛文錫在《茶譜》中說:“鄂州之東山、蒲圻、唐年縣,大茶黑色如韭葉,極軟,治頭痛。”可見鄂南在唐代就以藥用大黑茶而蜚聲茶界了。唐時鄂南的茶葉還為民族之間的文化友誼溝通作出了貢獻,據《唐國史補》記載:唐中央政府賞賜給附馬都尉吐蕃王松贊乾布之茶葉即采自岳、鄂、贛三州。
宋代實行茶馬交易及榷茶(茶葉國家專賣)之制,鄂南產茶更盛,《宋史·地理志》載:“岳鄂(今鄂南地區)處江湖之都會,全邵屯兵,以扼蠻獠,大率有材木、茗詫(詫即茶)之饒……”。隨之國家定“榷茶之制,擇要會之地”,將荊湖北路之岳州、鄂州定為榷茶之地,年定上交國庫榷茶247萬斤。《宋史·食貨志·下五·茶上》載國家規定茶葉主要品種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這種所謂的“片茶”,系將茶葉蒸後壓成餅狀,即今洞莊磚茶之雛形。
元明時,鄂南已成為湖廣區域最重要的產茶區域。《明史·食貨志》載:“產茶之所,湖廣以武昌為首,然當時以興國軍(今通山、陽新一帶)為最著。”《湖廣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陽、蒲圻者次之。”明代中期,為了茶馬貿易的需要,當時產於蒲圻、鹹寧、崇陽、通山、通城及湖南臨湘一帶的老青茶,運至羊樓洞(今趙李橋)加工後,大批銷往蒙古等邊疆地區。羊樓洞成為鄂南茶產銷集散中心即從是時起。當時,羊樓洞一帶出產的茶葉為了降低運費,減少損耗,便於長途運輸。改變了宋代以來用米漿將茶葉粘合成餅狀的辦法,採用先將茶葉揀篩乾淨,再蒸汽加熱,然後用腳踩製成圓柱形狀的帽盒茶。這種“帽盒茶”,即今趙李橋青磚茶之濫觴。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親征噶爾丹後,廢除了明代的茶馬司和馬市,開放了漢蒙民族的民間貿易,羊樓洞供邊銷的帽盒茶製造業更加興盛。乾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間(1786-1795),山西茶商進入羊樓洞設茶莊制茶,當時著名茶葉生產廠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產帽盒茶約40萬公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國際市場對紅茶的需求,鄂南的“蒲邑四鄉皆產之,而種植較盛、獲利頗多者,厥惟南鄉,以其近羊樓峒(洞)茶市也。”而鄂南的崇陽,這時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茶葉產區:“篩茶之男工,揀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聲成雷,汗成雨”。“同郡鄰省,各處販客雲集,舟車肩挑,水陸如織。”成為湖北著名的茶市。道光年間,廣東幫茶商到羊樓洞收購精製紅茶。1840年,羊樓洞有紅茶號50多家,年制紅茶5萬擔,供出口歐洲。
清中後期,隨著制茶技術的改進,現代真正意義上的青磚茶開始出現了。嘉慶二十年蒲圻貢生周順倜所作《蓴川竹枝詞》云:“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少婦解當家,殘燈未掩黃梁熟,枕畔呼郎起採茶。”“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製自芙蓉。(原註:每歲西客於羊樓洞買茶。其磚茶用白紙緘封,外粘紅簽,題‘本號監製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鄉)”關於青磚茶正式生產的時間,學術界一般認為始自鹹豐末年即1861年。根據查證,我們認為青磚茶出現的時間應該還略早一點。宣統年間修訂的《崇陽縣誌》記載:“今四山俱種茶,山民藉以為業。往年山西商人購於蒲圻羊樓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葉,入鍋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軟,取捎細葉灑面,壓做磚。竹藏貯之。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歲商麇集,采細葉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陰雨則以炭焙乾。”可見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磚茶出現。關於這一點,《蒲圻志》里也認為羊樓洞黑(青)磚茶的出現是在“道光、鹹豐年間”。由於受當時條件所限,初期的磚茶製造工藝較為原始:“磚茶莊之制磚方法,初極幼稚,即置茶於蒸籠上,架鍋上蒸之,蒸畢傾入斗模內,置壓榨器中,借槓桿之力,壓成磚形,隨即脫模置放室內,任其自乾,數日後即可裝箱起運。”這種壓制磚茶的方法和機械壓制方法相差無幾,唯當時的乾燥方法是放置半成品任其自乾,與採用鍋爐蒸汽烘乾稍有不同。其法後有所改善:“由槓桿壓榨器改為螺旋式壓榨機,製成之磚,較為緊結”。
洞莊茶廠磚茶生產歷史悠久,據記載可追溯到唐朝年間,羊樓洞古鎮雷氏家族世代經營磚茶,清乾隆元年(1736年),羊樓洞商人雷中萬(雷氏第五十五世)開始創辦“羊樓洞茶莊”,後又將“羊樓洞茶莊”更名為“洞莊茶號”。茶號設在羊樓洞古鎮廟場,廠房設在羊樓洞觀音泉下60米處,以羊樓洞芙蓉山產老青茶為原料,引觀音泉水製作。因觀音菩薩座駕為蓮花,故所產磚茶“以蓮花為案,以洞莊二字為識”。雷中萬第四子雷東陽,孫雷國祥(生於1777年卒子1818年,即乾隆四十二年至嘉慶二十三年),曾孫雷立南(1812一1878,號受山)均經營洞莊茶號,生意興隆,“貿茶為業,往來粵東,頗獲蠅頭。”。洞莊磚茶留傳,已有200餘年歷史。古詩:羊樓古巷青石幽,洞莊百年木樓秋,千載修得茶香繞,觀音泉韻洗風流。便是描寫的羊樓洞著名的觀音泉與洞莊磚茶史。
磚茶巨大的銷售量和豐厚的利潤也引起了外國資本家的注意,19世紀60年代,俄商率先在漢口開辦茶莊(廠),收購毛茶,使用蒸汽機壓制茶磚(紅茶壓制的米磚)。“在漢口及九江一帶之俄辦磚茶廠,製造磚茶之方法簡單而有效。有一笨重之模型,上有精細花紋,放於水壓機中,不論紅茶或綠茶,經過平常製造過程後,再加蒸熱而放入模型中,其程式為先放一層上等茶,然後放一厚層之粗劣茶葉、再加一薄層上等茶於面上。俟復以模型後,再用水壓機重壓之。旋去壓力,取出模型,即得磚茶。經三星期之乾燥,即告完成”。 僅僅幾年間,“漢口煙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機器制茶之屋也”。
1863年以後,漢口成為世界茶葉港,沙俄皇族財閥、茶商巴洛夫,開始從漢口深入鄂南羊樓洞開設加工毛茶、製造磚茶的茶莊。俄商李特維諾夫亦直接來華投資,在羊樓洞興辦了“順豐磚茶廠”,開創了中國近代第一工廠。隨後幾年,俄商又先後在羊樓洞開設了“阜昌磚茶廠”和“新泰磚茶廠”。不僅如此,羊樓洞的茶種還在俄羅斯繁衍生根,1893年,清政府派遣劉峻周赴俄國種茶,臨行,從羊樓洞運走10萬棵茶苗至俄國喬治亞種植成功。
同治光緒之際(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羊樓洞進入茶事極盛之期,年銷往西北磚茶可達30萬擔以上,鎮上茶莊近百家(由俄商、晉商,粵商等分別開辦),工人計日或計件取值,最大的茶廠有十七個分莊,僱工總數達數百人。運茶的獨輪手推車川流不息,小鎮上制茶從業人員多達二萬多人,有“小漢口”之稱。羊樓洞之青石板街道尚留存獨輪碾壓所成深槽,當日之繁榮可見一斑。
羊樓洞所產磚茶壓制初期主要供蒙古、新疆、俄羅斯西伯利亞及歐洲等地,因為路途遙遠,且為了便於駝運,磚茶的外包裝是用襯以厚紙和葉子的篾簍。其主要運輸路線是用獨輪車將磚茶從羊樓洞運至新店,再由新店裝船運漢口,溯漢水而上至襄陽和谷城,然後從襄陽到唐河,或從谷城到鄧縣,再用畜力陸運河南社旗,經洛陽渡黃河,走山西晉城、長治、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或包頭,經張家口轉銷各地的稱東口貨,經包頭轉銷的稱西口貨。東口貨再從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至當時的中俄邊界重鎮恰克圖,恰克圖成為當時歐洲與俄羅斯的茶葉集銷中心,茶葉之路由此西延至布里亞特首府烏蘭烏德和西伯利亞最大城市伊爾庫茨克,經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鄂木斯克、秋明、葉卡捷琳堡、彼爾姆、柯斯特洛馬、雅羅斯拉夫、莫斯科、終抵聖彼得堡。十九世紀上半葉,經恰克圖轉口的鄂南茶葉出口額達到了中國對俄出口總額的40%。在販茶運茶的過程中,劉姓的一支發現谷城西南山區適合種茶,就在谷城落戶,這支茶商的後人,就是漢家劉氏茶坊家族。當時以鄂南趙李橋為起點的這條在歷史上存在了二個多世紀的茶馬古道,總長近萬里,行程需數月,成為溝通中國與歐洲茶葉貿易的橋樑和紐帶,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磚茶北上運輸的路線,直至民國七年(1918年)才開始改變,那時粵漢鐵路(今京廣線南段)與京漢鐵路通了車,在西距羊樓洞4公里的地方設了一個趙李橋火車站,青磚茶可直接由趙李橋上火車北運,而不再經水路中轉。
米磚茶的生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初,羊樓洞的晉商“聚興順”將牌坊圖案印於米磚茶之上,用作產品標識,“牌坊”商號誕生。俄商將德國報廢的蒸汽機火車頭拉到鄂南羊樓洞,將其蒸汽鍋爐部分改造用來蒸茶和烘乾磚茶,利用其動力壓軸原理改作壓機壓制磚茶,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工業革命,俄商將“火車頭”圖案壓印至米磚茶表面上,“火車頭”商號誕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羊樓洞青磚茶生產工藝已極成熟,以“義興”磚茶廠為例,每班就有裝匣12人、提包6人、灑面吊3人、底吊3人、送吊(稱秤)3人、端箕3人、擔灑面3人、擔里茶3人、擔底茶3人、木工人12、推盤18人、搬鬥18人、出磚6人,擔磚3人、晾磚3人、送斗3人、油麵板3人、擔煤3人、燒爐3人、捆箱5人、擔水10人、驗收6人、管廠3人;還有發酵(灑水查溫度)、翻堆(日翻八千斤)、挖洞(通風)、烘炕、搬籮等工人。當時因為“川”字青磚茶名氣極大,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磚茶壓製出來後,“義興”磚茶廠的老闆王致中都要帶領山西籍的管事一塊一塊的復稱,不準缺斤少兩。見到灑面不勻或磚麵茶葉粗糙的一律不準裝車外運。由此可見為了維護鄂南“川”字青磚茶的產品信譽,多少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抗戰爆發後,羊樓洞被日軍鐵蹄踐踏,日軍國人韓弼臣、王致中兩老闆創辦的著名大茶莊“聚興順”、“義興”強令更名為中日合資的“武漢制茶株式會社”下屬第一廠、第二廠,侵我民族資本。 1945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民國政府接管日偽資產,成立民生茶葉公司下屬鄂南磚茶廠。
1949年7月中旬,中南軍政委員會派遣軍事代表率員接收國民黨湖北民生茶葉公司鄂南茶廠。10月初對國民黨湖北省銀行復興茶廠、民族資本義興茶行、聚興順茶行進行接收,成立“中國茶葉公司羊樓洞磚茶廠”。
1953年,企業自羊樓洞遷至趙李橋,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趙李橋茶廠”。
參考文獻
(1)晉虞溥《江表傳》
(2)牟發鬆《唐代長江中游的經濟與社會》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3)《宋史·食貨志》
(4)萬獻初,宗嵩山。鄂南茶文化(第二章)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5)華中師範學院歷史系趙李橋茶廠廠史編寫組,《洞茶今昔》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第一版
(6)《大盛魁史料》,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資料
(7)(14)湖北省蒲圻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蒲圻志,卷九 工業(一)制茶工業。海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8)民國《蒲圻鄉土志》,民國十二年刻本。
(9)同治《崇陽縣誌》卷四《物產》。
(10)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貿易P3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1)湖北省蒲圻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蒲圻志,卷六 特產(一)建國前茶葉。海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12)容 閎《西學東漸記》(第九章)產茶區域之初次調查
(13)(15)(16)(22)湖北省志貿易編輯室。湖北近代經濟貿易史料選輯(第一輯)。茶葉貿易。1984年,第一版
(17)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貿易P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8)威廉·烏克斯(美):《茶葉全書》(中譯本)上冊,第165頁。中國茶葉研究社1949年版
(19)史念書:《清末民初我國各地茶業振興紀實》,見《農業考古》1991年第2期,“茶文化專號”
(20)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貿易P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21)《蒲圻鄉土志》,民國十二年鉛印本。
(23)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 湖北羊樓洞老青茶之生產製造及運輸。金陵大學,1934年10月調查1936年出版
(24)費正清 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第七章 中俄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年2月第一版
(25)余伯勛《羊樓洞磚茶運輸的變遷史話》 政協蒲圻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蒲圻文史(第五輯)。1989年9月
(26)雷啟漢。羊樓洞義興茶磚廠,政協蒲圻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蒲圻文史(第五輯)。1989年9月

產品

常規的邊銷青磚茶有2千克/片、1.7千克/片、900克/片、380克/片。隨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像城市和內地遷移,為滿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如朱古力狀的青磚,小巧精緻,方便攜帶與沖泡。整磚型還保留著1.7KG,1.8KG,2KG的大規格磚茶,小規格有500g,380g,200g,選料方面好於過去的邊銷磚茶。

飲用方法

飲用時需將茶磚破碎
青磚茶的飲用方法很多,共有十道程式:喜聞陳香(賞茶) 黑茶在沖泡前應先聞乾茶香,以陳香明顯者優,有霉味異味者為下品。賞茶後將茶荷里的黑茶倒入煮茶用的同心壺中。活火煮泉(燒水)沖泡黑茶要100攝氏的開水,在燒水時應急火快攻。我們使用的是電隨手泡燒煮純淨水。洗淨滄桑(洗茶)陳年黑茶是生茶在乾倉經過多年陳化而成,在沖泡時,頭一泡茶一般不喝,然後將開水沖入同心壺中,洗一遍茶,稱之為"洗淨滄桑".吊出陳韻(煮茶)即向同心壺中沖入開水,同心壺下點燃小蠟燭(或酒精燈),開水入壺後茶湯顏色慢慢加深,頭一泡到棗紅色即止,在這裡我們以加溫的方法來烹出黑茶獨特的滋氣和陳韻。

相關信息

加工 :青磚茶質量的高低取決於鮮葉的質量和制茶的技術。鮮葉采割後先加工成毛茶,麵茶分殺青、初揉、初曬、復抄、復揉、渥堆、曬乾七道工序。里茶分殺青、揉捻、渥堆、曬乾等四道工序。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壓制、乾燥、包裝、製成青磚成品茶。
方法
1:渥堆發酵。 2:篩切制坯。 3:蒸壓成型。 4:烘乾。
口感
沖泡後,其外形為長方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紅黃,葉地暗黑。飲後體會:滋味鮮濃。

特點

青磚茶主要產於湖北的赤壁地區。已有百多年的生產歷史。它以老青茶為原料,經壓制而成。
青磚茶的壓制分三四面、二面和里茶三個部分。其中三四面,即面層部分質量最好。
青磚茶色澤為青褐,茶汁味濃可口,香氣獨特,回甘雋永。最外一層稱灑面,原料的質量最好,最裡面的一層稱二面,質量稍差,這兩層之間的一層稱里茶,質量較差。
青磚的外形為長方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橙紅,滋味醇和。飲用青磚茶,除生津解渴外,還具有清新提神,幫助消化,殺菌止瀉等功效。
青磚茶主要銷往內蒙古等西北地區。以老青茶作原料,經壓制而成青磚茶。
每片青磚重2公斤(其中灑面、二面占0.125公斤,里茶1.75公斤)大小規格為34X17X4厘米。
青磚茶飲用時需將茶磚破碎,放進特製的水壺中加水煎煮,茶汗濃香可口,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人禦寒,化滯利胃,殺菌收斂,治療腹瀉等多種功效,陳磚茶效果更好。
製作工序
青磚茶加工要複雜一些,因為它分為“麵茶”和“里茶”,好茶為麵茶,次茶為里茶,這樣加工出來的青磚茶表面平整光滑。一二級老青茶為麵茶。
1:渥堆發酵。 2:篩切制坯。 3:蒸壓成型。 4:烘乾。

英文譯法

黑茶不能直接譯作“black tea”,因為black tea的意思其實是紅茶,其正確譯法應為:dark tea。青磚茶的正確英文名稱為Qingzhuan Dark Te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