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雪(氣象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夏天,在高山地區,天空里經常有許多過冷水滴圍繞著結晶核凍結,形成了一種白色的沒有光澤的圓團形顆粒,氣象學上把這種東西叫做霰,在不同的地區有米雪、雪霰、雪子、雪糝、雪豆子等名稱。霰的直徑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間,性質鬆脆,很容易壓碎。霰不屬於的範疇,但它也是一種大氣固態降水。常發生在攝氏0度,也可能存在攝氏-40度附近的溫度,而且屬於未結凍的狀態,霰通常於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在航空例行天氣報告中的代號為G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霰雪
  • 外文名:Graupel Poetry
  • 別名:雪子 雪慘 雪豆子
形成,顯微鏡觀察,霰與雪崩,

形成

於某種壓力下,雪晶可能接觸到過冷雲滴,這種小滴的直徑約10微米,於攝氏零40度時仍呈液態,較正常的冰點低許多。雪晶與過冷雲滴的接觸導致過冷雲滴在雪晶的表面凝結。晶體增長的過程即為凝積作用,雪晶的表面有許多極冷的小滴而成為霜,當此過程持續使原本雪晶晶形消失則稱為霰。

顯微鏡觀察

霰不易以光學顯微鏡觀察,是因霜晶(rimed crystals)表面的極冷小滴很難分離且霰微粒的結構不易記錄,亦礙於儀器的解析度及明視距離的極限。然而,以低溫掃描電子顯微鏡(LT-SEM)觀察,清楚顯示雲滴附於晶體表面可達50微米大小。形成霜的四種基本雪晶之結構已被觀察出,包括面狀冰晶、樹狀冰晶、柱狀冰晶及針狀冰晶。隨著淞化的過程持續,累加的雲滴使原本的雪晶輪廓變得模糊,最後成為霰微粒。

霰與雪崩

霰的結構較一般的雪及微粒為密實,是外覆的霜所造成,結合體的重量及低黏性使得表層無法穩固在斜坡上,20至30厘米的層仍會有大雪崩的風險。由於氣溫及霰的特性,霰於雪崩後約一至二天變為較緊密及穩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