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頻率與針灸效應

電針頻率與針灸效應是指電針的頻率對針灸效應的影響及作用。

實驗表明,取同樣穴位和用同樣刺激強度,不同頻率的電針,針灸效應顯示出差異。不同頻率的電針可引起中樞釋放不同種類的神經介質。例如:在大鼠“足三里穴”上施加2Hz的低頻電針信號可到達下丘腦弓狀核,在腹側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釋放β—內啡肽,作用於MU型阿片受體,然後再把信息向下傳到脊髓,釋放腦啡肽,作用於Delta型阿片受體引起鎮痛;lOOHz的電針信號傳到橋腦臂旁核,再經導水管周圍灰質下達脊髓,引起強啡肽釋放,作用於Kappa型阿片受體引起鎮痛。如用15Hz電針或2Hz和100Hz交替的疏密波電針,可引起這3類阿片肽同時釋放,產生協同作用,引起強烈的鎮痛作用。上述動物實驗得到的資料已在人體上得到證實。在患者足三里穴施加2Hz的電針刺激,使腰部腦脊液中腦啡肽類物質含量升高,強啡肽含量不變;100Hz電刺激則使腦脊液中強啡肽含量升高,腦啡肽含墩不變;;如採用2Hz與100Hz交替的疏密波。則可使腦脊液中腦啡肽與強啡肽兩者同時升高,並得到強烈的鎮痛效果。持續給予大鼠100Hz電針達4h以上,其鎮痛效果明顯下降,說明大鼠已對100Hz電針產生了耐受。這時改變電針頻率到2Hz,鎮痛作用再現。反之,先使大鼠對2Hz產生耐受,再改用100Hz電針,也能重現鎮痛作用。這表明,不同頻率的電針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釋放不同種類的阿片肽,並產生不同的鎮痛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