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迷山組

霧迷山組

霧迷山組(Wumishan Fm)曾稱霧迷山灰岩。位於薊縣系中下部,分布於冀北一帶。為一套富鎂的巨厚碳酸鹽建造,韻律明顯,以含有各種燧石結核和條帶狀白雲質灰岩為主,夾純灰岩、白雲岩、綠色砂頁岩等。含疊層石Pseudogymnosolen mopanyuensis、Scyphus parvus、Conophyton lituum;微古植物化石有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A.umishanensis var.minor等。厚3340米。與下伏楊莊組為連續沉積。底部在河北西北部有鐵礦層。霧迷山組沉積期古地磁極性為負極性,古磁極位置-18 2°N,49 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霧迷山組
  • 外文名:Wumishan Fm
  • 曾稱:霧迷山灰岩
  • 位於:薊縣系中下部
信息,命名,沿革,

信息

地層名稱:霧迷山組
迷霧山組圖片迷霧山組圖片
地層名稱(英文):Wumishan Fm
階代碼:Jx
地區代碼1:14

命名

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命名。命名地點位於天津薊縣城北東9km之蘇家峪。

沿革

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霧迷山灰岩”,1959年第一次全國地層會議改稱霧迷山組。
特徵1962年天津綜合地質大隊將該組由下而上分為羅莊層、二十里舖層、
閃坡嶺層,1965年河北區測隊劃分為四個段,1980年陳晉鑣等內分為羅莊、磨盤峪、二十里舖和閃坡嶺四個亞組,1990年天津區調隊在1:5萬填圖中又劃分為四個段。
為一套富鎂的巨厚碳酸鹽岩建造,以韻律性明顯、富含燧石、疊層石和微古植物為其特徵。底部以巨厚層燧石條帶白雲岩底面與下伏楊莊組呈整合接觸。分四段。總厚度3340m。
一段:下部為灰白色中厚層含粉砂泥狀白雲岩與含燧石條帶白雲岩,夾紋層狀瀝青質白雲岩為主的韻律層;上部主要為灰色、深灰色中層及厚層含燧石條帶粗晶白雲岩、瀝青質白雲岩,夾灰白色厚、巨厚層含粉砂微晶白雲岩(842m)。
二段:下部由灰白色厚層燧石細晶白雲岩、瀝青質紋層狀白雲岩及疊層石白雲岩、燧石層組成韻律層;上部由灰白色頁片狀含泥及粉砂微晶白雲岩、雜色厚—巨厚層粗晶含灰白雲岩、深灰色紋層狀瀝青質白雲岩、燧石條帶白雲岩及黑色燧石岩組成韻律層(755m)。
三段:底部為紫紅色厚層含粉砂微晶白雲岩;下部由灰色、淺灰色含粉砂微晶白雲岩、含灰白雲質礫岩、微晶灰質白雲岩、黑色燧石條帶和燧石層構成韻律層;上部深灰色厚層微晶灰質白雲岩,含灰白色矽質條紋和條帶;頂部有鮞粒白雲岩、微晶灰質白雲岩及紫紅色中層碎屑微晶白雲岩(877m)。
四段:底部為灰白色白雲質砂岩;下部為灰白色含灰粗晶白雲岩、深灰色燧石條帶白雲岩、瀝青質白雲岩、疊層石白雲岩;上部為淺灰色燧石條帶白雲岩;頂部為巨厚層疊層石白雲岩(862m)。該組層理一般平直或微有起伏,有時可見斜層理、波痕,層面可見乾裂等。
含疊層石:一段為Microstylus-Pseudogymnosolen組合,二段為Conophyton lituum-Jacutophyton組合;二至四段富含微古植物Polynucella, Glottimorpha, Leiofusa, Nucellosphaeridium 等屬;該組一段黑色燧石富含微體藻類化石Oscillatoriopsis jixianensis, Palaeolyngbya ellptica, Saccophycus nitidus, Templuma sinica, Pandorinopsis jixianensis等。霧迷山組沉積期古地磁極性為負極性,古磁極位置-18.2 N,49.2 (張惠民等,1991)。該組廣布燕遼地區。燕山北段興隆—平泉一帶,厚度減薄,上部地層時有缺失;西段:厚度顯著變薄,僅為薊縣的三分之一,底部砂泥質較高,微晶白雲岩發育;東段:自唐山東北開始,厚度明顯減薄,多為薄層至中層微晶白雲岩,偶見疊層石白雲岩。遼西區:在凌源、建昌、朝陽、喀左、義縣、北鎮和阜新等地均有出露,岩性基本穩定,以中—厚層白雲質灰岩及燧石白雲質頁岩為主,底部以一層石英砂岩或石英角礫岩與下伏楊莊組呈整合接觸,厚度則變化較大,朝陽厚達5427m,錦西、凌源均在3000m左右,而建平最薄,僅2000m。凌源產疊層石和微古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