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越弦

青海越弦

青海越弦,又名“越調”、“越背調”、“背調”,是青海平弦的“姊妹”藝術,是青海省的傳統曲藝之一。

青海越弦唱腔音樂豐富,曲詞通俗上口,曲調優美動人,流暢舒展,剛柔並濟,具有多樣的表現力,敘事抒情兼擅。代表曲目有《小姑賢》《烙碗記》《秋蓮拾柴》等。

青海越弦主要流行於青海省東部農業區,集中在河湟谷地的西寧及其所屬的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等地。2008年6月7日,青海省西寧市申報的“青海越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9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海越弦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流行地區:青海省東部農業區
  • 經典劇目:《小姑賢》《烙碗記》《秋蓮拾柴》
  • 代表人物劉世紅
  • 遺產類別:曲藝
  • 遺產編號:Ⅴ-93
  • 始興年代:清代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表演形式,演唱形式,曲調特徵,取材內容,代表曲目,流行地區,傳承保護,流傳現狀,保護措施,傳承人物,入選非遺,曲藝價值,重要演出,

歷史淵源

青海越弦是由陝西華縣地區形成的東路“曲子”,約在清代中期傳入青海,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青海越弦曲種的形成傳播中,有兩位早期藝人有著密切關係:郭福堂,青海人,家居西寧二十里舖村,他曾傾其家資前往陝西馬大辮子門下學藝,歸鄉後收徒傳藝,使青海越弦廣為流傳;張海成,陝西人,遷來西寧南川安家落戶,除務農外,也收徒傳藝。因兩位藝人師承、個性和演唱題材的差異,形成了南川、北川兩個流派,北川派風格比較鏗鏘剛直,南川派比較委婉柔和,兩藝人對青海越弦的發展、傳播起了很大的奠基和推廣作用。南川、北川兩派以西寧市為發源地,在湟中、湟源、大通等青海省東部農業區流傳演唱。青海越弦早期伴奏沒有固定的樂隊編制,一般用三弦、板胡、碰鈴(俗稱“盞兒”,又名“小碰鐘”)等,且可增減。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後,發展為由三弦、板胡、揚琴、二胡、低胡、笛子、碰鈴等組成的小型樂隊。

藝術特色

表演形式

青海越弦的傳統表演形式為說唱相間,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演出多取坐姿,由一人主唱並手持碰鈴擊節。

演唱形式

青海越弦的演唱主要流行在民間,其演唱活動屬業餘性和自娛性,所以只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無明確的章程。組織形式隨便,主要按居住地區組合,無固定班社。演唱分自娛和邀請兩種,自娛性的演唱一般是由愛好者相約,或庭院炕頭,或林園廟會,或茶園山莊相聚演唱;邀請性的演唱,主要是應邀到紅白喜喪、字號開業、蓋房遷居、生子祝壽等場合演唱助興,各種場合都有其相應的慣用唱段。

曲調特徵

青海越弦段子一般按曲調要求的格律寫成,合轍押韻,語言通俗生動,近如口語,沒有咬文嚼字、冷僻酸澀的痕跡,具有民間文學語言特徵,詞語通俗生動,近如口語,表現力較為豐富,剛柔兼蓄,優美動人。唱詞中一部分是七字句為基礎的,上下對句或一、二、四句押韻的四句式 ;一部分是十字句為基礎的上下句子;也有一部分是七字、十字均能演唱的。越弦唱詞形式多種多樣,靈活多變,分對稱句式和長短句式兩種。對稱句式有二、二、三結構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結構的十字句。段式有上下兩句為一曲的,如【西京】,也有四句為一曲的,如【連響】等。
青海越弦表演青海越弦表演

取材內容

青海越弦的傳統曲目故事內容出自唐宋傳奇、金元雜劇、明清小說、民間生活故事等,尤以表現民間生活故事的題材見長,從人物描摹到歷史事件、新聞時事、山川景物,均為其表說的內容,且大多數曲目是對秦腔劇本進過改編而成的。

代表曲目

青海越弦的傳統曲目,大部分是隨著陝西曲子一起傳入的,自創的曲目不多。傳入的這些曲目相當豐富,歷史題材的有春秋戰國的,如《伯牙撫琴》、《殺狗勸妻》等;涉及《封神演義》、《三國演義》的有《黃河陣》、《桃園結義》、《華容道擋曹》等;有來自《唐宋演義》的,如《宮門掛帶》、《平貴回窯》、《楊八姐站店》、《穆桂英求情》等;有來自《水滸傳》的,如《拳打鎮關西》、《訪朋》、《宋江殺樓》、《燕青打擂》等;還有一些生活故事的,如《親家母打架》等;也有一些戲曲曲目,如《花亭相會》、《彥貴賣水》、《張連賣布》等。
青海越弦青海越弦

流行地區

青海越弦主要流行於青海省東部農業區,以河湟谷地的西寧及其所屬的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等最為集中。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青海越弦的表演一直沒有專業的演出團體,所有的演出活動均由民間的自娛班社組織講行,正式出版的資料非常少。青海越弦生存出現危機,傳承發展困難重重,急需保護。

保護措施

1957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劇團編輯的簡譜本資料集《青海眉戶》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收錄了青海越弦的唱腔曲牌24支、器樂曲牌11支、帶譜曲目《馮爺站店》、《宋江殺樓》兩篇,系統介紹了青海越弦的音樂體系和曲牌構成。這是青海越弦以音樂文字記錄的第一個版本。
青海越弦申遺演出青海越弦申遺演出
1997年《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青海卷》、2009年《中國曲藝志·青海卷》由文化部正式出版發行,青海越弦唱詞得以記錄。
2015年,西寧市民眾藝術館在西寧市、湟中縣、湟源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及海東市眾多團隊中選出包括“晨光曲藝隊”在內的4個優秀團隊建立傳承基地,擴充保護傳承隊伍,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傳承人物

李得順,男,1925年9月生,現任湟中縣民間戲劇曲藝協會理事,藝術指導。他自幼喜歡民間曲藝,五、六歲就參與在大人中間聽、學、唱,尤其是青海眉戶戲、青海越弦和平弦。1984年被湟中縣人民政府授予“先進文化工作者”稱號,曾多次在縣戲曲調演中獲獎。對青海越弦的發揚廣大、傳承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2018年5月,李得順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得順李得順
劉世紅,男,漢族,2018年5月,劉世紅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青海省西寧市申報的“青海越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西寧市文化館獲得“青海越弦”保護單位資格。

曲藝價值

青海越弦是青藏高原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當地居民價值觀、生活觀及民風民俗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為重要的民間藝術遺產,它又具有音樂學、曲詞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為中原文化在青藏高原的傳播和青海民族的遷徙演化歷史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重要演出

2017年6月10日,在西寧市中心廣場百姓大舞台舉辦青海地方曲藝專場演出,集中展示了青海平弦、西寧賢孝、青海越弦、青海攪兒等地方曲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