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區(霞山)

霞山區

霞山一般指本詞條

霞山區,隸屬於廣東省湛江市,湛江市中心城區。面積116.97平方公里。位於廣東省西南雷州半島,瀕臨南海。東隔麻斜海與坡頭區相望,北與赤坎區接壤,西與麻章區毗鄰,南擁湛江港東海島相連。

霞山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緣,屬北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基本無霜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霞山區
  • 外文名稱:Xiashan District
  • 別名:舊稱西營 ,法殖曾稱白雅特城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廣東省湛江市
  • 下轄地區:轄12個街道
  • 政府駐地:解放西路22號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002
  • 地理位置雷州半島東北部,東臨湛江港灣
  • 面積:116.97平方公里
  • 人口:42.28萬(2013年常住)
  •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觀海長廊海濱公園漁港公園
  • 機場:粵西國際機場
  • 火車站:湛江南站
  • 車牌代碼:粵G
  • 行政代碼:440803
  • GDP:358.29億元(2014年)
  • 人均GDP:84742.2元(2014年)
歷史沿革,隋唐,清末,民國,新中國,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海洋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通訊,公路,航運,鐵路,航空,郵電,社會事業,教育,文化,醫療,城建,社保,特色美食,文物古蹟,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隋唐

隋至唐初,遂溪縣域曾先後設定扇沙、椹川、鐵杷三縣。唐貞觀元二年(628年),省扇沙、椹川併入鐵杷縣。唐天寶二年(743年),改鐵杷縣為遂溪縣,霞山區自唐至清,一直為遂溪縣所轄,屬雷州府遂溪縣二十二都。

清末

19世紀末,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麻斜海與周邊原屬吳川、遂溪的部分陸地劃為租借地,稱“廣州灣”,租與法國。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為西營市,即霞山區前身。

民國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20日,日本侵占廣州灣,西營淪為日本殖民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日在西營設立“廣州灣自治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16日,湛江市政府在西營正式成立。

新中國

1949年1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營。1950年成立了湛江市西營區人民政府。1957年,撤銷西營區人民政府,改設西營街道。1958年,西營街道改為霞山街道。1960年成立霞山人民公社。1967年,成立霞山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撤銷霞山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霞山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撤銷霞山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湛江市霞山區人民政府。1984年6月,霞山區成為市轄區。
1996年,霞山區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30萬人。轄6個街道、1個鎮:愛國街道、工農街道、解放街道、友誼街道、海濱街道、新興街道、海頭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霞山區(轄8個街道、1個鎮)總人口383643人,其中:解放街道74226人,愛國街道28858人,工農街道61211人,友誼街道36030人,新興街道48176人,海濱街道15846人,泉莊街道17540人,樂華街道24854人,海頭鎮51457人,湛江港務局25445人。
2002年,霞山區轄解放、愛國、工農、友誼、新興、海濱、泉莊、樂華8個街道和海頭1個鎮,32個村委會、54個居委會。
2005年末,霞山區轄解放、愛國、工農、友誼、新興、海濱、樂華、新園、建設、東新、海頭11個街道。
2009年末,霞山區面積128.9平方千米,轄12個街道:解放街道、愛國街道、工農街道、友誼街道、新興街道、海濱街道、建設街道、東新街道、新園街道、海頭街道、泉莊街道、樂華街道,共有47個社區、34個行政村。區政府駐解放西路。其中,泉莊、樂華2個街道委託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行政區劃

2000年,霞山區轄8個街道、1個鎮 ,分別是:解放街道愛國街道工農街道友誼街道新興街道海濱街道泉莊街道樂華街道海頭鎮
到2005年12月31日,霞山區轄11個街道:解放街道、愛國街道、工農街道、友誼街道、新興街道、海濱街道、樂華街道、新園街道建設街道東新街道海頭街道
截止到2011年,霞山區轄12個街道:解放街道、愛國街道、工農街道、友誼街道、新興街道、海濱街道、建設街道、東新街道、新園街道、海頭街道、泉莊街道、樂華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霞山區是湛江市中心城區,位於雷州半島東北部,瀕臨湛江港灣。地理坐標東經110°18′~110°30′,北緯21°01′-21°17′。
霞山區
東隔麻斜海與坡頭區相望,東北以菉塘河為界與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相接,北至樓下村與赤坎區文保、草蘇村交界,西北至陳鐵、西廳、東純村與麻章區白水坡、厚禮、沙溝尾、江門坡村交界,西至三嶺山森林公園與麻章區祝美村交界,西南至北月、木蘭村與麻章區鹿緒、客路村交界,東南擁湛江港與東海島經濟試驗區相連。全區由一塊大陸和特呈島組成,土地總面積116.97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 地質
霞山區地層屬於新生界第四系的下更新統。主要岩性為一套雜色粘土,粉土質砂、粉質粘土、粘土、礫石和砂互層,其厚度為13.58-254.14米不等。地層產狀近乎水平,交錯層理髮育,與下伏上第三系下洋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霞山區地表層的第四系鬆散至半固結積層產狀近於水平,其下的基底經歷了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基底構造格架主要由北東向及北西向基底斷裂組成,次為東西向及南北向基底斷裂,均為隱伏基底斷裂,控制基底形成局部斷陷和斷隆。
霞山區(霞山一般指本詞條)
霞山區域由於物理、化學、人力、物力及自然災害的影響,在個別地方出現了地面沉降、滑坡、崩塌、地裂縫、膨脹土地變形、軟土地基變形、環境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砂化、水庫山塘和港口淤積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
  • 地貌
霞山區由陸地和一個海島構成,東西寬10.5公里,南北長12公里,除去海峽,陸地總面積116.97平方公里,其中特呈島面積3.6平方公里。
霞山區地勢北部、西北部較高,逐漸向沿海傾斜,以濱海平原為主,局部為台地,間有丘陵,三者比例約為5:3:2。濱海平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台地、丘陵處於西北部。海拔高度:濱海平原在2-20米之間,台地在30~50米之間,最高點是三嶺山,海拔高度108-165米。本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絕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度以內。

氣候

霞山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日照長,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分布不均,颱風、乾旱、海潮、雷電威脅較大。
  • 光熱
霞山區太陽輻射較強,日照時間長。7—10月份日照時數量長,分別為215.2小時和194.2小時。 2、3月日照時間短,分別為77.6小時和79小時。光能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10.28千卡/平方厘米。
  • 氣溫
霞山屬熱帶季風氣候,熱季時間較長,寒季時間短,7月氣溫最高,月均28.9℃。1月氣溫最低,月均15.8℃。年極端高溫38.1℃(1958年5月9日),年極端低溫2.8℃(1967年1月17日)。從熱量條件看,無氣象意義上的冬天。

水文

  • 河流
霞山區只有2條小河:南柳河,菉塘河。
南柳河 屬於淺短河,全長13.5公里。發源於三嶺山,流經霞山區海頭鎮,於霞山區寶滿村東注入湛江港灣。該河上中游常年枯水,下游成為城市排污河。
菉塘河屬於淺短河,全長6.2公里,發源於霞山區海頭鎮屋山村後塘嶺。下游已成為城市排污溝。
  • 潮汐
霞山區沿海潮汐屬於不規則半日潮,湛江港灣平均潮差2.18米,最大潮差4.52米。自灣口上朔到灣頂潮差增大,漲潮歷時長於落潮。潮流受地形控制為往複流,最大漲潮流速2節,落潮流速3節。颱風暴潮水位高達6米。

土壤

霞山區兩面環海,地勢較低,土壤成帶狀分布。土壤的成土母質以濱海沖積物和淺海沉積物為主。濱海沖積物發育的土壤分布在沿海地帶,淺海沉積物發育的土壤遍及全區,分別占霞山區陸地面積116.97平方公里的51.93%和33.75%。玄武岩土壤和沙質岩土壤這兩類土壤約占霞山區陸地面積的14.32%。霞山區的土壤類型有水稻土、磚紅壤、菜園土、濱海沙土、濱海鹽土和濱海鹽漬沼澤土等6個土類。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霞山區土地面積116.97平方公里,173322.7畝。其中耕地49496.7畝,園地163.6畝,林地19406.2畝,牧草地15.4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9312.8畝,交通用地3776畝,水域45486.4畝,其他未利用土地5665.6畝。
霞山區50%以上為沿海平原,地勢平坦,絕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度以下,土地利用率較高。土壤養分含量:濱海沙土田有機質0.21%,全氮0.01%,全磷0.02%,全鉀0.48%,pH值6.1。黃磚紅壤有機質0.66~1.75%,全氮0.03~0.06%,全磷0.02~0.04%,全鉀多在0.29%以下,pH值5.0~5.5。水稻土的低泥炭土田有機質6.90%,全氮0.18%,鹹解氮168.5PPM(即百萬分之一),速效磷17.6PPM(即百萬分之一),速效鉀56.7PPM(即百萬分之一),pH值6.0。

海洋資源

  • 海岸線
霞山區兩面瀕臨湛江港灣,海岸線總長28.5公里,其中特呈島海岸線長7.5公里。
  • 紅樹林
霞山區特呈島東至東南海灘1000畝原始紅樹林, 1998年被定為國家級海洋植物保護區。
  • 水產
霞山區水產資源豐富。2000年,霞山區海灘涂面積512.4公頃,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約4000多公頃,3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漁場約1400平方公里。離市區10公里之內的漁場有廣州灣漁場、雷州灣漁場和湛江港漁場。漁場汛期長、產量高。主要海洋生物:魚類有鰵魚、馬鮁、馬鮫、鰽魚、石斑、黑鯧、白鯧、大黃魚、魷魚、墨魚(烏賊)、章魚、鰷魚等。蝦類有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狗蝦、蝦姑等。蟹類有鋸緣青蟹、梭子蟹、乳斑虎頭蟹等。貝類有牡蠣、花螺、青口螺、角螺、紅口螺、東風螺、指甲螺、海膽等。腔腸類有沙蟲、泥丁等。海獸類有海豚、鱟等。藻類有江蘺、馬尾藻等。此外還有海蛇等。

生物資源

  • 植物
霞山區只有少量丘陵、台地,野生植物少,科屬少。霞山區約有藥用植物460種,油脂植物6種,纖維植物600多種,野果20種,食用藥用真菌4種,蔬菜280種。
人工栽培植物種類:樹木有木麻黃、榕樹、松、桉、雲杉、樟樹、棕櫚、台灣相思樹等。農作物有水稻、蕃薯、木薯、小麥、玉米、粟、大豆、花生、甘蔗等。果樹有荔枝、龍眼、香蕉、芭蕉、木波羅、木瓜、火龍果等。蔬菜主要品種是白菜、青菜、芥菜、椰菜、蘿蔔、芹菜、蔥、蒜、通心菜、青瓜、西紅柿、絲瓜等280多個品種。食用菌有草菇、冬菇、木耳等。花卉常見的有紫荊花、杜鵑花、茉莉、大礪花、月季花、玫瑰花、蘭花、各類菊花、桃花等;藥用植物有霍香、淮山、胡椒、薏米等。野生藥用植物有金銀花、田基黃、鴨瓜草、夏枯草、崗芝麻、地膽頭、布渣葉、牛大力木、野菊花等300多種。
  • 動物
霞山區野生動物少,人工飼養生物和海洋生物豐富。野生動物獸類有:狐狸野狗黃猄水獺野兔野貓、穿山甲等7種。兩棲爬行動物有:金環蛇銀環蛇青竹蛇、索蛇、眼鏡蛇草花蛇蜥蜴等7種。鳥類有白鴿鵪鶉畫眉、毛雞、鷓鴣百靈鳥麻雀貓頭鷹、鸚鵡、八哥、鶴、烏鴉喜鵲燕子海鷗等30種。海洋魚類有17目、73科、131屬、170種。經濟魚類有32種,有:大黃魚、斑點馬蛟、石斑魚白鯧金絲魚海鰻等。蝦蟹類主要有對蝦科中的6屬16種,有墨吉對蝦斑節對蝦中華管鞭蝦鋸緣青蟹中國龍蝦波紋龍蝦等。螺類常見的有雜色鮑、爪螺等。此外,還有章魚、魷魚、烏賊,以及海膽海參海蜇海馬泥丁海龍海龜等。
人工飼養的有:豬、鴣、金錢龜、野鴨、竹絲雞、珍珠雞、毛雞等。海水養殖的有海鱺魚、石斑魚、黃花魚、紅魚、臘魚等。淡水養殖的有鰱魚鱅魚、鯉魚、鬍子鯰魚等。

水資源

地表水:地表水全靠下雨,豐水年徑流深1017毫米,徑流量13.88億立方米,平水年徑流深623毫米,徑流量8.5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4.7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656毫米,徑流量8.95億立方米。平均每人1534.6立方米,每畝土地490.24立方米。
地下水:霞山區地下水源地面積約107.7平方公里,可開採資源:淺層水16.0萬立方米/日,中層水11.59萬立方米/日,深層水4.75萬立方米/日,總計32.33萬立方米/日。

人口民族

人口

1953年,西營人口普查總人口66611人,其中城區36897人,農村29714人。1964年,霞山區人口普查總人口110724人, 其中城區79396人,農村31328人。1982年,霞山區人口普查數224645人, 其中城區人口173081人,農村人口51564人。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霞山區總人口280720人,其中城區人口227779人,農村人口5294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霞山區總人口341249人,其中城區人口289792人,農村人口51457人。到2010年,霞山區人口數達41.6萬人。

民族

霞山區常住人口以漢族為主。據三次人口普查統計(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1982年居住民族20個,漢族172347人,占城區人口的99.6%,其他民族人口734人,占城區人口的0.4%。1990年居住民族28個,漢族279523人,其他民族人口1197人。2000年居住民族32個,總人口341249人。其中漢族339375人,占全區普查人口的99.46%,少數民族人口1874人,占全區普查人口的0.54%。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11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60%,其次是滿族、土家族、回族、苗族、蒙古族、布衣族和瑤族。

經濟

綜述

2010年霞山區完成生產總值230.92億元,比2009年增15.3%。第一產業增加值4.66億元,比2009年增1.3%。第二產業增加值118.39億元,比2009年增24%。第三產業增加值107.86億元,比2009年增9%。三次產業比例由1.9:45.2:52.9調整為2.0:51.3:4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02億元,比2009年增15.5%。外貿出口總額1.59億美元,比2009年增14.6%。實際利用外資810萬美元,比2009年增15.4%。財政總收入57.4億元,比2009年增52.6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5億元,比2009年增31.4%,比2009年純增9681萬元,首破4億元大關。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400元,均比2009年增12%。
2011年霞山區實現生產總值286.74億元,比2010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億元,比2010年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50.08億元,比2010年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134.56億元,比2010年增長15.5%。三次產業比重由2.0:51.3:46.7調整為0.7:52.3:47。
2012年,霞山區完成生產總值288.87億元,比2011年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80.17億元,比2011年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3.82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4.7%。霞山的財政總收入73.5億元,比2011年增長4.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6億元,比2011年增長15.4%。
2016年,完成生產總值389.1億元,增長7.4%;規上工業總產值578.6億元,增長9.1%,規上工業增加值146.2億元,增長12.9%;固定資產投資103.1億元,增長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6億元,增長7.5%;外貿進出口總額35.1億元,其中出口13.1億元,增長15.2%;實際利用外資2116萬美元,增長18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億元,增長3.4%。
2017年,完成生產總值445.5億元,首次突破400億元大關,增長7%;規上工業增加值186.8億元,增長2%;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7億元,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1億元,增長10%;外貿進出口總額27億元,其中出口總額14億元,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為0.49∶46.06∶53.45。

第一產業

2010年,霞山區農業總產值7.99億元,比2009年增1.76%。完成種糧面積2.6萬畝、產量8600噸,發放直補資金133.23萬元,受益農戶6645戶。海產養殖產量7955噸、產值9546萬元,均比2009年增10%。霞山區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8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228畝,比2009年增45.8%。土地流轉率11.4%。完成市下達耕地保護指標136%。完成1500畝農田排渠改造和6個堤壩涵閘維修,加固特呈島海堤1000米,完成21條自然村安全飲水工程。
2011年,霞山區完成農業總產值2.92億元,比2010年增長3%。發放各類農業補貼2721萬元。2012年霞山區農業完成農業總產值3.59億元,比2011年增長18%。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參保率100%。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建成大型萬村千鄉農家店配送中心1個,改造鎮級萬村千鄉農家店42家。

第二產業

霞山區2010年工業經濟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81.77億元,比2009年增33.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4.13億元,比2009年增28.1%。其中臨港工業增加值70.2億元,比2009年增44.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1.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59.8%,比2009年增長110.4%。工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65.13%。
霞山區2011年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10.02億元,比2010年增長14%。其中區屬工業總產值117.5億元,比2010年增長5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6.64億元,比2010年增長13.2%。臨港工業實現年產值406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6.5%。新增超億元工業企業11家。煉油廠年產量500萬噸,湛化公司過磷酸鈣年生產規模達120萬噸。
2012年霞山區工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36.3億元,比2011年增長0.3%。其中屬地工業總產值104.9億元,比2011年增長5.8%。工業投資完成11.13億元,比2011年增長39.3%。

第三產業

2010年霞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9億元,比2009年增20.7%。。完成家電下鄉銷售額5000多萬元,以舊換新家電銷售額1.58億元。完成投資8.77億元,接待遊客225萬人次,比2009年增11.9%,旅遊業總收入10.5 億元,比2009年增12.8%。
2011年霞山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75億元,比2010年增長21%。社會商品銷售總額467.84億元,比2010年增長27.7%。家電下鄉銷售額6133萬元、家電以舊換新銷售額1.51億元。2011年接待遊客282.7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22%,旅遊業總收入12.98億元,比2010年增長12%。特呈島被命名為“國家級海洋公園”,接待遊客81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8%,旅遊收入69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7%。
2011年霞山區完成進出口總額4.83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34.2%,其中出口總額2.89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17.5%。進口總額1.94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75.1%。實際利用外資1324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63.5%。
完成投資32.2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59億元,比2010年增長29.3%。城鎮建設投資36.61億元,比2010年增長52.2%。房地產開發投資34.98億元,比2010年增長11.7%。
2012年霞山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8.09億元,比2011年增長10%,商品房銷售面積43.1萬平方米,比2011年增長44.3%,銷售額28.8億元,比2011年增長36.4%。接待遊客409.6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10%。旅遊總收入20.6億元,比2011年增長19.8%。
投資234.3億元。契約利用外資2631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30倍。實際吸收外資1001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1倍。

交通通訊

公路

霞山區位於湛江市區中部,瀕臨湛江港,陸路有三條市區大道與赤坎區、麻章區相連,並與207、325國道溝通,還有省道黃海線貫通吳川、雷州。2000年,茂湛高速公路建成,廣湛高速公路全線貫通。
霞山區貨運服務中心下設28個服務代辦站,有客運汽車222輛,座位2803個,年客運量965萬人次。貨運汽車662輛,噸位3254噸,年貨運量703萬噸。2000年,區屬交通運輸單位共有客運汽車110輛,座位640個。貨運汽車1733輛,噸位5780噸。客運量15193萬人次,貨運量1184萬噸,運輸業增加值5806萬元。

航運

2000年,湛江港務局已建成5個作業區,有碼頭泊位42個,碼頭岸線長7005米,年設計通過能力3482萬噸。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通航,年進港船舶達2000多艘次。2000年,旅客進出港量為29.61萬人次。貨物吞吐量為2038.26萬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215.33萬噸,占59.6%。貨櫃吞吐量為7.48萬標箱。全年營交收入4.93億元,利潤總額1213萬元。

鐵路

1996年霞山區新建站房面積19167平方米,鐵路客運量215萬人次,貨運量597萬噸。1997年客運量222萬人次,貨運量603萬噸。1998年客運量222萬人次,貨運量553萬噸。1999年客運量下降至212萬人次,貨運量下降至492萬噸。2000年客運量227萬人次,貨運量591萬噸。
黎湛鐵路通車後,2000年,霞山區有鐵路專線16條,總長16858米。

航空

2000年,湛江機場占地200公頃。年旅客吞吐量可達130萬人次,為4D級機場,具備24小時運行的保障能力。2000年,湛江機場通航航線18條,起降飛機7965架次,年旅客吞吐量30.97萬人次,其中旅客傳送量17萬人次;貨物吞吐量2985噸;機場保障各類航機安全航行73492架次。

郵電

2000年霞山區快遞通達點發展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所有城市。移動通信於1991年開始建設,1992年1月28日正式開通。1993年霞山區放號3569戶,業務收入超2000萬元。1996年放號1.1萬戶,收入增到2.08億元。1999年放號3.9萬戶,收入達4.43億元。2000年,放號20萬戶,收入8.06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00年,霞山區國小57所,在校學生43077人,教職工2049人。普通中學25所,在校學生24936人,教職工1357人。幼稚園70所,在園兒童12822人,教職工1250人。其他各類學校3所,在校學生1463人,教職工13人。另外,省、市管的中學1所、大學3所。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國小畢業生升學率為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0%。霞山區學校占地面積6211.59畝,校舍總建築面積381458平方米,其中課室面積111689平方米。
達標的實驗室31個,圖書館31個,理科教學儀器配備室19個,音樂教學儀器配備室8個,美術室8個,體育器材室37個,理科實驗教學分組19個,圖書達標學校58個,學校藏書405769冊,新增游泳池1個,田徑場30個。語音室2個。
2000年,霞山區各類學校144所,教職工4953人(其中專職教師3103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1357人(其中專職教師1289人),被評聘為高級職稱的129人、中教一級職稱的526人、特級教師2人李。7位全國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勞動模範。國小教職工1923人(其中大專學歷677人,占總數的40.5%,學歷達標率為100%),被評聘為小教二級職稱251人,小教一級職稱641人,國小高級職稱580人,特級教師2人。

文化

1985年,成立湛江市霞山區廣播電視局,下轄區廣播電視音像發行站和區內12個錄像放映點。1987年,增設廣播共用天線服務站。1991年,改為廣播電視局工程公司。1990年,海頭鄉(今海頭鎮)建立廣播電視站。1991年至2000年,海頭鄉(鎮)調頻接收廣播入戶600戶,安裝有線電視700戶,基本普及了廣播宣傳工作。
區文聯有8個專業協會,會員有200多人,其中有參加省協會會員17人,全國協會會員2人。
霞山工人文化宮建立於1956年,占地面積17020平方米。宮內有文化活動樓和退休工人之家、露天舞台等,建築面積20535平方米。設錄像、電子遊戲、閱覽、美術展覽等室。1984年,增設天鵝湖賓館及舞場,併兼營樂園酒家。2000年,在職員工83人。
湛江市少年兒童圖書館1957年7月1日館舍落成開館,位於霞山區延安路,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編制7人。是湛江市第一所公共圖書館。1983年,改為湛江市少年兒童圖書館。1993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新館開放。新館為八層大樓,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2000年,在職人員22人。

醫療

2000年,霞山區屬衛生系統醫務人員有776人,私營診所、藥店有從業人員1430人。在區衛生系統醫務人員中有副主任醫師12人,主治醫師62人,醫師375人,醫士161人,其他人員156人。到2010年,霞山區有醫院9所。

城建

2010年霞山區城區改造面積約2200公頃。完成小街小巷改造19條,整治違法違規用地271宗,拆除各類違章建築7萬多平方米。清除衛生死角250多個。
2011年霞山區拆除水產綜合廠等項目建築物46.86萬平方米。整治違法違規用地386宗,復耕復綠土地155.3畝,耕地保有量為市政府下達指標的173.17%。依法拆除各類違章建築48935平方米。
2012年霞山區完成23條村莊整治規劃修編、椹塘路等7個項目650畝土地徵收、拆除違法建築27300平方米。完成城區13條小街小巷、18個農貿市場、38座公廁、6530米道路硬底化、6600米明渠暗化改造和1座垃圾中轉站建設。查處亂擺亂賣55000多檔。拆除亂搭亂建18600平方米。

社保

2010年霞山區民生事業的財政資金3.85億元,比2009年增21.8%,新增就業崗位7103個,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645人,培訓農村勞動力752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266人。職工養老保險參保109205人,城鄉居民醫療參保175088人。發放低保金1095.7萬元、醫療救助金53.3萬元。落實申購經濟適用房241戶、申請廉租房250戶。完成殘疾人代步車置換66輛,發放助殘金8.5萬元。
2011年霞山區用於民生的財政資金4.75億元,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62.77%,比2010年增長23.61%。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4元,比2010年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9023元,比2010年增長16.2%。增資2000多萬元提高全區財政供養人員的福利待遇。建成平價商店23家。新增城鎮就業7145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49人、創業帶動就業720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85152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23861人。發放低保金1322.12萬元、醫療救助金42.78萬元。審核申報經濟適用房241戶、申請廉租房252戶。募集扶貧濟困捐款638萬元。幫扶區內貧困戶完成脫貧85戶、危房改造83戶。
2012年霞山區投入民生財政資金5.99億元,比2011年增長26%,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0.4%。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7元,比2011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10330元,比2011年增長14.5%。新建平價商店27家。建成街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台10個。城鎮新增就業705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10人,創業帶動就業260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參保185100人、社會養老參保30947人。發放醫療救助和低保金、臨時價格補貼1087萬元。

特色美食

霞山區特色美食數不勝數,主要有湛江炭燒生蚝對蝦、炒粉、魚頭湯、白切雞、清煮花蟹、沙蟲湯、沙螺湯、油炸蝦餅、蛤蔞飯田艾米籺等等。
食品名稱
簡 介
圖示
蛤蔞飯是廣東湛江地區的常見食品,這種飯油而不膩,並有一股特異的香氣。蛤蔞是湛江人耳熟能詳的食材。蛤蔞飯的原料叫蛤蔞葉,而蛤蔞葉,是一種野生低矮植物,分布於湛江各地,尤其是丘陵地勢明顯的灌木叢中。
蛤蔞有滋陰,於女性減少色斑、調節內分泌、產後補血氣等食用功效。
霞山區(霞山一般指本詞條)
田艾米籺是廣東湛江地區常見的食品,當地一般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田艾米籺。開春時節,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約10厘米高,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給人毛絨絨的感覺。
據《食物本草》里記述,田艾具有祛濕、暖胃、清腸及避邪氣、驅寒毒等功效。
霞山區(霞山一般指本詞條)

文物古蹟

霞山區文物古蹟
湛江市人民抗法鬥爭上林寺舊址
湛江南柳人民抗法誓師舊址
菉塘北洋嶺宋代窯址
菉塘交通站(世基國小)舊址
菉塘革命烈士陵園
新村革命烈士陵園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湛江天主教堂
湛江福音堂
特呈島冼太廟

著名人物

林才連(1924~1948),湛江市霞山區新村人。革命烈士。
林成(1940~1964),湛江市霞山區石頭村人。優秀的人民警察,革命烈士。
陳學談(1882~1966),字天煥,霞山區北月村人。廣東高雷地區知名人士,清宣統三年(1911)任廣州灣(湛江市舊稱,曾為法國殖民地)赤坎公局局長兼赤坎西營商團團長。
陳玉燕(1916~1984),祖籍霞山區北月村,赤坎區出世。教育界知名人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