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鶴村

霞鶴村

霞鶴村位於永安市西南部的九龍溪畔,面積7428畝,耕地248畝,全村有3個村民小組78戶289人。200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31元,村財收入18萬元。

開展家園清潔整治行動以來,共投資10多萬元,投工投勞500餘人次,修繕了村部,完善了村黨支部、村委會、“六大員”等各項制度,新農村建設宣傳牌3塊;新建垃圾池1個、垃圾桶6個,安裝自來水管700多米,種植各類花草41株、草皮2361平方米,並增配了休閒健身器材8件,同時動員各家各戶對房前屋後柴垛、垃圾進行了清理,公園重新整理啟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7年,要啟動高尚住宅區開發,投資11萬元,在村道安裝20盞路燈;投資30萬元,對村自來水進行改造;投資12萬元,興修水利1000米,進一步夯實基礎,繼續抓好家園整治,改善人居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霞鶴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曹遠鎮
  • 電話區號:0598
  • 郵政區碼:366014
  • 地理位置:永安市西南部的九龍溪畔
  • 人口:289人
  • 方言:永安話、閩南話、畲語
  • 車牌代碼:閩G
  • 村書記:黃增榮
  • 村 長:黃祖榮
經濟發展,歷史沿革,

經濟發展

2007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25元,村財收入50萬元。有50%的農戶蓋新房,其中16戶建花園式的別墅,是永安市新村建設的示範村。未來的五年,霞鶴村將圍繞建設永安市高尚住宅區和高品位休閒旅遊區的定位抓好新農村建設:一是開發高尚住宅區,規劃用地面積600畝,興建高尚住宅430戶,面積100900平方米。二是發展旅遊業,以休閒、觀光、度假為主,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三是發展陶粒頁岩等資源深加工項目。在市掛點部門和鎮裡的幫助下,共投資10多萬元,修繕了村部,在霞鶴新建“草堂書屋”,豐富民眾文化娛樂生活;新建垃圾池1個、垃圾桶6個,增配了休閒健身器材8件,公園重新整理啟用,新建沼氣池19口,安裝太陽能熱水器20戶;投資15.2萬元,新建灌溉水溝水利工程2.1公里,機耕道1.5公里,方便民眾的生產生活。投資11萬元,在村道安裝20盞路燈並投入使用;投資30萬元,完成村自來水改造,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該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強優勢產業的要求,認真制定了《曹遠鎮霞鶴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規劃(2006-2010)》、《曹遠鎮霞鶴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曹遠鎮霞鶴村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方案,明確今後幾年及2007年新農村建設的工作任務、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做到近長期目標相結合,為整體推進霞鶴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科學、全面、具體的指導。
該村始終把民眾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和依靠對象,認真宣傳,積極發動,充分調動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濃郁的新農村建設氛圍。特別是開展駐村宣講胡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以來,通過座談會、標語、宣傳欄、宣傳單及入戶訪談等方式,進一步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動員力度。共召開各類動員會12次,發放宣傳單460多份,出黑板報6期,張貼標語50餘張,新刷固定標語6條,新做大型宣傳牌3塊。
該村大力發展生產,營造寬裕生活。一是做好旅遊業的前期工作,大力發展城郊農家游項目,帶動村民增收。在市旅遊開發區的指導下,對霞鶴公園重新規劃設計,投資10萬元,將公園面積擴大到20畝,修繕抗戰時期印刷廠遺址,修建涼亭3座;投資60萬元,新開發面積60畝的休閒垂釣場所和休閒山莊。同時,積極探索與桃源洞—石林旅遊線路對接,帶動村旅遊經濟發展,提升霞鶴村的旅遊知名度。二是結構調整促增收,抓好“菜—稻—菜”等高效栽培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三是項目帶動促增收。利用鎮裡大力發展項目的有利時機,加強與市、鎮兩級勞動就業部門聯繫,開展就業培訓、推介,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全村78戶中,已有99人在企業就業,基本實現一戶一就業的目標。四是大力發展客運、貨運、裝載機等為主的交通運輸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全村有20戶從事交通運輸業。
該村建設高尚住宅區,改善人居環境。在現有16戶花園式的別墅的基礎上,按照鎮裡的統一部署,完成了《曹遠鎮霞鶴村休閒度假村詳規》,擬將霞鶴村建設成為永安高尚住宅區、休閒度假村,項目規劃用地面積600畝,建築面積100900平方米,可興建高尚住宅430戶。項目已完成了規劃區內的征地補償的調查摸底工作,並完成了該項目的合作意向簽定,用地手續已上報省里審批,獲批後即可著手實施。
該村整治村容村貌,美化農村家園。投資23萬多元,修繕了村部,新建垃圾池1個、垃圾桶6個,安裝自來水管700多米,種植各類花草41株、草皮2361平方米,安裝路燈17盞,進一步美化了人居環境。重點抓好了沼氣池和太陽能熱水器的推廣工作,用好用足上級的有關優惠政策,爭取建成曹遠鎮沼氣池建設和太陽能熱水器的示範村,形成“上有太陽能、下有沼氣池”的生態能源新模式。已落實沼氣池19口,完成15口,在建4口,太陽能熱水器安裝20戶。
霞鶴村

歷史沿革

永安蝦蛤村(也稱霞鶴村),距縣城僅3公里。昔日山路崎嶇,不通汽車。據《黃氏族譜》記載,村中黃姓為邵武峭公後裔,同為江夏郡。明景泰三年(1452年),遷入,恰好與永安設縣同年。在這個小小的山村里,有一幢普通的黃家祠堂,曾經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一批價值連城的改進出版社的報刊文稿秘檔,在這裡靜悄悄地隱藏了數十年!
抗戰時期,在省政府主席陳儀的支持下,由著名左翼作家黎烈文創辦的改進出版社,在永安經營長達數年之久。該社擁有《該進》、《現代文藝》、《現代青年》、《現代兒童》等月刊以及《戰時民眾.和《戰時木刻》兩個期刊。同時,改進社還編印發行了《改進文庫》、《現代文藝叢刊》、《世界大思想家叢書》、《現代青年叢刊》、《現代兒童叢書》、《世界名著譯叢》、《建設叢刊》等系列叢書。
刊物撰稿人多為當時全國知名人士,有郭沫若、夏衍、茅盾、喬冠華、馬寅初、周予同、金仲華、胡愈之、王亞南、羊棗、石西民、劉思慕、聶紺弩、范長江、孟秋江、邵荃麟、巴金、艾青、唐弢、葉聖陶、馮雪峰、張天翼、艾蕪、葛琴、許粵華、章靳以、駱賓基、鄒荻帆等等。改進社為保護進步文化名人和青年作家,許多激進文章是以筆名發表。因此,對這些原稿都是悉心加以秘密管理。
改進出版社原在城北有辦公地點,後因日機輪番轟炸,主要人員及重要設備遷往郊外蝦蛤村,黃家宗祠是出版社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發行的報刊和印刷的紙張,大多靠挑夫搬運。永安裴耀松老先生參照時任《現代文藝》主編的王西彥先生的回憶,曾對黃家宗祠做過詳細的描述 :“大廳是編輯部閱覽室兼飯廳;左右兩間長條形房間分別為社長黎烈文和主編王西彥臥室兼辦公室;台階下兩側各一間平屋為編譯人員住所兼工作室,大廳後面狹小而陰暗的小房間,校對人員也擠在那裡居住和辦公。甚至連祠堂邊小平屋也得到充分利用,為工友住處兼伙房。人去房在,樑柱依舊,他們在這裡工作和生活條件是十分艱苦,白天改稿、審稿、校對、編髮,夜裡便在玻璃罩美孚煤油燈下,傾注愛國熱情,撰寫或翻譯文章。編輯先生們唯一娛樂便是在九龍溪畔小路抑或沙灘上散步,黃昏的蝦蛤是那么恬靜與安詳。”
抗戰勝利後,省主席劉建緒返榕心切,發文強令省屬各機關限期到達。一時永安大小機構形同退潮,車載船運忙的不可開交。有的單位定不到車船,甚至還托木排捎運。許多單位及個人的東西,有送的送,藏的藏。改進出版社也倉促遷往福州,不久主編黎烈文應台灣省主席陳儀之邀赴台。
歲月匆匆,山城永安迎來了解放。淳樸敦厚的蝦蛤村民懷著翻身的喜悅,積極參加一個個農村運動。黃家宗祠,成了會場和倉庫。大家誰也沒有注意到這裡隱藏的秘密,時間和燕江溪水一樣在緩慢地流淌。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看了軍委總後勤部《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後,給林彪寫了一封信(簡稱《五七指示》)。 在這個指示中,毛澤東要求全國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要“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同時,“也要批判資產階級”。不久,,文革中的蝦蛤小山村突然又熱鬧起來。永安文化系統“五七”農場,要在這裡安營紮寨。黃家祠堂,又順理成章地成了農場的大本營。農場除留下幾個“有問題”的人員常住外,多數人在農忙季節大轟隆地來,又大轟隆地回去。農場還弄了一條船,來回往城裡運勞動的成果,再往回送“剩餘價值”。
一天,縣文化系統又安排一人到農場長住。大家正為他沒有床板而發愁時,住在黃家祠堂神龕上的某某,突然想起神龕上有一層隔板可以利用。眾人便手忙腳亂地拆下隔板。誰知就是這一拆,把大家驚呆了!從隔板上的小閣樓里,整整搬下四板車的改進出版社的秘密文檔。一捆捆報紙雜誌,一摞信件手稿。在“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時時講的年代,這些國民黨的東西便是洪水猛獸!誰也不敢說話,說也不敢翻看。大家只是集體無意識地把這些“東西”搬到草坪上,點上火慢慢地燒著,慢慢地燒啊!不知是因為歲月久遠,紙質發潮,還是這批珍貴的文獻不忍心離去,這堆火和草木灰一起足足燒了三天三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