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城市性”

電影的“城市性”

《電影的“城市性”》以開闊的國際視野,堅守本土情懷,立足中國問題,以跨學科的視角關注了城市與電影互動現象,並從中提出了電影的“城市性”這一前沿問題,嘗試全面建構一種新的電影理論。既具有一定思想文化深度,又具備較強實踐指導意義。從方法論角度看,該論著提出了電影學研究的新路徑,即從“城市性”維度去研究電影。該論著取得重要的創新性突破,顯示出研究者理論創新的極大勇氣。

基本介紹

  • 書名:電影的“城市性” 
  • 作者:張經武 
  • ISBN:9787520346566 
  • 類別:戲劇與影視學
  • 頁數:359 
  • 定價:99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06-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目錄,前言/序言,作者簡介,精彩書評,

目錄

引論
一 選題來源
二 研究基礎
三 研究意義
四 研究方法與思路
五 主要概念界定與說明
第一章 影向城生:電影的“城市性”
第一節 電影的“城市胎記”
一 城市發展與藝術發展
二 電影誕生的前提條件
三 初生電影的城市烙印
第二節 電影的“城市性”理論
一 電影的“城市性”:從現象到問題
二 電影的“城市性”:從所指能指
三 電影的“城市性”:從範疇到意義
第三節 “城影互動”現象與電影的“城市性”
一 關係:表征與屬性
二 坐標:電影文化菱形結構
三 視野:巨觀、中觀與微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影因城變:城市境遇與電影命運
第一節 被遮蔽的哈爾濱:中國專業影院之誕生與早期電影文化格局
一 電影傳入中國的海陸路徑與中國專業影院之誕生
二 中國專業影院誕生地之爭的文化隱喻
三 哈爾濱早期電影文化及其對上海的影響
第二節 北京與《定軍山》:城市文化地理與中國電影之誕生
一 早期電影本土化規律
二 茶園、戲園與中國電影之誕生
三 譚鑫培住所、豐泰照相館、大觀樓與《定軍山》
第三節 長春與上海:電影搖籃與電影發祥地的地位沉浮
一 溯源:話語蘊含與影城地位
二 正名:城史與影事
三 博弈:品牌影城的地位沉浮
第四節 城市境遇與電影命運
一 城市地理與電影命運
二 城市實力與電影市場
三 城市事件與電影發展
四 電影歷史的“城市性”與電影史書寫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影中城像:電影作品與銀幕城市
第一節 電影作品的“城市光暈”
一 電影作品的“城市性”與“城市光暈”
二 城市因素在電影作品中的“遍在”“顯在”與“隱在”
三 電影人的城市意識與銀幕城市
第二節 銀幕城市修辭:電影作品中的城市“顯在”
一 影名姓城:城市作為片名
二 底色:城市作為背景
三 介入:城市作為場景
四 植入:城市作為廣告
五 隱喻:城市作為意象
第三節 銀幕空間美學:從現實城市到銀幕城市
一 “套娃空間”與“反套娃空間”
二 “第三空間”抑或“第四空間”
三 “烏托邦空間”“敵托邦空間”和“異托邦空間”
四 “框取空間”與“溢出空間”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城隨影動:電影塑造城市
第一節 電影塑造城市的促動因素
一 聯袂起舞:電影的城市性存在與城市
二 圖像消費:電影塑造城市的心理驅力
三 增魅傳播:電影對於城市的廣告效應
第二節 電影塑造城市的三大路徑
一 空間塑造:被電影生產的城市物質空間
二 文化塑造:電影文化與市民
三 產業塑造:電影產業與城市
第三節 電影影響城市創意產業的機制與模式
一 電影影響城市創意產業的理論依據
二 電影影響城市創意產業的機制
三 電影影響城市創意產業的常見模式
四 機制與模式探討的產業意義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城影互動:電影文化產業的實踐智慧
第一節 城影互動典範的產業啟示
一 經典“影城”的產業特色
二 經典影片與城市旅遊的互動邏輯
三 城影互動典範的有益啟示
第二節 意義、現狀與路徑:電影文化遺產保護
一 意義梳理:電影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意義
二 現狀調研:電影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與困境
三 路徑探尋:電影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
第三節 雙贏發展:城影互動之要旨
一 雙贏維度:作品、文化與產業
二 雙贏旨歸:綜合效益的實現
三 雙贏前提:以人為本與良性互動
本章小結
結語與餘論
一 城影互動現象的文化邏輯、產業意義及其關係
二 城影互動現象研究面臨的新情況
三 城影互動現象研究的拓展領域
附錄一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FIAF)會員單位名稱及所在城市
附錄二 中國現有主要電影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統計表
附錄三 哈爾濱現存60年以上歷史老電影院建築統計表
附錄四 上海現存60年以上歷史老電影院建築統計表
附錄五 廣州現存60年以上歷史老電影院建築統計表
附錄六 中國大陸主要影視拍攝及娛樂基地統計表(一)
附錄七 中國大陸主要影視拍攝及娛樂基地統計表(二)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19世紀末,隨著日益強大的電力源源不斷地通過導線輸入城市,地球的夜空開始閃亮起來。如果此時有外星生物路過的話,他們或許可以透過大氣層觀察到電在人控制下所生成的光影。沒過多久,城市居民就有幸率先在螢幕上觀看電光所投射的人影和物影,作為媒體的電影由此誕生。電影為城市所孕育,反過來又為城市輸送映像、信息與歡樂,成為引領時尚的新藝術。全球五色斑斕的城市,從此有了電影的相伴相隨。
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國際上出現了作為獨立學科的電影學。這門學科理所應當地將目光投向城市與電影的關係。相關學者將城市當成電影的背景、主題或腳本,將電影當成城市的擬像、想像或表征,將“城市性”當成電影的題中應有之義。“城市電影”成為電影類型,“電影旅遊”成為城市品牌,城影互動現象逐漸擺上了跨學科研究的日程。不僅西方已開發國家學術界對此津津樂道,我國同行也予以關注。
伴隨著娛樂經濟的興起、讀圖時代的到來、信息革命的深入,電影學成為一門顯學。在邁人21世紀之際,我們已經習慣於通過電影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城市也習慣於通過電影塑造自己所想要的形象。電影研究趨向於文本研究,電影推廣趨向於網路造勢,電影評價趨向於媒體排行榜。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地氣”成了一種奢望,不論城市空間或者電影空間都被扁平化了。人們眉飛色舞地迎來了二次元時代。
儘管時尚如此、世風如此,有一位年輕學者卻想在電影學領域復興古代哲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他邁開雙腿,走出書齋,將電影史的考察從汗牛充棟的資料擴展到城市景觀和要道。通過步行、航行、飛行,他在幾十座城市探尋中國電影由來和發展的脈絡;通過訪問、訪談、訪學,他在幾十所高校結識中國電影研究的同行;通過思考、思慮、思辨,他在幾十篇論文中披露自己對電影與城市關係的認識。由此,電影研究的成果順理成章地立體化了。
這位學者就是撰著本書的張經武博士。他致力於探討“城影互動”的現象,倡導一種內外結合、內外互動的電影學研究新模式。早在作為本書藍本提交給廈門大學的博士論文中,他就提出:從電影歷史來看,電影向城而生,據城而長,因城而變,城市空間形構了電影歷史。從電影作品來看,電影影像中總有“顯在”或者“隱在”的城市因素,城市因素普遍存在和作用於電影作品。從電,影文化來看,電影文化屬於城市文化範疇,是一種市民文化,它尤其鮮明地體現了城市文化的現代性和公共性。從電影產業來看,城市構成其發展平台和市場,電影產業與城市構成一種不可分割的親緣關係。電影的“城市性”在相當程度上表現為城市與電影的互動性。在“城影互動”現象中,電影的“城市性”文化邏輯始終在場。城市孕育電影,電影反哺城市;城市生產電影,電影表現城市;城市滋養電影,電影涵養城市;城市消費電影,電影塑造城市。電影文化、電影產業處於城市而又圍繞城市,城市綜合環境催生電影文化產業並且促動電影文化產業。城市與電影在整個大的電影文化產業系統中互相滋養,互相傳播,互相生產,互相消費,互相塑造。“向城而生”“影因城變”“影中城像”“城隨影動”便是他所提煉出的四個命題。
在通過學位答辯之後,作者對博士論文進行了精心修改,然後提交正式出版。本書重點論述電影文化發生、電影歷史發展、電影藝術創作和電影產業影響四個方面的“城影互動”現象,既是對文化邏輯的探尋,又是對產業意義的揭示。

作者簡介

張經武,湖北黃岡人,教授,戲劇與影視學博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評審專家,廣西文化廳文化產業首批諮詢專家。自18歲開始發表學術論文和文學、新聞等作品,迄今為止,已有各類作品200餘萬字見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當代電影》等百餘種書報刊,其中學術論文近160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等科研項目近20項,獨著、參編或參與策劃編輯圖書20餘種。主要從事電影學、文化產業、文藝傳播學、城市文化、寫作學等方向的研究。

精彩書評

★該論著以電影與城市的關係為研究論題,這一論題雖然很早就受到了電影理論界的關注,但並沒有得到系統的深入的研究。作者意在將電影與城市的關係發展成為一種關於電影的理論,選題具有前沿性,具有較大的理論意義。
——南京大學文學院李興陽教授

★該論著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選題的前沿性和研究視角的獨特性;二是作者以“影向城生”“影因城變”“影中城像”“城隨影動”等章節建構了自己的理論框架,結構合理,思維縝密;三是作者在具體研究中時有新見,對研究對象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四是作者在研究的方法論上的創新。
——南京大學文學院胡星亮教授

★該論著讀來頗感有說服力。據以分析、鋪展的材料相當豐厚,對電影的“城市性”屬性的指證頗具支撐力,對電影文化產業發展上的一些政策性建議亦有現實意義。
——復旦大學中文系鄭元者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