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自旋簡併分裂

是屬於自旋1/2粒子的電子在靜磁場下的自旋簡併分裂現象,類似靜磁場下自旋1/2原子核有自旋分裂之現象,又因利用到電子的順磁性,故稱電子自旋簡併分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自旋簡併分裂
  • 外文名:Electron spin degenerate splitting
背景簡介,原理介紹,

背景簡介

電子自旋簡併分裂是:處於恆定磁場中的電子自旋磁矩射頻電磁場作用下發生的一種磁能級間的簡併分裂躍遷現象。1944年由前蘇聯的柴伏依斯基首先發現。
電子自旋簡併分裂( ESR) 是用來測定未成對電子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一種物理方法。當未成對電子在不同的原子或化學鍵上, 或附近有不同的基團即具有不同的化學環境時, 其電子自旋簡併分裂光譜就可以詳細地反映出來, 並且不受其周圍反磁性物質( 如有機配體) 的影響。自 1944 年發現電子自旋簡併分裂以來, 很快被套用到化學研究中, 特別是近年在生物體內的各種蛋白酶如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等[1]的活性中心金屬離子所處化學環境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套用。
ESR已成功地被套用於順磁物質的研究,目前它在化學、物理、生物和醫學等各方面都獲得了極其廣泛的套用。例如發現過渡族元素的離子;研究半導體中的雜質和缺陷;離子晶體的結構;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交換的速度以及導電電子的性質等。所以,ESR也是一種重要的控物理實驗技術。

原理介紹

任何電子均具有特徵的自旋角動量s和相應的自旋磁矩μs= gsμB, g 是光譜分裂因子, 對自由電子, g= 2.0023, s= 1/ 2。沒有磁場時, 自由電子在任何方向均具有相同的能量, 故可以自由取向, 但處在外磁場中時, 電子的自旋磁矩和外磁場發生作用, 電子的自旋磁矩在不同的方向就具有不同的能量, Ems= gμBmsB ,μB為玻爾磁子, B 是外加磁場, 這種分裂叫作Zeeman分裂。磁能躍遷選擇定則是 △ms = 0±1。若在垂直於外磁場 B 的方向上加上頻率為ν 的電磁波, 使電子得到能量hν, 則ν 和 B 滿足 hν= gμBB 時, 就發生磁能級躍遷, 在相應的吸收曲線( 即ESR 光譜曲線) 上出現吸收峰, 即發生電子自旋簡併分裂吸收, g= hν/ μBB, g 值是由不成對電子所處的化學環境即化合物的電子結構決定, 每個化合物均具有特定的 g 值, 它與核磁簡併分裂中的化學位移相當。高對稱性分子, g值是各向同性的, 即只有一個 g 值; 低對稱性分子, 如果是含有一個不低於三次的對稱軸的軸對稱分子, 可以得到 g〦 和 g‖ 兩個 g 值, 其中〦 和‖分別表示垂直於和平行於外磁場。如果是最高只含有二次對稱軸的軸對稱分子, 則有 gz、gy、gx三個 g 值來描述, 其中 z 表示外磁場方向。因此 g 值可以探索化合物的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