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水村(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鎮靈水村)

靈水村(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鎮靈水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靈水村現為北京西南部門頭溝區齋堂鎮轄村,位於鎮域西北部,距鎮政府12公里,東南部距政府駐地32.5公里。村子距109國道4公里。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層出不窮,曾有劉懋恆、劉增廣等眾多舉人出現,因此靈水被當地人冠以“舉人村”。靈水村形成於遼金時代,不僅村落古老龐大,遼、金、元、明、清時的古民居多,而且過去民間所信仰的諸神盡有。

基本介紹

概況,歷史,英模,農業,村莊信息,社會公益,

概況

靈水村屬平遠縣東石鎮,離東石鎮政府駐地(東石圩)6公里,地處東石鎮北面。東面是白嶺村,南面是麻塘村,西面鄰洋背村,西南是錫水村,北面和上舉鎮毗鄰。轄龍一、龍二、曲嶺、白岌、謝屋、坑尾、野豬窩、昂天海螺共8個村民小組。全村258戶,912人。漢族,講梅州話(客家話),有林、謝、曾、李、何、鄧等姓。靈水村自然風光秀美,文物古蹟眾多,其中東嶺石人、西山蓮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靈泉銀杏、舉人宅院和寺廟遺址等景點自古有“靈水八景”之稱。

歷史

靈水村原與白嶺村同屬一個大隊,稱石北大隊,即地處東石之北部而得名。1989年靈水、白嶺分成兩個大隊,按當時政策稱靈水管理區,1999年改設靈水村委會,2005年11月,靈水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據調查“靈水”含山靈水秀之意,靈水村地勢北高南低。
靈水村境內建有石北水庫、刁坑水庫和鰱鯉塘水庫共3座,小水電站5座。

英模

靈水村在大革命時期建立了全縣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農會,曾慶祿、丘展鵬烈士等一批共產黨人為革命犧牲了寶貴生命。解放後靈水、白嶺定為革命老區,毓秀書院被列為全縣革命文物保護單位,毓秀書院背面山上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靈水村人林欽才早年參加紅軍,跟隨中央紅軍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突破烏江天險22勇士之一,後提升為團長,解放後任佛山地區郵電局長。

農業

靈水村有耕地714畝,農產水稻、梅州金柚、花生、玉米、黃豆等。水果三華李、金柚等。該村北部山地面積一萬多畝,有松、杉、雜木和毛竹。二OO五年末農民人均收入3661元。
靈水村地下礦產主要有陶瓷土、褐鐵礦、石灰石等。

村莊信息

龍崗背】 居住地後面的山崗如龍形而得名,村委會設在此處,住林、曾兩姓80戶343人,村民種水稻為主,產瓷土。
【白岌下】 居住地後面的土為白色瓷土而得名,已有開採,住林姓26戶100多人,村民種田為主,大革命時革命為地址“毓秀書院”在此,已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亭】 村委會北0.5公里,居住在烈士紀念亭腳下而得名,是六四年新建居住點,住林姓16戶110多人,以農為主,產瓷土。
【曲嶺下】 又名竹嶺,住林、曾兩姓20戶85人,據說舊產竹子而得名,村民以種水稻、花生等為主。
【謝屋】 全名“冷水坑謝屋”,以居住姓氏而取名,住謝、林、鄧三姓,林、鄧兩姓是近幾十年才遷來的,地處冷水坑庫堤下,旱澇保收,村民以種田為主。
【坑尾】 地處冷水坑的尾部,故名,村委會北3公里,住李姓28戶142人,明末遷來定居,已傳到19代,村民以耕田管山為主。
【半岌】村委會西北,距7公里,到連鯉塘一半路程而得名,原有鄧姓幾戶,後已搬遷。
【少松尾】 清末曾少松建房於此,命名為“少松居”後以屋取名,村委會西北7公里,住曾姓3戶11人,以耕山為主。
【昂天海螺】 村委會10公里,地形如海螺轉天而得名,居曾姓5戶23人,以林業為主。
思茅坪】 地多思茅而命名,村委會北10公里的山區,住曾姓2戶8人,以林業為主。
【中心爐】 據說舊時這裡曾建鑄鍋廠而得名,村委會北,距9公里,住曾姓1戶4人,以林業為主。
【屋秋棟】 山高地徒住處如房屋柱頂上而得名,又名“屋柱棟”、“福柱棟”,住曾姓2戶8人,清中期遷來,已傳至11代,以林業為主。
【連理塘】 實為“連鯉塘”,山高林密,多產連鯉(穿山甲)而得名,1955年建連鯉塘水庫時村民已搬遷,七十年代初,這裡辦了公社農業中學,1978年停辦。

社會公益

靈水村有村公路2公里,已經實現了硬底化,村道東南與麻塘村連線出東泗公路,西南與錫水村道連線出縣道東石-仁居公路。靈水國小一間建在靈水村。
村民大部分飲用山泉水、自來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