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讀本·孝道卷

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讀本·孝道卷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讀本•孝道卷
  • 出版社: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6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丹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3932593, 978756393259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李丹主編的《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讀本(孝道卷)》內容介紹:孝是一種承擔,一種責任。它是一種對父母長輩的感恩,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生動體現。它要求兒女要將孝敬父母作為自己的倫理底線,在平時生活中做到尊老、敬老、愛老、養老。孝是天下為公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一個有孝心的人是善良的。是懂得禮讓同時也是勤魁的。而這一切也正是當代社會一個有道德的人所必備的思想品質。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孝道:德行的根本
第一節 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第二節 孝是最基本的品德
第三節 孝道,維繫人倫的要求
第四節 孝道,和諧的起點
第五節 孝道,完善人格的途徑
第六節 孝道,可以讓人回歸本性
第二章 盡孝道,就要尊敬父母
第一節 對父母要有尊敬之心
第二節 對父母的意見要尊重
第三節 說話要照顧到父母的感受
第四節 規勸父母,言辭應委婉
第五節 不要對父母亂發脾氣
第六節 不要看不起父母
第七節 孝敬父母。要發自內心
第三章 盡孝道,就要關愛父母
第一節 要關心父母的健康
第二節 父母生病,要主動照顧
第三節 自己的分內事,不要勞煩父母
第四節 父母遇到不開心的事,要開導父母
第五節 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
第六節 父母遇到問題,要幫助父母
第四章 盡孝道,就要體諒父母
第一節 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意
第二節 要了解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
第三節 要幫父母分擔家務事
第四節 要理解父母掙錢不易,不亂花零用錢
第五節 要懂得禮讓自已的父母
第六節 不與富裕家庭攀比,不要過分要求父母
第五章 盡孝道,要聽從父母教誨
第一節 要遵從父母的教訓和命令
第二節 自己的行為,不要違背父母的教誨
第三節 不要與父母唱反調
第四節 父母訓誡時,不要頂撞
第五節 要服從父母的管教,收斂父母不滿意的行
第六章 盡孝道,就要讓父母感到欣慰一
第一節 品德端正,不做有違道德的事
第二節 待人有禮貌,不隨口罵人
第三節 要有修養,行為舉止得當
第四節 學習力求上進,達到父母的期望
第五節 學習習慣良好,不用父母監督學習
第六節 上課認真聽講,不開小差
第七節 遵守學校紀律,不讓父母操心
第七章 盡孝道,就要讓父母少擔心
第一節 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對自己負責
第二節 不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
第三節 要努力保持身體健康
第四節 要謹慎交友,以免誤入歧途
第五節 不沉迷網路遊戲
第六節 不打架鬥毆
第八章 盡孝道,就要多與父母溝通
第一節 要和父母做朋友,自己的事要多和父母分享
第二節 遇到問題,要向父母請教
第三節 做出決定前。要請父母做參謀
第四節 對父母有建議,要及時提出
第五節 要走近父母,了解父母
第六節 要多陪伴父母
第九章 孝敬父母,從我做起
第一節 孝敬父母是一種幸福
第二節 孝敬父母不能等
第三節 要做父母關係的潤滑劑
第四節 記得給父母過生日
第五節 要給父母買一些貼心小禮物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節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孝意識、孝文化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有學者指出,我國的“孝觀念形成於父系氏族公社時代”,“人知其親,報答生養之恩,孝意識便緣此產生出來。”這是孝觀念的歷史,我國的孝文化。也早在殷商時期便已產生。而據考古可知,殷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孝”字。
那么什麼是孝呢?對於孝,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慚書》則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孝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儒家文化的根基。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仁”字,儒家倫理道德學的核心,就是一個“孝”字。孔子說:“仁者,人也。”從字形組合上看,“仁”就是兩個人,代表人際關係。因此,“仁”實際上講的就是做人之道,是孔子的最高道德名稱,也是孔子心目中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孔子認為,要做到仁,首先要從行孝開始,要愛天下的人,首先要從愛生我們、養我們、教我們的父母開始。
同時孔子還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末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孔子大力提倡仁、義、禮、智、信,由禮及義,由義及仁,而孝悌乃為仁之根本。一個人只要做到孝悌,就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就不會做傷天害理之事。君子只要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做好孝悌這樣根本的事情,良好道德也就會由此而產生了。
明朝王友賢是山西寧鄉人,官拜尚書,因買了一妾,被妻子嫉妒。有一次,王尚書與妾一起被他的妻子幽禁到一座樓上。餓得快要死了。那時,王尚書的兒子毓俊還只有幾歲,他對母親說:“他們如果餓死了,別人就會講母親的不對,不如每天培他們一碗粥,使他們慢慢死亡,這樣別人也不會認為母隸不賢良了。”
母親聽從了他的話。毓傻就偷偷地把飲食藏到一個,小布袋裡面,利用送粥的機會,暗中帶給父親,因此救了父親的命。過了一年,王尚書的妾生了一個兒子後,就拋下兒子躲到別的地方去了。等到王尚書死後,毓俊撫養愛護弟弟,非常周到。
正是毓俊有孝心,所以他能善待自己的父親,也能照顧自己的弟弟,因而也就成為一個仁義的人。
而不孝的人,就會對國家不忠,對朋友不義,對社會更不會有責任感。如果一個人道德品質很好,能博愛天下的蒼生大眾,那么他的愛就如同烈日下的一棵大樹,讓所有他所愛的人感受到烈日下的陰涼。如果仁愛是這樣一棵大樹,那么孝,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根深,才能葉茂。
因此,在孔子看來,孝是一切人倫道德的根本。這是“孝”在儒家倫理道德學中的地位,也是在儒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也就是說,人的品德中,沒有比孝順更重要的了。
如今。雖然社會得到了很大發展,物質條件也極為豐富,人們的生活富裕安康。但是,很多人身上卻出現了道德缺失的現象。
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孤獨老人,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家在農村的兩個兒子而自動辭去教師工作,回到農村種地,拚死累活把兩個兒子送進學校讀書至中專畢業。他們參加工作,娶妻生子。後來兩兄弟都經商富裕了,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老闆,可誰也不為住在破石棉瓦房子裡的78歲的老父親安排住房。每年春節他們誰也不接老父親去自己家團聚。老人家孤苦伶仃孤身一人,在冰冷的小屋裡煎熬著。
百善孝為先,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企業老闆,對他的兄弟姐妹、鄰里鄉親和公司員工也不可能友愛親切,這種道德的麻木和對親情的冷漠,是令人不齒的。
一個人在社會中行善的基礎是什麼?就是首先要孝敬父母。在家不能孝敬父母,卻在社會上行善事,那是裝出來的假善,是做給別人看的。孝順父母的人,自然心地善良,性情仁厚,與人禮讓不爭,喜行善事。他們會受到周圍人的喜歡和敬重,甚至名揚四海,流芳百世!
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指出,孝是諸德之本,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如果一個人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必然會導致道德缺失和道德淪喪。
孝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體現了儒家親長尊長的基本精神,它既是縱貫天、地、人,祖先、父輩、已身、子孫的縱向鏈條,也是中國一切人際與社會關係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礎。
孝永遠是一顆閃耀著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國人倫道德的基石。
孝是民族認同的文化根基,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天下為公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一切道德的基礎。發揚和繼承孝文化對於塑造一個人的崇高道德和健康人格具有積極的作用。培養自己的孝心,激發自己的孝心。實踐自己的孝心,良心就隨之而發,人格自然得到健全。
總而言之,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道德規範的核心,許多善行都是以“孝行”為基礎衍生出來的。所有的教育包括倫理教育、聖賢教育、道德教育,都是從孝道引申出來的。教人要從教孝道開始,做人要從行孝道做起。
古文講:“天下之人,不孝不教。”就是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教化。不管古時還是現代,不管境內還是境外,孝德這種道德品質都是普遍受到肯定和讚譽的。
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目前更多的是學習課本知識和技巧,有些人可能就忽視了對自己孝心的培養。但是你要知道,分數高能力強只能說明你掌握的知識比較紮實。但是並不意味著你的道德品行就會被社會認可。
這是因為,道德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要讓社會接納你、認可你,單憑能力和才能是不夠的,還得具有道德品質、責任心,而從某種角度講,這些都是以孝心作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青少年都應該從現在開始,善待父母,敬養父母,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孝心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P3-6

序言

孝文化是極為重要而且是最值得我們驕傲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維繫著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血脈,守護著億萬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固,是一顆閃耀著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
孝也是道德的根本,是道德規範的核心,許多善行都是以“孝行”為基礎衍生出來的。發揚和繼承優秀孝文化對於塑造一個人的崇高道德和健康人格具有積極的作用。培養自己的孝心。激發自己的孝心,實踐自己的孝心,良心就隨之而發,人格自然得到健全。
孝道還滿足了人生終極意義的實現與世系繼嗣的需求,體現了中國人珍惜自我並保證家族繁榮昌盛的哲學意識,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本原。孝道,創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秩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孝更是一種承擔,一種責任。它是一種對父母長輩的感恩,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生動體現。它要求兒女要將孝敬父母作為自己的倫理底線,在平時生活中做到尊老、敬老、愛老、養老。
孝是天下為公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一個有孝心的人是善良的。是懂得禮讓同時也是勤魁的。而這一切也正是當代社會一個有道德的人所必備的思想品質。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日趨激烈,年輕一代更重視自我價值實現的理念,社會中實用主義的人際關係衝擊著傳統血緣紐帶維繫的家庭關係。血緣親情的凝聚力有所削弱。原有平衡的撫養、贍養關係被打破,出現了部分不敬、不尊、不養老人或有養無敬、有養無愛的情況,“厭老寵幼”現象有所蔓延。
古人名言: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做人。意思是說懂得自己作為“人子”應盡的孝道,那才談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才算是一個具有人性的人。父母是賜予我們生命的人。他們給我們家、給我們愛、給我們所有他們能給的一切。孝順父母是愛的開始,是善的結晶,更是為人的根基。
因此,我們青少年就要從現在做起,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關愛他人,注重行為養成,培育高尚品德,在家庭盡孝心,在學校獻關心,在社會鑄愛,成為有道德的人,使中華民族源遠漉長的孝文化得到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