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語言(電影術語)

電影語言(電影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電影語言是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統稱。即電影用以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傳遞思想感情的特殊藝術語言。它以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其演進與電影技術的進步有密切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語言
  • 外文名movie language
  • 描述: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
  • 特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電影語言概念,常用電影語言簡介,拉鏡頭,空鏡頭,跟鏡頭,合成鏡頭,聲畫對列,聲畫同步,同期錄音,先期錄音,球幕電影,環形電影,遮幅寬銀幕電影,左翼電影,特技美術師,特技攝影師,替身,性格演員,音畫對位,音畫平行,音畫同步,音樂片,攝影棚,攝影師,閃回,西部片,喜劇片,鬧劇片,譯製片,新聞影片,系列片,舞劇片,舞台藝術紀錄片,全景,實景,特寫,推鏡頭,外景,

電影語言概念

與一般語言不同,電影語言是一種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以直觀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銀幕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參與畫面形象創造的表演、場景、照明、色彩、化裝、服裝等都在構成特殊的電影語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攝影機的運動和不同鏡頭的組接(剪輯)所產生的蒙太奇不僅形成了銀幕形象的構成法則,也完善了電影語言的獨特語法修辭規律。說白、音響、音樂以其自身並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響蒙太奇”和“聲畫蒙太奇”——豐富了電影語言。電影語言的章法,是影片內容的組織和構造的特殊法則,一般由若干場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規則相互交織構成,按其時間空間關係安排可分為客觀現實結構和主觀心理結構兩種類型,其結構形式可分為時空順序、時空交錯、單線結構、複線或多線對比結構、多側面多視角立體網路式結構等。
電影不是一種語言,但卻象是一種語言。從英語、法語或數學的意義來說,電影算不上是一門語言。首先,電影不可能存在不合語法的現象。而且也不需要一套語彙。例如,嬰兒在發展說話機能之前好幾個月,就能理解電影的畫面。甚至貓也看電視。顯然,為了欣賞電影,並不需要什麼相應的電影智力,至少按最低水平來說是如此。
電影不是一種語言,但卻象是一種語言,由於它象語言,因此我們用研究語言的某些方法來研究電影,可能會有所裨益。實際上,近十年來,這種研究電影的方法——實質上是語言學的方法,變得愈來愈重要了。既然電影不是一種語言,則嚴格的語言學概念會使人產生誤解。自電影歷史的開端,理論家們就喜歡把電影和文字語言相比較(部分原因是為了證明認真研究電影是有價值的),但是直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種更廣闊的新思想範疇得到了發展之後,人們才認識到文字和說話只不過是眾多交流系統中的兩種,這時,才得以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進行認真的研究。這種包羅萬象的範疇就是符號學,是對符號系統的研究。符號學家通過對文字語言和口語概念的重新確定,肯定了應當把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研究。任何一種交流系統都是一種“語言”:英語、法語或漢語都是“語言系統”。因此電影也可能成為某一類語言,但是它顯然不是一種“語言系統”。
對於符號學者來說,一個符號必定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能指與所指。例如“單詞”這個詞,是一組字母或聲音合成的,它就是能指;它所代表的又是另一事物,就是所指。在文學中,這種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就是藝術的中心:詩人在構成結構時,一方面用聲音(能指),另一方面用含義(所指)。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常令人感興趣的。事實上詩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於此:在於聲音與含義之間的對舞之中。但是在電影裡,能指與所指幾乎是一致的:電影的符號是一個短路的符號。一幅畫與它所指的東西有一些直接的關係,而一個字卻很少有這種關係①(注①:某些象形文字除外)。
然而,電影的確象是一門語言。那么它是怎樣起作用的呢?顯然,一個人對某一物體的想像與另一個人是不同的。如果兩人都讀到“玫瑰花”這個詞,你可能想到你去年夏天採摘的“和平”品種玫瑰,而我可能想到1968年12月羅拉給我的一朵玫瑰。但是在電影裡,我們二人看到的是同一朵玫瑰花,電影製作者可以從無數玫瑰花中作出選擇,再用無數種拍攝方式把選中的那朵玫瑰花拍攝下來。
在電影裡,藝術家的選擇是無限的;而在文學裡,藝術家的選擇是有限的(很好理解,舉個例子:當你在電影裡要表現一朵玫瑰花的時候,你可以從世界上千千萬萬朵玫瑰花里任意進行選擇。可是在文字里只有三個字供你選擇“玫瑰花”)。但對觀眾則恰恰相反。從這個關係來說,電影不是暗示,而是陳述。這正是它的力量之所在,也是它的危險性之所在。因為它是強加於觀眾的。這就是為什麼觀眾如果學會讀解畫面進而能夠掌握這種媒介的一些威力,是有益的,甚至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對畫面的讀解愈好,他對它的理解便愈多而畫面對於他的威力也就愈大。
蒙太奇現在已經成為世界電影通用的一種電影術語了。它與長鏡頭並列的被稱為改變電影的兩把“雙刃劍”。狹義的蒙太奇專指對鏡頭畫面、聲音、色彩諸元素編排組合的手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畫面語言,聲音語言和色彩語言。它是一種電影的修辭方法,對於他的本性有許多言論。在閱讀一篇文章時,讀者要自己去創造一幅畫面,電影讀者則不然,而這兩種讀者為了完成理性過程,都必須解釋他們所感受到的符號。他們的智力活動愈多,觀眾與創作者之間在這個過程中則愈能達成平衡;這種平衡愈好,那么這部藝術作品就愈有生命力,愈能引起共鳴。最早的電影教科書——甚至包括許多近來出版的教科書——以一種目光短淺的熱情把電影與文字語言進行生硬的比較。這種標準的理論認為鏡頭是電影的單詞,場面是它的句子,一段戲就是它的段落。如果為了說明逐步複雜化的層次安排,這種比較是可行的,但是經不起分析推敲。暫且說,一個詞是涵義的最小而便利的單位,那么,一個鏡頭是否與此相等呢?根本不是。
首先,一個鏡頭是有時間長度的。在這段時間裡包含了連續不斷的不同數量的圖象。那么,單一的畫面或曰畫格是否構成電影涵義的基本單位呢?答案依然為否,因為每一畫格中包含著無數潛在的視覺信息,伴隨它的聲帶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夠說一個電影鏡頭象一個句子,因為它能做出一個陳述,並且它本身是能充分解決問題的,那么問題在於,電影並不能把自己分成如此易於控制的單位。我們完全可以把一段膠片從技術上定為“鏡頭”,然而,如果一個鏡頭內部就有分句,那又該怎么辦呢?攝影機可以運動;一個場面可以用搖攝或移動鏡頭使它完全改觀,那么我們應該說這是一個鏡頭,還是兩個鏡頭呢?
讀讀心理學,你就會發現,看電影電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引起觀眾注意和觀察的過程。先引起他的注意,然後,當他已經注意的時候,你就是把一個過程(因為電影是運動,運動就是一個過程)給他觀察。
我們的故事片,無論是純屬宣傳,或者是表達什麼哲理思想,都離開了注意和觀察,而著眼於“深沉”,就連介紹錢塘江潮的紀錄短片的解說詞也要說上兩句:“他們一面觀潮,一面似乎在思索著什麼。”所以一開場就先來一段深沉的內心獨白。好萊塢電影兒可懂心理學(心理學,是電影語言及其所有規律的基礎)了,因為懂得了心理學好賺錢。好萊塢電影兒的開場前三分鐘總是要來一段絕活而不是絕話。為什麼呢?先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再說,然後給他們腦袋裡打上兩三個問號。讓他們欲罷不能的在觀察這個過程是怎樣發展的。有人說好萊塢電影不玩本體,而玩什麼劇本、敘事、類型、噱頭……真是借著網路使勁出自己的洋相。
注意力只起著維持某種心理活動的指向和使這種活動不斷深入的作用。所以表現形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引起觀眾對其內容的注意。形式好看,觀眾就注意,觀眾注意了,你就把你的內容通過這個能吸引觀眾的形式展現出來了。電影電視創作如果不講究表現形式,就無從引起觀眾對內容的注意。
注意不僅表現在認識過程中,而且還表現在其他的心理過程方面。例如在情感體驗中,如果沒有注意,情感就無從表現,沒有注意對象,應該表示愉快,還是畏懼,也就無從確定了。同時,注意也和個性特徵分不開的,因為注意是屬於主體方面的,一個人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都刻劃著名一個人所表現的注意的特點。
電影語言常用電影語言簡介有 拉鏡頭 空鏡頭 跟鏡頭 合成...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等等。

常用電影語言簡介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繫。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 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係,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合成鏡頭

一般指採用“合成攝影”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有時也指電影鏡頭的聲畫合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畫面與聲音是分別記錄在兩條載體上的,直到印製影片拷貝時,才將畫面與聲帶合印在一條膠片上。因此,聲畫俱備的鏡頭,也稱“合成鏡頭”。

聲畫對列

使聲音與畫面作非同步結合的剪輯手法之一。即以畫外的聲音推動畫面情節的發展,或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聲音為畫面內容服務的目的。將聲音處理或向前或向後位移,即下一個鏡頭的聲音首部,超前進入上一個鏡頭的畫面尾部,或者上一個鏡頭的聲音尾部,滯後延至下一個鏡頭的畫面首部,以構成上下鏡頭轉換的自然流暢,或引出某種戲劇效果,也屬聲畫對列手法。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係,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製方式。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並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同期錄音也用於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影片製作中先錄 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製方式。多用 於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 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 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製成聲帶,然後 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 還音進行表演。

球幕電影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 。拍攝及放映均採用超廣角魚眼鏡頭 ,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由於銀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後,且伴有立體聲環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

環形電影

又稱“環幕電影”。一種在圍繞影院圓形內壁、呈360的環形銀幕上放映的電影。由多台攝影機同步攝製,多台放映機同步放映,有三台、五台、九台、十一台等多種。環形電影院的放映機裝置在環形銀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觀眾站立於觀眾廳中央,可隨意四面觀看。由於視野開闊,具有 多聲道立體聲效果,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由於設備複雜,放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僅半小時左右。環形電影院不能兼放普通影片,故限制較大,難以推廣。

遮幅寬銀幕電影

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一種非變形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使畫面高寬比由原來的1:1.33,變成 1:1.66至1:1.85,能得到與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製這種寬銀幕電影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左翼電影

1933-1935年,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領導下的中共秘密電影小組,在上海開展的左翼電影運動及由此攝製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1933年自黃子布(夏衍)與明星影片公司導演程步高合作,攝製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始,明星、聯華、藝華、天一等製片公司在左翼電影工作者幫助、支持下,遵循反帝反封建的製片路線,在同一年裡,相繼攝製了《三個摩登女性》、《都會的早晨》、《城市之夜》、《母性之光》、《上海二十四小時》、《女性的吶喊》、《春蠶》、《豐年》、《小玩意》、《大路》、《姊妹花》、《鐵板紅淚錄》、《掙扎》、《神女》、《鹽潮》、《脂粉市場》、《民族生存》、《中國海的怒潮》、《惡鄰》等三十餘部影片,表現工人、農民、婦女和知識分子的生活和鬥爭,為此,1933年被稱為“左翼電影年”。1934-1935年,隨著當局對左翼電影運動壓制的加劇,左翼電影創作面臨更大困難,但黨的秘密電影小組仍通過個人聯繫方式,向公司或導演提供劇本,並幫助成立電通影片公司。兩年中,明星、藝華、電通等製片公司先後攝製出《同仇》、《漁光曲》、《女兒經》、《鄉愁》、《船家女》、《劫後桃花》、《黃金時代》、《逃亡》、《生之哀歌》、《人之初》、《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都市風光》等近三十部優秀影片。1936年,上海各公司在“國防電影”口號下陸續拍攝的抗日愛國題材影片,從廣泛的意義上說,與左翼電影是一脈相承的。

特技美術師

也稱“特技設計”。電影特技鏡頭的設計者和拍攝工作的組織者,與特技攝影師合作完成特技鏡頭的攝製。特技美術師兼有電影造型的藝術修養和掌握電影特技工藝技術的能力,能繪製特技鏡頭的畫面氣氛圖,勝任各種透視合成鏡頭所需的繪畫和模型加工等。在與特技攝影師研究確定具體拍攝方案後,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完成特技鏡頭的拍攝任務。特技美術師提出的特技鏡頭設計方案,須能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與影片總體造型融為一體,並充分考慮到逼真、安全、經濟、省時等要求。

特技攝影師

電影特技鏡頭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 與特技美術師合作,研究確定設計方案,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攝影設備,完成特技鏡頭的攝製,以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

替身

又稱“替身演員”。代替影片中原演員表演某些特殊的、高難度的動作和技能,或原演員所不能勝任的驚險動作的特殊演員。一般選聘具有影片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的人員擔任,代替某一演員完成規定的動作。

性格演員

能夠塑造多種人物形象的演員。這類演員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戲路較寬,擅長通過獨特的表演進行銀幕形象的再創造,塑造出的角色不同於演員自己,不同於自己扮演過的其他人物形象,也不同於其他演員扮演過的同一人物形象,同時每一個形象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音畫對位

影片音畫關係的一種。包括兩種藝術處理:(1)音畫對比。音樂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別。例如在中國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組表現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節奏快速的生活畫面,而音樂是氣勢悠長、從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紅旗飄》。這樣的對比,產生了加強畫 面結構的作用。(2)音畫對立。音樂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親時撞頭尋死。興奮歡快的結婚音樂,和祥林嫂頭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畫面形成尖銳的對立,深刻地表現了舊時代的悲劇性。音畫對位有時也能預示劇情的發展。例如在故事片《天雲山傳奇》中,當宋薇和吳遙結婚時,表現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樂與喜慶場面相對立,預示著她婚後的不幸。

音畫平行

也稱“音畫並行”。影片音畫關係的一種。指影片中音樂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衝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其基本特點是音樂重複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音畫平行的音樂。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係的一種。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常用於動畫影片。美國美術電影導演沃爾特·狄斯尼(Walt Disney,1901-1966)在他所導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運用音畫同步的藝術處理。因而音畫同步的音樂,也稱“米老鼠音樂”。也常用於歌劇片、舞劇片、戲曲片或喜劇樣式、驚險樣式的故事片中。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例如中國影片《孫中山》中,北伐軍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畫面與腳步音響同步出現,然後音樂也同步出現 ,腳步聲與音樂的低音聲部相結合,加強了音樂的低音,顯得更加雄壯和緊張。

音樂片

以音樂生活為題材或音樂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影片。一般以音樂家、歌唱家和樂師的事跡為描寫對象。音樂片中的音樂作為主要劇情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由影片中的人物表現出來,絕大部分都是非闡釋性的。電影史上最早的音樂片是美國華納影片公司1927年攝製的《爵士歌王》。中國影片《海上生明月》也屬音樂片。

攝影棚

電影製片廠用以拍攝影片的建築物。具有較大的面積與空間,供在其中搭置布景,布置各種照明設備,按場景進行影片拍攝,即一般所說的“內景攝影”。棚內除有供電、懸掛、起重、消防、通風等設施外,還須隔絕外界噪聲,並具有適宜的音響條件,以適應現場錄音並保證錄音質量。為適應季節性的需要,還可安裝冷暖空調設備。攝影棚大都為長方形,可有大、中、小不同面積,以800-1000平方米為宜。 一般採取組棚形式,即由二至三座聯結在一起,周圍構築供攝製組及其他相關部門需用的附屬房屋, 從而構成攝影棚建築群體。

攝影師

攝製組的主要創作成員之一。負責運用攝影器材和造型手段,將電影場面藝術地記錄於膠片,完成體現導演創作設計的銀幕造型任務。在攝製組中,一般由攝影、照明人員組成攝影小組,攝影師作為攝影創作和技術處理的負責人,領導攝影小組工作。某些攝製組設總攝影師,攝影師則在其領導下,作為執行攝影,負責具體創作和技術工作。按照片種的不同,分為故事片攝影師、科教片攝影師、新聞紀錄片攝影師、美術片攝影師等。此外,還有從事特技攝影、特殊攝影(如顯微攝影、水下攝影、空中攝影等 )、字幕攝影等專業攝影師。

閃回

影片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起伏。與一般回憶及倒敘不同,閃回不需要中斷原來場景中的動作和節奏,而擷取最富於特徵、最具有鮮明形象性的動作或細節,用極其簡潔明快的手法加以強調和表現,給觀 眾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和已經發生的事情,如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兩者統稱為“閃念”。

西部片

以開拓時期的美國西部為故事背景的影片。美國早期電影盛行的影片樣式。多描寫19世紀白人向西部拓展疆土,掠奪和屠殺印第安人以及當時各種勢力之的鬥爭,頌揚拓荒精神。20年代的西部片故事情節單調,宣揚善惡因果報應,常見的內容為美人遇難,英雄相救,大打出手,有情人終成眷屬等。影片主人公都是於正義感的戴寬沿帽,穿花襯衫牛仔褲,腰插雙槍的牛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由詹姆士·克魯茲(James Cruze, 1884-1942)導演的《篷車》和約翰·福特(John Ford,1895-1973 )導演的《關山飛渡》等影片問世,把西部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提高到新的水平。但多數西部片仍是迎合觀眾口味的粗糙之作。後來義大利也攝製一種類似的西部片,因義大利人喜食通心麵條,被稱為麵條西部片。

喜劇片

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義的笑聲,鞭笞社會上一切醜惡落後現象,歌頌現實生活中美好進步事物,能使觀眾在輕鬆愉快的笑聲中接受啟示和教育。多以巧妙的結構,誇張的手法,輕鬆風趣的情節和幽默詼諧的語言,著重刻畫喜劇性人物的獨特性格。種類較多,常見的有歌頌性喜劇和諷刺性喜劇,如《假鳳虛凰》、《今天我休息》和台灣影片《稻草人》等。

鬧劇片

以荒誕的誇張引人發笑的影片。多以滑稽笑料鋪排劇情,較多描寫市民生活,也有描寫對敵鬥爭的,如法國影片《虎口脫險》。

譯製片

又稱“翻譯片”。把原版影片(多為外國影片)的對白或解說,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重新配音複製的影片。製作時,先將原版影片的對白譯成另一種需要的語言;再由配音演員按照原版片畫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肖的語調、口型,錄成一條對白聲帶;然後與原版片的音樂、音響效果聲帶混錄成為一條完整的譯製聲帶,用以印製供放映用的拷貝。將本國影片從一種民族語言(或方言)譯成另一種民族語言(或方言)的影片,也稱譯製片。

新聞影片

報導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時事動態的影片。以真實與及時為基本特徵。即必須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採訪拍攝,直接紀錄事件的原貌,而不允許虛構情節,或出現扮演的人物;必須現場拍攝,快速編輯和製作,真正成為形象化的新聞報導 。隨著電視的普及,新聞影片已逐漸為電視新聞所取代。

系列片

指內容具有連續性,多集成部,構成系列的影片。系列影片每集自成起訖,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彼此關聯,首尾呼應,矛盾衝突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層層迭進,造成懸念。主要演員或重要角色一般貫串始終,以便給觀眾造成完整連貫的印象。系列影片不論集數多寡,其片名是同 一的,但每集也可另加標題。系列影片可分為系列故事片(如《火燒紅蓮寺》、《紅樓夢》)、系列美術片( 如《黑貓警長》)和系列科教片(如《昆蟲世界》)。另有一些多集片,每集的故事情節、戲劇衝突與前後集毫無關係,只賴主角貫串全片,這類影片也被稱為系列片,如日本系列影片《寅次郎的故事》,美國系列影片“007”等。

舞劇片

在音樂的烘托配合下,以舞蹈為主要 表現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故事情節的影片。多由舞劇改編,突出表現舞蹈藝術的成就。主要角色一般由專業舞蹈演員擔任。如蘇聯舞蹈家烏蘭 諾娃主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有以突出舞蹈場面為主的舞劇故事片,如英國的《紅菱艷》。中國的舞劇 片有《寶蓮燈》、《小刀會》、《絲路花雨》等。

舞台藝術紀錄片

或稱“舞台藝術片”。戲曲、音樂、 舞蹈、歌劇、舞劇、話劇、曲藝、雜技等舞台表演藝術紀錄影片的統稱。這種影片常在舞台演出的基礎上,作一定的電影化處理,用以記錄某一劇種、某一流派、某一劇目或某表演藝術家的藝術成就,以滿足更多觀眾的欣賞需要,或作為傳授表演藝術的教材和研究資料。

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係。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實景

非人工搭制的場景。電影拍攝中,為了追求環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選用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一般須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劇情需要。實景使影片中出現的場面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既可節約製片成本,也有利於加快攝製進度。

特寫

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為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創用。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範圍小 ,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 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特寫鏡頭與其他景別鏡頭結合運用能通過鏡頭長短 、遠近、強弱的變化,造成一種特殊的蒙太奇節奏效果。

推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外景

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利於表現地方 色彩或民族特色。外景由美術師根據影片情節的需要事先選定,並可按照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實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徵和時代氣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