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

震中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震中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中
  • 外文名:epicenter intensity
  • 釋義:地震能量積聚和釋放的地方
  • 典例:汶川5·12大地震
破壞現象,劃分標準,地震烈度,震中距,

破壞現象

建築物破壞現象為:Ⅰ類房屋大多數損壞,少數傾倒。Ⅱ類房屋多數損壞,少數破壞。Ⅲ類房屋大多數輕微損壞,許多損壞。不很堅固的院牆少數破壞,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磚石砌塔和工廠煙囪可能損壞。 6.0-6.4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為主,對建築物造成如下破壞:Ⅰ類房屋大多數破壞,許多傾倒。Ⅱ類房屋許多破壞,少數傾倒。Ⅲ類房屋大多數損壞,少數破壞(可能有傾倒的)。院牆破壞,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轉或倒下。個別地下管道接口處遭到破壞。
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於地基類別、房屋抗震設計標準和施工質量諸多因素的差別,借鑑,因此,據1975年遼寧海域7.3級地震時,營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壞的調查結果表明,基本完好占50%,輕微損壞占17%,中等破壞占33%。
6.5-6.9級地震的震中烈度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慮,建築物遭到的破壞為:Ⅰ類房屋大多數傾倒。Ⅱ類房屋許多傾倒。Ⅲ類房屋許多破壞,少數傾倒。院牆大部傾倒,較堅固的亦局部倒塌。牌坊、塔及工廠煙囪多破壞甚至傾倒。石碑等多翻倒。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7.4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為九度,個別可達十度。九度的破壞如上述。十度對建築物破壞很大,Ⅲ類房屋許多傾倒。鐵軌輕度彎曲,地下管道破裂。
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則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個。多數淺源地震的震中烈度與震級的關係如下表:
震級234567≥8
震中烈度與震級震中烈度與震級
震中烈度1~2 3~4~5 6~7 7~8 9~10 11~12

劃分標準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舉個例子來說,地震震級好象不同瓦數的日光燈,瓦數越高能量越大,震級越高。烈度好象屋子裡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日光燈來說,距離日光燈的遠近不同,各處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樣。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芮氏規模”。
各國和各地區的地震分級標準不盡相同。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大於、等於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大於、等於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大於、等於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大於、等於7級的稱為大地震,其中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而震級最高的地震為9.0級,是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部海域的東日本大地震。(另一說是1960年發生在智利近海太平洋里的大地震,美國地質局將其調整為里氏9.5級)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以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內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釋放能量(地震波)從而引起一定範圍內的振動。
〔2〕其它地質災害或自然災害,也可以間接誘發地震

震中距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
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根據距離,地震可分為3種
震中距小於100千米的地震。
2、近震
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的地震。
3、遠震
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的地震。
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域、營口一帶發生的7.3級地震,對於遼南金縣地震觀測站算地方震,對於北京地震觀測站算近震,而對於新疆地震觀測站就算遠震了。這是指同一地震對不同的地震台站而言,至於同一個地震台站對不同地區的地震,道理也是一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