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之死:歷史、文化記憶與數碼黑暗時代

電影之死:歷史、文化記憶與數碼黑暗時代

《電影之死:歷史、文化記憶與數碼黑暗時代》是2011年5月1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保羅·謝奇·烏塞,馬丁·斯科塞斯。

基本介紹

  • 書名:電影之死:歷史、文化記憶與數碼黑暗時代
  • 又名:The Death of Cinema:History,Cultural Memory and the Digital Dark Age
  • 頁數:159
  • 開本:32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外文書名: The Death of Cinema:History,Cultural Memory and the Digital Dark Age
平裝: 159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49504466
條形碼: 9787549504466
尺寸: 20.8 x 14.6 x 1 cm
重量: 200 g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保羅·謝奇·烏塞(Paolo Cherchi Usai) (美國)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譯者:李宏宇
保羅·謝奇·烏塞(Paolo Cherchi U sai),現任荷蘭Haghefilm Foundation總監,曾任澳大利亞國家視聽資料館館長、美國喬治·伊斯曼影像博物館電影部門高級館員、羅徹斯特大學電影學副教授,傑弗瑞·塞茨尼克電影保護學校校長。曾與人共同創辦波爾德諾默片影展及國際早期電影研究促進會(DOMITOR),他同時是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預備成員和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其著作有《無聲電影導論》(SHent Cinema:An Introduction,英國電影學院出版,2000)等。

內容簡介

《電影之死:歷史、文化記憶與數碼黑暗時代》內容簡介:進入數碼時代,電影是以新的形式存活,還是走向死亡?據估計到02011年,全球就會生產了大約60億小時長度的活動影像,到了02025年,我們可能會有上千億小時的影像可看。回到01895年,這個數字只是40多分鐘,而且大部分影像到現在還保存著。今天,每有一部電影生產,就有數千部電影永遠消失,不留痕跡。數位技術究竟是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還是由產業推銷的又一個幻象?保羅謝奇烏塞以52篇警句般的論述文字,50多幅來自世界各地電影資料館和博物館珍藏的歷史照片、電影畫面等,激情洋溢地討論,批判地審視,指斥以電影保護為名義施展的罪惡,並為這一當代重要文化現象提出了新的分析體系。讓我們重新思考電影存在的歷史、文化價值。

媒體評論

保羅 謝奇 烏塞用臨床醫師般的精確(外加悅人的諷刺)描繪出一個全球範圍的危機,迫使我們不由分說地關注。在他筆下,這個忽視自身影像的文化是一則絕佳的警世言,令我們意識到自己被教唆,把觀看的藝術當作是朝生暮死、微不足道的而漠然處之,這裡大有問題。
——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美國導演
較之電影資料館館員,保羅·謝奇 烏塞更像是個哲學家,他以永恆的觀點思考電影,這種冷靜超然的觀照更像是過去天體物理學或形上學論文的作風。《電影之死》在某種程度上是電影的形上學——不只因為其哲學直接由電影的物理屬性進化而來,也因為其形式的大膽實驗。對電影做碎片式思考,以碎片的原狀呈現。想像自己行走在廣闊的荒野,目中只見零落的廢墟——恰如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所繪的超現實風景——每一處廢墟上有一個數字,把你帶向旅途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的下一處廢墟。在《燃燒的熱情》(Burning Passions,1994)之後,烏塞又來告訴我們燃燒之後的情形 “電影歷史並不存在。”
——尤里·齊維安(Yuri Tsivian),美國芝加哥大學藝術史教授

目錄

簡體中文版序
導言
電影之死
致出版者的審稿報告
回復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