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地震局前兆台站

青島市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介於北緯35°35ˊ-37°09ˊ,東經119°0ˊ-121°00ˊ,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連線,西南與日照、臨沂地區接壤。,市區以半島狀直接嵌入膠州灣和嶗山灣,即墨、膠州、膠南瀕海,平度、萊西雖然處內全市總面積為10654.1平方公里地,但都有河流直接入渤海與黃海。青島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屬於海濱丘陵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市地震局前兆台站
  • 青島市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
  • 全市總面積為:10654.1平方公里
  • 所在城市:青島市
地質構造,觀測歷史,台網規模,主要業績,獲得獎項,

地質構造

在全國地震區的劃分上,青島市屬於華北地震區,處於郯廬斷裂帶、燕山—威海斷裂帶和南黃海斷裂帶的環繞之中。這些斷裂帶皆屬活動斷裂帶,對應了中國東部地區三條重要的地震活動帶。青島地區及其附近陸地和海域地質構造十分複雜,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膠南凹陷區中南部和膠北隆起的南部。雖然該地區沒有發生過大地震,但三個地震帶所發生的強烈地震,曾給青島及其鄰近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和破壞。例如:1668年7月25日郯城發生8.5級地震,青島的膠州、平度、即墨遭受嚴重破壞。公元前70年以來,青島及其鄰近地區,有史籍和現代儀器記錄的地震近90次。其中,5級以上的地震2次,4級以上地震14次。1992年1月23日,距青島市117公里的南黃海發生5.3級地震,青島市區和膠南市強烈有感,影響烈度為5度。

觀測歷史

青島的地震觀測比較早,19世紀末即開始籌備和組建工作。 1909年正式在觀象山建立地震台,這是中國大陸上記錄時間比較長的一個台。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至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初期,地震觀測時斷時續,觀測質量不高,觀測資料嚴重散失,觀測儀器時常損壞。1946年8月20日才修復地震儀和地磁儀,重新開始觀測。青島解放後,觀象台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1956年,地震儀、地磁儀及其部分地震觀測資料,由海軍北海艦隊氣象站移交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4年6月,國務院批轉中國科學院《關於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報告》,指出華北地區地震形勢趨於嚴峻,預測兩年內將發生地震,進一步強調發動民眾,加強群測群防隊伍,並部署了華北及東北南部地區的地方地震工作任務,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各地的地震工作機構。1975年2月,青島市地震辦公室成立,開始統一管理青島地區的地震工作,並在工廠、學校、機關、農村和部隊建立了一批民眾測報點和巨觀哨。唐山地震後,青島市群測群防網點發展達到高潮,僅微觀觀測點就近330多個,觀測人員達3560多人。
1978-1981年,山東省地震局先後為青島市增加兩台DSL—1和DD—1型微震儀,開始承擔對青島地區和南黃海海區的地震監測。1983年,由於各地區的群測群防網點建設急速增長,缺乏統一規劃,為了縮短戰線,合理布局,集中力量突出重點監視區的工作,國家地震局決定對地方地震工作進行清理、整頓。重點加強地下水、動物行為異常觀測和科普宣傳點的建設。自1985年起,經過發展、整頓和提高三個階段,青島市的地震工作逐步建立了以測震、地下水位、地應力、地電阻率、電磁波、水溫為主體,動物觀測為輔助的專群結合的地震監測網路。

台網規模

截至1992年底,青島地區各縣(市)、區普遍建立地震工作機構,有省屬地震科技活動中心地震台1個,地方地震台1個,前兆微觀觀測點3個,巨觀觀測點31個,固定地震宣傳點13個。同時,還建立區域性地震應急無線網路通訊和微機數據處理系統。

主要業績

在地震監測預報和地震科學實踐中,青島市地震系統通過不懈的努力,積累了寶貴的監測數據和分析資料,為青島市的地震預報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據,並作出了成績。 1990年,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後,青島地區首次進入全國確定的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工作隊伍有了新的發展,組成以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微機管理、無線通訊等多學科的專業技術隊伍。協助有關部門完成青島地區的地震綜合防禦研究、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諮詢服務工作20餘項。主要有:膠州市日用玻璃廠場址基本烈度鑑定、青島電冰櫃總廠保稅倉庫場址工程基本烈度鑑定、青島金富大廈場址工程基本烈度覆核、青島機務段新建青島客運站供熱鍋爐房及混凝土煙囪地振動影響危害測試等項目,對近場區和場址區進行鑑定和安全性評價,對港務局碼頭擴建工程、流亭開發區提供技術諮詢服務。

獲得獎項

1991年10月,在監測手段設備極有限的情況下,成功的預報了1992年1月23日南黃海5.3級地震,受到山東省地震局通報表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