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策展人接力計畫

青年策展人接力計畫

青年策展人接力計畫是在22院街藝術區和雅昌藝術網共同協作下,從策劃展覽入手,希望為未來年輕一輩的策展人提供一個展示和實戰平台的培養計畫。2014年10月-12月,在北京22院街藝術區劃分選擇不少於15個室內、室外展區。由總策劃於向溟先生邀請業內十餘位活躍的中年策展人作為指導教師,公開招募青年策展人在展區內策劃展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年策展人接力計畫
  • 項目成立:2014年
  • 成立地點:北京
  • 指導老師:夏可君、朱彤、何桂彥、杭春曉等
  • 項目負責人於向溟
項目介紹,項目背景,指導教師,項目負責人,

項目介紹

青年策展人接力計畫是在22院街藝術區和雅昌藝術網共同協作下,從策劃展覽入手,希望為未來年輕一輩的策展人提供一個展示和實戰平台的培養計畫。2014年10月-12月,在北京22院街藝術區劃分選擇不少於15個室內、室外展區。由總策劃於向溟先生邀請業內十餘位活躍的中年策展人作為指導教師,公開招募青年策展人在展區內策劃展覽。
啟動儀式啟動儀式
2014年10月22日下午3點,北京二十二院街藝術區“策展公園青年策展人接力計畫”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布此項活動正式開啟。項目總策劃、著名藝術家於向溟,著名藝術批評家段君,雅昌藝術網媒體中心執行總編輯謝慕,今日藝術匯集團副總裁曾孜榮,北京22院街藝術區總經理張立,以及十幾家媒體出席發布會。

項目背景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30年,其生態在近十幾年變化最大,簡而言之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1.由於當代藝術的市場的發展和原有評判體系的瓦解,當代藝術開始多元化的呈現,已逐漸變為主流。2.從2009年開始,機構資本介入藝術市場後,多元的藝術交易平台的建立,以及各地火熱興建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加上政府政策層面的支持和經濟環境的變化,都給藝術市場帶來新的衝擊。
啟動儀式啟動儀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藝術家和批評家、藝術策展人、或者其他藝術從業人士都面臨著新的課題:如何在這樣的環境裡有所作為?如何整合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另外,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也隨著幾年前的擴招而改變,每年各大院校的藝術系學生層出不窮,但很多學生對藝術行業缺乏了解,畢業之後難以就業,甚至改作他行。而各地成立的藝術機構其實極其缺乏人才,求賢若渴。這種矛盾的怪現象是教育體系的缺失和實踐脫軌的體現,也是藝術行業的悲劇。
活動從201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22院街藝術區劃分選擇能承辦展覽的室內、室外展區。由總策劃於向溟先生邀請業內十餘位活躍的中年策展人作為指導教師,公開招募青年策展人在展區內策劃展覽。
整個項目模擬實戰,在展區內,年輕策展人可以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自籌資金甚至接受藝術家和贊助人的資助,完成自己的展覽項目。同時,每位指導教師和策展人在雅昌藝術網開設的專屬論壇,公開展覽計畫和思想,鼓勵年輕一輩的策展人、藝術家更多了解藝術行業,同時也為眾多藝術機構提供可選擇的優秀人才。

指導教師

夏可君
哲學家、藝術批評家。1969年生,2007年起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已經出版個人著作近十部。
朱彤
著名當代藝術策展人。1970年出生於中國南京,1993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現任南京先鋒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段君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1982年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自2003年起主要從事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展覽策劃。
何桂彥
美術批評家、中央美院博士、四川美院美術學系副教授。現工作生活於北京、重慶。曾策劃多個當代藝術展覽及雙年展。
杭春曉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美術史博士、碩士生導師。1976年生於安徽當塗,2006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
鮑棟
藝術評論家與獨立策展人。生於1979年,2006年碩士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藝術史系。2013年起擔任A4當代藝術中心顧問。
朱朱
詩人、策展人、藝術批評家。生於1969年,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獲第二屆安高詩歌獎、中國當代藝術獎批評家獎等。
高嶺
美術學博士、藝術批評家、策展人。1987年至今翻譯了許多西方藝術理論和批評文獻,先後參與國內重大當代藝術展覽策劃。
夏季風
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1969年出生,2007年以來作為策展人主持及策劃展覽數十個,具有較強國際策展能力和經驗。
付曉冬
策展人。1977年生,魯迅美術學院畢業。2009年,付曉東和朋友創建旨在推進實驗藝術實踐和傳播的藝術機構“空間站”。

項目負責人

活動總策劃:於向溟
1974年生於北京,1996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學士學位。在海外多年,曾主持多項海外文化項目。歸國後,兼任多個藝術機構的藝術顧問,舉辦和策劃眾多當代藝術展覽,作品被今日美術館等多家海內外藝術機構收藏,是十分活躍的當代藝術家。於向溟的繪畫作品“四重山”系列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中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他的各種多才多藝的跨界藝術實驗:實驗話劇、即興音樂、裝置等,都從各角度表達藝術家豐富的內心和對社會的深刻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