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韓氏

靈壽韓氏

靈壽韓氏,系北宋王朝名門望族,是韓氏宗親中重要的一支,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宋朝韓家分為相州韓氏和桐木韓氏兩大支,相州韓氏即以韓琦為代表的梅花韓家,桐木韓氏是以韓億為代表的靈壽韓氏,也稱為真定韓氏,因其家門前種有梧桐而得名。宋代“棠棣行中為宰相,梧桐名上識韓家”的詩句即記其實。韓氏家族歷史久遠,人口眾多,足跡遍及國內外,且家譜齊全,先祠猶存,祖塋保存較好;韓氏文化底蘊深厚,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壽韓氏
  • 地理:河北省靈壽縣中傾井村
靈壽韓氏,韓氏先祠,大殿,前殿,後殿,韓氏祖塋,靈壽韓氏歷史名人,韓億,韓絳,韓維,韓縝,

靈壽韓氏

靈壽韓氏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以政治、學術顯世的北方世宦大族。其家族從韓億以科舉入仕,身居宰執高位開始崛起,歷經北宋真宗至南宋寧宗數朝,其門下八子名盛一時。尤其是一父三子先後官至宰相的歷史,更是被當地的老百姓津津樂道,傳為當朝佳話。

韓氏先祠

韓氏先祠位於靈壽縣中傾井村。“韓氏先祠”,又稱“四宰相祠堂”是供奉韓氏宗祖以及祭奠、議事的處所,距今已有224年的歷史。該祠堂門樓高懸“韓氏先祠”匾額,為乾隆五十八年郎應宿秀才書寫;祠內因供奉著忠憲公韓億以及兒子韓絳、韓緯和韓縝4位宰相的牌位,被村里人稱作“宰相祠堂”。該祠堂分前後兩殿,為二進式明清建築風格。前後兩殿高低錯落,既像勾連搭式建築,又不是勾連搭式建築,之間無院落相隔,前後排飛檐錯落,中間留有縫隙,縫隙下面留有水道,增加了採光和排水,設計巧妙,布局奇特,別具一格,實為罕見,為研究古代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佐證。該祠堂在文革期間曾先後用作為村裡的學校、牛圈和磨坊,後經歷代風雨侵蝕,前殿和門樓坍塌破落,後殿蕩然無存。2009年春,傾井韓氏後裔慷慨解囊、自發捐款20萬元,對祠堂進行了修繕,恢復了當年祠堂原貌。韓氏先祠由於布局奇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2009年1月,韓氏先祠被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壽韓氏

大殿

大殿前有石碑兩通:破損的石碑是元朝末年靈壽知縣劉繼善為修繕韓太保維忠墓而立,五十年代從韓太保惟忠墓原址移至此地;另一通石碑是同治四年立的《重修先祠碑》,記載了鹹豐甲寅年間(1854)韓氏十六世孫韓文命斂米集資、重修先祠並新建抱廈三間之事。他和祖孫言及此事時說:“先人創於先,後人豈可傾於後乎?為子孫應悔愧無地也”。

前殿

前殿(又稱抱廈)面闊三間,硬山卷棚,青合瓦蓋頂,上懸孫韓文命所題“世德昭垂”匾額。寶廈前柱上攜刻對聯“祖孫登士跡晉師銜傅銜保銜家聲丕振;父子列鄉賢歷宋代元代明代國典常新”,為河南汝州郟縣知縣康鐸題寫。抱廈後柱上刻有清朝郎應宿書寫的對聯“矩矱仰高曾堂構猶存先世經綸垂宋史;燕冀貽孫子箕裘恐墜後人黽勉守清時”;抱廈東牆上繪有“韓億教子”的壁畫,西牆上繪有韓絳與王安石變法並做了宰相的壁畫。

後殿

後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為五架梁前出廊硬山。大殿上懸乾隆歲次傅牖存所寫的“貽謀裕後”匾額,大殿內供奉有忠憲公韓億和明祖韓春的畫像,前柱上刻有對聯“兄弟同胞八人三學士;祖孫並列一朝四國公”,為韓氏十四世孫韓丕勛撰寫;後柱上攜刻“思祖德宗功莫疏蒸甞禴祀;冀孫賢子孝須啟禮樂詩書”對聯,為十六世孫韓修已書寫。

韓氏祖塋

韓氏祖塋包括東塋、西塋和南塋,位於中傾井村東南側,是從張阜安村宋韓太保墓搬遷而來。現在西塋和南塋已毀,只剩東塋面積有10000平方米,內有隆慶元年為明祖韓春而立的墓碑。宋韓太保墓位於張阜安村積善寺西南側,為韓氏先祖、宋代忠憲公韓億之曾祖父韓惟忠之墓。據同治年間李清臣所撰墓表云:“公諱惟忠,著籍真定,為靈壽人忠憲公之曾祖,贈太保”。該墓原先“有貞石記其跡”,後來貞石倒地,僅存遺冢。整個墳地被人們種田毀損。據清康熙二十四年靈壽縣誌記載,元至正十二年(1352)縣尹劉繼善“慨興工役,築牆樹碑,即其舊而一新”,被人們稱其為“虎墳”。後來隨著韓氏家族人口的不斷增加,韓氏祖塋被遷至中傾井村東南側,成為現在的韓氏祖塋。該墓地墳丘居多,墓碑林立,石人石獸齊全,松柏蒼翠,肅穆宏偉,為當今之少見。2009年1月,韓氏祖塋被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壽韓氏歷史名人

韓億

靈壽韓氏
據《宋史·列傳七十四》記載,韓億(972-1044),字宗魏,真定府靈壽縣人(今河北靈壽縣)人,後遷徙開封雍丘縣(今河南杞縣)。宋真宗鹹平五年進士。歷任大理寺丞、參知政事等職。真宗朝,因系宰相王旦婿,避嫌,數任外官,有治聲。仁宗初,以司封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執法不避顯貴。景佑二年,同知樞密院士,時承平久,武備不戒,乃請選連將帥編撰兵書受之。景佑四年,授參政知事。寶元元年,做事罷,出知應天府、成德軍,慶曆元年,遷尚書左丞,二年請老,授太子少傅致仕。四年八月卒,年七十三。卒諡忠獻,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封許國公,有文集。
韓億“治家嚴飭”,教子有方,對他的八個兒子要求很嚴,常告誡他們做人為官的道理。韓億在毫州(今安徽亳縣)任太守時,一次,在西京城任中書舍人的二兒子韓綜回家省親,又正逢韓億的好友及侄子都考中科舉回來,韓億心中十分高興,便設酒席招待他們,讓自己的兒子坐在下首相陪。席間韓億忽然問二兒子:“我聽說京城有件大案因有疑問,要請皇上審處,詳細隋況到底怎樣?”他的二兒子愣了半天也想不起是什麼事。韓億勃然大怒,推翻宴席,持棍棒去打韓綜,罵他妄吃朝廷俸祿,不關心國家政事,不給百姓伸冤。眾人極力相勸,韓億方才算罷休。嚇得韓綜兩腿打顫,站立不穩。韓億家法如此嚴厲,才使他和三個兒子都經歷了中進士、入朝堂、官至宰相、封為國公的人生歷程,成為大宋王朝的棟樑之才。

韓絳

韓絳(1012-1088),字子華,韓億第三子,慶曆二年進士。宋仁宗時歷任陳州通判、成都知州和開封知府。神宗即位後,降為“樞密副使”,因“言差役之弊”而領導三司條令司。與王安石共事,每言王安石奏事“至當可用”。熙寧三年,“參知政事”。夏人犯塞,自請督戰,因不習兵事,城池相繼陷落,被罷知鄧州。七年,代王安石為相,哲宗即位,封康國公,七十七歲卒,諡號“獻肅”。
靈壽韓氏

韓維

靈壽韓氏
韓維(1017~1098),字持國,韓億第五子,以文輔政,不試進士,父沒,閉門不仕,以薦入宮。英宗朝,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神宗即位,除龍圖閣直學士,直言敢諫,歷知汝州、開封府、許州。熙寧七年,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歷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陽。哲宗元佑初,拜門下侍郎,為忌者所饞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紹聖二年(1095)定為元佑黨人,再次貶謫。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南陽集》三十卷。

韓縝

韓縝(1019-1097),字玉汝,韓億第六子,慶曆二年進士。英宗時任淮南轉運使,神宗時曾知樞密院事。哲宗立,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罷相知潁昌府。紹聖四年卒,年七十九。當政期間以“嚴格”著稱,留下了“寧逢乳虎,莫逢玉汝”之語,死後諡號“莊敏”,封崇國公。《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靈壽韓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