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效應(社會學效應)

電梯效應(社會學效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電梯效應指在擁擠的環境裡大家都非常小心,自覺接受道德約束,儘量不與周圍人的身體過多接觸。因為電梯裡這種現象較為常見,所以社會學上就稱其為“電梯效應”。短時間被封閉在狹窄空間裡,人們都會儘量減少身體接觸,控制動作的幅度和講話的音量。像這類避免摩擦及由此產生的壓抑感的手段在猩猩及類人猿的群體中也經常看到。

生活在狹窄而擁擠的空間裡,這種反應則難免升級引起騷亂,而在封閉環境中飼養的大猩猩都會克制自己的興奮情緒,控制感情變化。

如果把一群老鼠塞進狹窄空間裡,它們會瘋狂地互相撕咬。在人類社會,擁擠也會導致暴力行為。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和猴一樣都有應付擁擠環境的手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梯效應
  • 環境:在擁擠的環境
  • 做法:儘量減少身體接觸
  • 所屬:社會學
變心板效應,運用,作用,

變心板效應

實驗:當很多人為了趕時間而乘坐電梯的時候,沒擠上電梯的人會努力往裡面擠,而這個人一旦擠進了電梯,就會踏上那塊“變心板”,他就會排斥還沒有擠進電梯的人,讓他們別擠進來了,“電梯承受不下了,我們還要趕時間......”
電梯效應電梯效應
這個現象反映了物質社會人們的自私心理,當人們看到眼前有利可圖或者看到有利可圖的機會的時候,會努力去追求這個利益或者機會,但是當他們得到這個利益或者機會時,他們就會變心,依據蛋糕效應顯示,一個蛋糕分的人越多,每個人得到的蛋糕就越少,於是他們會排擠其他正在努力追求這個利益或者機會的人!
“電梯效應”最初由美國艾莫爾大學(喬治亞州)的弗朗斯·貝爾教授基於對大猩猩的觀察首次提出。他在一次實驗中把3組大猩猩放在不同的環境中哺養,一組生活在空曠的院子裡,另兩組分別生活在擁擠而狹窄的棚舍和與其相鄰但不很擁擠的棚舍里。結果表明,壓抑感最強的是經常被擁擠著的鄰居大猩猩的騷亂所困擾的一組,當鄰居們安靜下來的時候,它們與生活在空曠院子裡的一組一樣,看不出壓抑感。
通常情況下,大猩猩聽到“鄰居”騷亂時,會連叫帶跳地積極給予呼應,處在野生環境中的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對自己勢力範圍的主張,阻止外來入侵。但是,在封閉環境中飼養的大猩猩都會克制自己的興奮情緒,控制感情變化。

運用

馬爾薩斯在他的《人口論》中提出的“人口增加招致貧困和道德低下”的論點,這種論點後來被很多文獻廣泛引用,其中不乏“人口過密的都市難免發生無秩序及暴力行為”這類過激的言辭。長期以來總有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在人類,起碼在大猩猩以及紅猴等靈長類動物當中,目前尚未找到人口過密引發暴力的明證。相反,在大猩猩與紅猴這些群體中個體密度越高,互相理毛等肢體交流倒越頻繁,顯現出一種努力避免關係緊張的心理傾向。
靈長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時而偽裝成不介意,時而給鄰居以關愛的複雜行為呢?貝爾教授試圖從進化論的觀點做出解釋。與生物的形態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一樣,“道德的形成應來自於大腦的進化”,他確信,不僅棲息過密所導致的爭奪、和解轉而友好地分食等靈長類特有的種種行為當中都有道德因素的存在。

作用

乘電梯時,很多人都習慣仰頭看著顯示的樓層數,有什麼心理效應在背後起作用呢?
實際上,這種行為與“私人空間”有著很大的關 系。所謂私人空間,是指在我們身體周圍一定的空間,一旦有人闖入我們的私人空間,我們就會感覺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間的大小因人而異,但大體上是前後 0.6~1.5米,左右約1米。調查數據顯示,女性的私人空間比男性的大,具有攻擊性格的人私人空間更大。
電梯效應
電梯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 在電梯中,人與人的私人空間出現了交集,即互相感覺到對方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所以會感到不舒服,都想儘早離開這個狹窄的空間。向上看正是想儘快“逃 離”這個狹小空間的心理表現。此外,當我們急於離開這個狹小空間時,樓層數不停變換的數字能讓我們感到電梯在移動,自己是在向“解放”前進,從而緩解焦急 的心理。
同理,在擁擠的車中我們會感覺不自在,也是因為有人進入了我們的私人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