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紅

霽紅

“霽紅”,在宣德時也稱“寶石紅”;其後,才有人稱為“祭紅”和“積紅”。它們數量稀少,因燒成難度極大,從明代宣德以後一度衰退,工藝師望而生畏,直至康熙期間才恢復,但呈色多為黑紅。雍正時亦釉色濃淡不勻,多有缺陷,也有燒成褐紅、粉紅,以至蘋果青等色層。至乾隆初期,還偶有精品。

霽紅被譽為千窯一寶,其主要特點是釉中無龜裂紋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熱穩定性較好,尤其是其釉色鮮紅卻不刺目,宛若凝固的雞血一般,有一種深沉安定、瑩潤均勻的高雅之感,非常漂亮。《歷代名瓷圖譜》中云:“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霽紅
  • 別名:祭紅、寶石紅、積紅
  • 創燒時期:明代早期永樂年間
  • 藝術類別:高溫顏色釉
簡介,特徵,歷史發展,釉料配方,

簡介

“霽紅”,在宣德時也稱“寶石紅”;其後,才有人稱為“祭紅”和“積紅”。它們數量稀少,因燒成難度極大,從明代宣德以後一度衰退,工藝師望而生畏,直至康熙期間才恢復,但呈色多為黑紅。雍正時亦釉色濃淡不勻,多有缺陷,也有燒成褐紅、粉紅,以至蘋果青等色層。至乾隆初期,還偶有精品。
霽紅

特徵

霽紅被譽為千窯一寶,其主要特點是釉中無龜裂紋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熱穩定性較好,尤其是其釉色鮮紅卻不刺目,宛若凝固的雞血一般,有一種深沉安定、瑩潤均勻的高雅之感,非常漂亮。《歷代名瓷圖譜》中云:“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霽紅釉茶盞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霽紅釉茶盞

歷史發展

景德鎮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悽美的傳說:明宣德年間某天,皇帝著紅袍偶從一件白瓷器旁走過,發現白瓷被映成了紅色,獨具魅力。於是,令景德鎮御窯廠馬上燒造。可窯工們幾經試驗,都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紅色祭器。眼看時限將到,再燒不出來就要大禍臨頭。此時,一位老窯工女兒得到仙人託夢,要她投入窯火中以血染瓷。於是,她趁人不備投身窯中,只見一團熾熱的白煙騰空而起,滿窯瓷器皆成紅色。為了紀念這位烈女,人們就把這種紅色瓷器叫做“祭紅”(霽紅)。這種被蒙上神秘色彩的祭紅瓷,紅而不艷,靜穆凝重,深受歷代帝王喜愛。清乾隆帝曾在觀賞一隻宣德祭紅梅瓶時大喜,特作《永宣窯霽紅瓶》一詩讚許:暈如雨後霽霞飛,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畫翻嗤畫足空。
也有人說,窯工們多次試驗無果,督窯的太監就把一批窯工關進監獄。揚言再燒不出紅釉瓷,時限一到,就要通通問斬。一位老窯工的女兒聞訊趕來,發現父親已身陷囹圄。為救父親,女兒縱身跳入窯火之中……窯工們開窯時驚奇地發現,裡面的陶坯竟呈現血一般的紅色,紅色祭器終於燒成了。為了紀念她,人們將這種紅瓷稱為“祭紅”,並在每次封窯時,都會用磚砌成少女的形象,該習俗一直延續到至今。以後,歷代皇帝都曾不惜財力燒制祭紅,無奈這種殷紅的瓷器,如同神話中的寶物,十分難得。今天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的近萬件藏品中,僅存一件破碎殘缺的明代宣德祭紅釉刻龍紋梅瓶。
我國上世紀80年代有一部叫做《祭紅》的電影,為了影片拍攝,需要有一件真正的“祭紅”花瓶。但因屢燒不成,後來只好用一件“郎窯紅”代替。其實民間早有說法,叫做“千窯一寶”,就是說在上百爐的窯火中,才能得到一兩件祭紅。清代人在《景德鎮陶歌》里也專門記述了燒制祭紅的困難:“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歷代皇帝都以國家財力作為支持,但這種殷紅色的瓷器依然如同神話中的寶物一樣,珍稀難得。而且據史籍記載,正德、嘉靖、隆慶年間,“祭紅”還一度瀕於失傳,無法燒出。
霽紅
2015年9月,文化部中外首工美術館舉行“帝王珍藏·紅中翹楚——耕道堂霽紅珍品專家品鑑會”,耕道堂歷時六年復燒的霽紅,得到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專家學者的一致讚譽。
霽紅

釉料配方

古人配製祭紅釉成本極高,為達到效果,不僅用珊瑚、瑪瑙、寒水石、珠子等碾碎做原料,有的甚至還摻入黃金。台北故宮出版的《清代單色釉特展目錄》一書在介紹“祭紅”時標明:其使用的原料包括石子青、瑪瑙、寶石等。此外,燒造“祭紅”還需要高超的火控技術。常常因為技術難度,成功率極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