靄(氣象術語)

靄(氣象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靄,氣象學術語,在氣象學中靄為細小的吸濕性小水滴,懸浮於空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在一公里以上者。靄又稱為輕霧,相對濕度較霧為低,大致而言,在75%以上,但甚少達100%。靄多呈灰色,濃度較高時,則呈白色,與霧接近。當靄出現時,水平能見度一般比霧出現的時候要高,通常在10公里以上。由於目前城市空氣中懸浮顆粒物較多,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凝結核,因而靄出現的也較多,據報導,深圳市一年當中有100多天都出現了靄這種天氣現象。但是靄是一個不大嚴格的概念,因而在氣象學中較少用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靄 
  • 外文名:mist
  • 靄的拼音:ǎi
  • 注音ˇ
  • 繁體字
  •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 部外筆畫:11
  • 學科:氣象學術語
簡介,與霧和霾的區別,

簡介

靄,氣象學術語,在氣象學中靄為細小的吸濕性小水滴,懸浮於空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在一公里以上者。靄又稱為輕霧,相對濕度較霧為低,大致而言,在75%以上,但甚少達100%。靄多呈灰色,濃度較高時,則呈白色,與霧接近。當靄出現時,水平能見度一般比霧出現的時候要高,通常在10公里以上。由於目前城市空氣中懸浮顆粒物較多,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凝結核,因而靄出現的也較多,據報導,深圳市一年當中有100多天都出現了靄這種天氣現象。但是靄是一個不大嚴格的概念,因而在氣象學中較少用到。

與霧和霾的區別

霧、靄和是幾種常見的天氣現象。它們都是由大氣中懸浮的各種顆粒物造成氣象能見度的下降。
霧是氣溫低於露點時,近地面空氣中水汽凝結而形成的,如果霧升高離開地面就變成了雲。它是一種由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組成的乳白色的懸浮體系,空氣相對濕度接近100%,在工廠附近等懸浮顆粒物濃度較大的地方,則會呈現出土黃灰色。霧的產生會使空氣的水平能見度降低,據此又可以區分為輕霧、霧、大霧和濃霧。輕霧通常在早晚產生,水平能見度在1~10公里;霧的能見度在0.5~1公里;大霧的能見度在100~500米;濃霧時能見度小於100米。
霾這個字在史書中是用來表示有風沙的天氣的,有“風而雨土為霾”之說。在氣象學中霾是一種天氣現象,是指大量極細微的乾塵粒均勻的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當水汽凝結加劇、空氣濕度增大時,霾就會轉化為霧。霾的形成與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關,城市中機動車尾氣以及其它煙塵排放源排出粒徑在微米級的細小顆粒物,停留在大氣中,當逆溫、靜風等不利於擴散的天氣出現時,就形成霾。
總的來說,在出現上述三種天氣現象時,空氣都比較混濁,顆粒物污染較為嚴重,空氣品質較差,特別是霾和濃霧的天氣,因此應儘量避免在此期間進行戶外活動。減少室外運動,意味著呆在室內的時間更加多了,而微小的空氣粒子、顆粒污染物總是如影隨形,如果沒有通風換氣設備恐怕不然“安然度日”了。要通風要換氣,選擇澤風新風,新風系統實時置換室內外空氣,一方面在為室內注入富氧空氣、緩解室內缺氧危機、煥發室內健康活力的同時有效隔絕室外的霧霾、病毒、細菌、黴菌、花粉等有害物質,另一方面收集室內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濁氣體及時排出室外,保持室內的清新與潔淨。霧霾籠罩在外,室內的我們仍擁有藍天,暢享健康的生活,呼吸清新的空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