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學

電子學

電子學是一門以套用為主要目的的科學和技術。它主要研究電子的特性和行為,以及電子器件的物理學科。電子技術是套用電子學的原理設計和製造電路、電子器件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現代的電子學已經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學
  • 外文名:electrics
  • 核心:電子運動、電磁波
  • 套用:電子管、積體電路等
  • 基本粒子:電子
  • 所屬學科:物理、機械等交叉學科
介紹,歷史與套用,概述,電子管,廣播與電視,雷達,電子計算機,電晶體,積體電路,衛星通信,開拓和利用,基礎科學,國內進展,學科體系,介紹,系統技術,理論和技術,器件與工藝,學科類,電子機械工程,發展套用,圖書信息,資料,內容,作者,圖書目錄,

介紹

電子學是以電子運動和電磁波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利用為核心而發展起來的。它作為新的信息作業手段獲得了蓬勃發展。
電子學涉及很多的科學門類,包括,物理化學數學材料科學等。電子技術則是套用電子學的原理設計和製造電路、電子器件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
電子是基本粒子家族中的一個主要成員。電子的靜止質量是9.10953×10-28克,為氫原子質量的1/1836。電子荷有1.602189×10-19庫侖的負電。宇宙間存在著電子的對立物──正電子,但它的壽命很短,一般情況下是不存在的。質子荷有與電子電荷絕對值相等的正電荷,是氫原子質量的主要構成部分。在通常情況下,原子含有等量的電子和質子,對外不顯電性。但當它俘獲或失去電子時對外顯現電性,稱為離子。離子在電子學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但遠不如電子的套用廣泛。電荷周圍伴有電場,電場對電荷產生力的作用。電荷的運動產生電流,電流周圍又伴有磁場,磁場對磁體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當電流變化時,周圍的電場和磁場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以波的形態攜載能量以一定的速度向外傳播,這種波稱為電磁波。電流變化越快,所產生的電磁波波長越短,但傳播速度不變。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 299792.46公里。電磁場和電磁波還能和帶電粒子發生相互作用,產生能量變換。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光波、X射線γ射線等都是電磁波,只是波長不同。電子和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在電子運動速度極高和電磁波波長極短時,波、粒二象性十分顯著。
經歷了約一個世紀不停息的開拓和發展,現代的電子學已發展成為當代最引人注目的專業和學科之一。

歷史與套用

概述

電子學誕生迄今只有100年左右的歷史,它是在早期的電磁學電工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電子學誕生之前,人類對於電磁現象的研究已相當深入。一系列物理定律已經確立,如庫侖定律安培定律歐姆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英國J.C.麥克斯韋集以往電磁學研究之大成,建立了電磁學的完整理論──麥克斯韋方程,並從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與此同時,人們對電磁學的利用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線電報和有線電話已相繼發明,並且有了橫貫美洲大陸的電報、電話線路和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美國T.A.愛迪生髮明了白熾燈。所有這些,都為電子學的誕生準備了充足的條件。
標誌著電子學誕生的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是愛迪生效應的發現和關於電磁波存在的驗證實驗。1883年,愛迪生在致力於延長碳絲白熾燈的壽命時,意外地發現了在燈絲與加有正電壓的電極間有電流流過,電極為負時則無電流,這就是愛迪生效應。這一發現導致了後來電子管的發明。
1887年,德國H.R.赫茲進行了一項實驗,他用火花隙激勵一個環狀天線,用另一個帶縫隙的環狀天線接收,證實了麥克斯韋關於電磁波存在的預言,這一重要的實驗導致了後來無線電報的發明。
電子學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有重大意義的成就。
無線電報 還在電子學誕生以前,美國S.莫爾斯就於1837年發明並建成了電報線路,赫茲的實驗則架起了一座從“有線”通向“無線”的橋樑。
1895年,義大利G.馬可尼在赫茲實驗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了 2.5公里距離的無線電報傳送實驗。
1896年,俄國А.С.波波夫也獨立地進行了約250米距離的類似試驗,他傳送的第一份電文就是“赫茲”。此後數年,馬可尼在英國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無線電報的傳送距離不斷延伸。
1899年,跨越英吉利海峽的試驗成功;
1901年,跨越大西洋的3200公里距離的試驗成功。馬可尼以其在無線電報的發展以及由此開創的無線電通信事業上的成就,獲得了1909年的諾貝爾獎金物理學獎。
無線電報的發明,是人類利用電磁波的第一個巨大成就,電子學從此開始了一個研究和利用電磁波的極其興旺的時期。

電子管

電子管 愛迪生雖然發現了熱電子發射效應(即愛迪生效應),但他並未意識到這一效應的意義,而且對它的機理也不清楚。
1897年,英國J.J.湯姆遜揭示出形成愛迪生效應的荷電粒子是電子,愛迪生效應乃是一種熱電子發射現象。
1904年,英國J.A.弗萊明第一個把愛迪生效應付諸實用,發明了二極電子管。二極電子管的發明為無線電報接收提供了一種靈敏可靠的檢波器
1906年,美國L.德福雷斯特發明具有放大能力的三極電子管,為當時蓬勃發展的無線電報通信事業提供了一種極其有用的器件。三極電子管以後,又出現了四極管五極管、更多極的電子管和複合管,形成了包括收信管發射管、低頻管、高頻管、微波管和超小型管等系列。
電子學電子學
電子管是電子器件的第一代,在電晶體發明以前的近半個世紀裡,電子管幾乎是各種電子設備中唯一可用的電子器件。電子學隨後取得的許多成就,如電視、雷達、計算機的發明,都是和電子管分不開的。就是在固體電子學十分興旺的現代,以大功率電子管(特別是微波功率電子管)和電子束管為代表的真空電子學也仍然是一個活躍的領域。

廣播與電視

廣播與電視
1876年,美國A.G.貝爾在美國建國100周年博覽會上展示了他所發明的有線電話。此後,有線電話便迅速普及開來。G.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促成了無線電話無線電廣播的出現。
1906年,美國R.A.費森登進行了一項很有意義的實驗,他用50千赫頻率發電機作發射機,用微音器直接串入天線實現調製,首次使大西洋航船上的報務員聽到了他從波士頓播出的音樂,這是無線電廣播發明的先聲。
1916年,美國G.D.薩諾夫最先提出向公眾進行無線電廣播的構想,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未能實現。
1919年,第一個定時播發語言和音樂的無線電廣播電台在英國建成。次年,在美國的匹茲堡城又建成一座無線電廣播電台。此後,無線電廣播事業即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普及,從中波擴展到短波、超短波,從調幅擴展到調頻脈衝調製等,衛星直播也已實現。
電視的發明可追溯到1884年德國P.G.尼普科夫關於機械掃描電視的構想。把尼普科夫構想付諸實現的是英國J.L.貝爾德
1927年,他成功地用電話線路把圖像從倫敦傳至大西洋中的船上。不過這還不是現代類型的全電子電視,第一個對全電子電視作出實際貢獻的是V.K.茲沃雷金。他在1923年和1924年相繼發明了攝像管和顯像管
1931年,他組裝成世界上第一個全電子電視系統。此後幾年,迭經改進,約在30年代末,英美先後開始了試驗性的電視廣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視廣播便在各國逐漸普及。
廣播、電視的發明,不僅使人類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且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公共的信息媒介。

雷達

雷達物體,特別是金屬物體(如艦船),具有反射電磁波的能力,在赫茲、馬可尼、波波夫時代早已為人所知。在雷達發明之前,利用脈衝無線電裝置測量電離層高度的工作已進行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在飛機成為主要進攻武器的情況下,英、美、德、法等國均投入較多的人力,競相研製一類能早期警戒飛機的裝置。
1936年,英國R.A.沃森-瓦特設計的警戒雷達最先投入了運行。它架設在英國的東岸,有效地警戒了來自德國的轟炸機。
1938年,美國研製成第一部能指揮火炮射擊的火炮控制雷達,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
1940年,出現能產生微波高功率的多腔磁控管,次年,第一部微波雷達研製成功。
1944年,能夠自動跟蹤飛機的雷達研製成功。
1945年,能消除背景干擾顯示運動目標的動目標顯示技術的發明,使雷達更加完善。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成了電子學中最活躍的部分之一。近炸引信也屬於雷達性質,它成百倍地提高了炮火威力。

電子計算機

電子計算機是計算工具的一種發明。從古代中國算籌和算盤到16世紀西方的計算尺和齒輪式計算機,從機械式計算機到電子計算機,從手動計算到自動計算,從十進制二進制,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電子計算機的套用越來越廣泛,從科學計算擴展到事務管理、過程控制、情報檢索、人工智慧等許多領域,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

電晶體

電晶體:正當電子管進入全盛時期,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家看到電子管在體積、功耗、壽命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客觀需要的推動下著手固體器件的研究。
金黃色管殼的鍺電晶體金黃色管殼的鍺電晶體
1948年,貝爾實驗室宣布J.巴丁、W.H.布喇頓和W.B.肖克萊研製成晶體三極體。初期的電晶體是點觸式的,製造比較困難,穩定性較差,但它畢竟是時代的標誌。
1957年,貝爾實驗室的D.斯帕克斯發明面結型電晶體,克服了點觸式電晶體的缺點,使得問世不久的電晶體的地位鞏固下來。後來,由於材料工藝方面取得進展,肖克萊早期構想的場效應電晶體也實現了。
電晶體的發明將電子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電子學在以後取得的許多成就,如積體電路、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等,都是從電晶體發展而來的。

積體電路

集成與非門電路74LS01集成與非門電路74LS01
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宣布一種集成的振盪器問世,首次把電晶體和電阻、電容等集成在一塊矽片上,構成了一個基本完整的單片式功能電路。
1961年,美國仙童公司宣布製成一種集成的觸發器。從此,積體電路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數字積體電路從小規模到中規模、大規模,乃至到超大規模,集成度越來越高,使過去的中小型計算機乃至大型計算機得以微型化,進入了微型計算機的時期。與此同時,模擬積體電路也獲得了發展。
積體電路的發明開創了集電子器件與某些電子元件於一體的新局面,使傳統的電子器件概念發生了變化。這種新型的封裝好的器件體積和功耗都很小,具有獨立的電路功能,甚至具有系統的功能。單片微波積體電路也已進入生產階段。積體電路的發明使電子學進入了微電子學時期,是電子學發展的一次重大飛躍。

衛星通信

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宣告了空間時代的到來。
1958年,美國發射低軌道的“斯科爾”衛星成功,這是第一顆用於通信的試驗衛星。
1962年,美國發射中軌道通信衛星“電星”-Ⅰ號。
1963年,美國把“辛康”-Ⅱ號射入距離地球約35800公里的同步軌道,成為第一顆定點同步通信衛星
1964年,藉助定點同步通信衛星首次實現了美、歐、非三大洲的通信和電視轉播。
1965年,第一顆商用定點同步衛星投入運行。
到1969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均已有定點同步通信衛星,衛星地球站已遍布世界各國,這些衛星地球站又和本國或本地區的通信網接通。衛星通信經歷10年的發展,終趨於成熟。
用定點同步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為洲際信息傳遞提供了一種穩定而又可靠的手段,也解決了幅員廣大的國家的國內通信問題。衛星通信的成功是通信技術,也是電子學的又一次飛躍。

開拓和利用

光頻的開拓和利用 電子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電磁波譜利用的擴展上,其中特別是對光頻段(包括紅外和紫外)的開拓和利用上。麥克斯韋在他創立的經典電磁理論中,就已經闡明了光的電磁本質。人類對光的認識和利用遠在電子學誕生之前。但是,在雷射器發明以前,人們所涉及的,主要是非相干光
1954年,美國C.H.湯斯用致冷的氨分子作工作物質,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微波激射器。稍後,蘇聯Н.Г.巴索夫和 А.М.普羅霍洛夫也研製成以氟化銫為工作物質的微波激射器。
1958年,湯斯與A.L.肖洛將微波受激輻射的原理推廣到紅外和光頻段。
1960年,美國T.H.梅曼研製成第一台雷射器──紅寶石脈衝雷射器。此後不到一年,第一個連續雷射器──氦氖雷射器研製成功。從此,用於信息技術的電磁波譜,從無線電頻段擴展到了光頻段,從而使已經顯得十分擁擠的無線電頻段得到了緩解。
雷射器的出現,使英國D.蓋伯在1946年發明的全息攝影技術獲得了新的活力,並為後來的高密度大容量信息存儲技術奠定了基礎。雷射器的問世,也導致了大容量光纖通信的出現,使通信技術繼衛星通信之後發生了又一次飛躍,這又是一個重大進展。

基礎科學

電子學在實踐上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和它在套用基礎科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在20~30年代,由於對載波、長途和音頻通信的需要,人們研究電路網路、模擬濾波器傳輸線、聽覺和音響等,並取得了重大進展。
資訊理論通信理論方面,信息的度量,信息傳輸(即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這方面的主要問題。
1924年,H.奈奎斯特首先證明了信息傳輸的速率與信道頻寬成正比。
1928年,R.V.L.哈特萊證明,信息量與信息長度的對數成正比。可以說,這是關於信息度量的先驅性工作。
1948年,C.E.仙農把信息的研究置於統計學的基礎上。他通過引入信息熵的概念,解決了信息的度量問題。他的更重要的功績是給出了信息傳輸能力的極限公式、關於信源信道編碼的定理,以及關於信息率失真函式的概念。仙農因此成為信息理論的奠基人。在另一個方面,
1942年,D.O.諾斯提出了最佳濾波器的概念;
1948年,В.А柯捷爾尼科夫創立了最佳接收機的理論;
1950年,P.M.烏特沃德提出了模糊函式的概念,他因此成為現代雷達檢測理論的先驅。
控制和系統理論方面的成就對現代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電子學的角度來說,應當特別提到以下幾個早期的事實:儘管J.瓦特早已發明負反饋的速度調製器,到1928年,H.布萊克才從電路角度提出了負反饋的概念;
1932年,H.奈奎斯特將此原理用之於電路穩定性分析;
1942年,N.維納提出了關於平穩隨機信號的平滑、濾波和預測的理論;
1949年,N.維納對機器和動物中的通信與控制問題作了高度的概括,創立了控制論這一新的學科。50年代後期,狀態變數概念的引入,使控制和系統理論有了一個大的飛躍。
1957年,R.貝爾曼創立了動態規劃理論;
1958年,Л.С.龐特里亞金提出了極大值原理
1960年,R.卡爾曼把維納問題推廣到多變數、非平穩的情形並給出問題的遞推解,他還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觀性兩個概念。電子學歷史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每一分支專業或學科都有自己的套用基礎科學的成就。理論與實踐,循環往復,相輔相成,不斷提高,把整個電子學推向一個又一個新的階段。

國內進展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但是,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不僅在政治上遭受壓迫,在經濟上遭受剝削,在科學和教育上也十分落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前半段正是電磁學電工學在西方蓬勃發展、電子學孕育誕生的時期;後半段正是電子學在西方迅速成長並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卻基本上處於電子學發展的洪流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只有少數的幾家修造廠和器材廠,以及少數幾所大學能培養少量電信人才。
電子學和電子工業在中國的創建和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的。
1949~1952年是中國的經濟恢復時期。這段時期的主要成就表現為:國家成立了電信工業管理局,統一領導全國的電信工業;改造了接管過來的幾家工廠,並很快製造出一批無線電台和軍用步談機,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能成套地生產接收電子管;一批電子學科技工作者從海外歸來參加國家建設。
電子學電子學
1953~1957年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這段時期的主要成就是:建設了一批以元件器件、通信和雷達為重點的骨幹企業,研製和生產了一批廣播設備、通信電台、軍用雷達;在十多所高等院校中成立了無線電系科,創建了專業性的研究院和研究所;第一次制訂了發展電子科學的十二年規劃。
1958~1965年的主要成就是:完成了為研製核子彈和飛彈以及進行試驗所需的電子配套工程;研製並生產了一批軍用雷達、電台和其他通信裝備;建成了1000千瓦中波廣播發射台,10信道電視中心和10千瓦黑白電視台;建立了郵電科學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院及其所屬研究機構。
1966~1976年是動亂的十年,中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獲得的進展主要有: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第一台積體電路計算機研製成功;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地球站建成;25米天線的巨型跟蹤雷達投入使用;第一部巨型相控陣雷達進行試運轉。
1977年以來,中國的電子學進入了新的振興時期,獲得了許多重大成就。其中有代表性的成就是:成功地發射了一顆實驗定點通信同步衛星;建成了全國衛星測控網;研製成千萬次向量計算機和億次計算機;研製成16千位隨機存儲器和8位微處理器;建成了京滬杭1800路中同軸電纜通信系統;光纖通信系統相繼在上海、天津和武漢併入市話網,達到了實用階段;初步建成了全國電視網、電視發射台和差轉台,總數已達5600餘座;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領導下,制訂了發展電子科學技術的十年規劃。

學科體系

介紹

現代電子學是一個龐大的專業和學科體系,在這個體系里包含有眾多的分支。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電子學的統一整體。這些分支,按性質可劃分為四大類,即:系統與大系統技術;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術;元件、 器件、 材料與工藝;交叉專業和學科類。現代電子學猶如一株枝葉繁茂的大樹,深深地紮根於套用物理、套用化學、套用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沃土之中。

系統技術

屬於這一類的分支學科有:通信、廣播、電視、雷達、導航、電子對抗、計算機、能電子系統,以及綜合多種系統技術的大型電子系統。其共同特點是用電子學方法實現具有某一種或多種社會和軍事套用的功能。
通信是以電子學方法,實現從點到點(人與人,人與機器或機器與機器)的信息傳輸的原理、技術和系統。廣播是將語言、音樂和活動的與靜止的圖像、文字向公眾播發,並由公眾接收、錄放的原理、技術和系統。電視是圖像和文字以及與之伴隨的聲音等的攝取、傳輸、再現、播發、接收、錄放的原理、技術和系統。雷達是利用物體對電磁波的散射現象以發現飛機、飛彈、船艦等目標,並獲取這類目標信息的原理、技術和系統。遙感技術主要是在空中利用地物、雲層等的輻射電磁波,觀察地面和大氣中的現象,從而取得地理、地貌、地質、植被、水文、氣象等有用信息,也可用於軍事。遙感技術也可在地面上套用。導航是以電子學的方法確定船艦、飛機、車輛等的位置並引導其向目的地進發的原理、技術和系統。電子對抗是敵對雙方利用電子手段進行偵察和干擾的原理、技術和系統。測量和監測系統不僅廣泛用於電子科學技術,而且電子測量和檢測技術手段還廣泛用於各行各業,包括電量和非電量測量。

理論和技術

屬於這一類的分支學科有:電子線路與網路分析、微波、天線、電波傳播、測量、電源、顯示技術、信號處理、 資訊理論、 自動控制原理可靠性理論等。它們是構成功能性電子系統所需的各種技術手段或基礎理論。
電子線路與網路是由電子元件和電子器件組成的功能性電子單元。電子線路有線性的、非線性的、模擬式、脈衝式和數字式幾大類,能實現濾波、頻率平衡、振盪、放大、調製、變頻、脈衝形成、開關、移位、記憶、計數等多種功能。微波技術是有關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等的傳輸、輻射、測量和套用等的理論和技術。天線是將約束在傳輸線內的電磁能轉換成向指定空間輻射的電磁波或相反過程的理論、技術與裝置。電波傳播是有關電磁波在對流層電離層、地表面、水下或其他均勻的與不均勻的媒體中傳播時產生吸收、反射、折射、繞射等的理論、方法和實驗研究。測量是指在極寬電磁波譜上電磁參量的測量,包括電子元件、器件、材料、線路和電子裝置的基本參量的測量,各種電子信號特徵參量電磁能的測量,網路參數的測量以及與這些測量有關的理論、技術和裝置。
電源是用電子方法使化學能、熱能、核能、太陽能、交流電能、直流電能、高頻能、微波能、超聲能、雷射能等相互轉變,以供各種用途。
顯示技術是將信息以文字、表格、圖形等方式提供給信息收受者的技術,包括靜態的和動態的。信號處理是將語言、圖像、雷達等電信號或其他電測非電信號進行諸如過濾、平滑、壓縮、變換、重構之類加工過程的理論和技術,以及這些理論和技術在電子和非電子領域中的套用。資訊理論研究有關信息的度量、 編碼、 傳輸、處理的一般性理論,是關於廣義通信系統的概括性理論。自動控制是使受控對象達到指定狀態或預定功能的理論和技術。它的理論部分已逐漸上升為控制論系統工程理論,其技術部分與電子技術相結合形成具有各種功能的自動控制系統可靠性理論是有關電子元件、器件、部件、電子裝置,乃至電子系統或大系統的可靠性的理論,以及提高可靠性的各種具體技術方法

器件與工藝

屬於這一類的主要分支學科有:固態電子器件與積體電路、真空電子學、電子元件、電子材料及有關生產技術等。這一類分支學科可以說是電子學的物質基礎。
半導體與積體電路是研究半導體性能並加以利用的一門科學技術,包括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工藝、半導體分立器件和各類積體電路器件。真空電子學是研究帶電粒子(電子、離子)在真空或氣體中運動時與場和物質相互作用規律並加以利用的一門科學技術,包括電子物理、電子管工藝和各種類型的電子管等。電子元件是構成電子設備的基本單元,通常分為有源元件無源元件兩類。但是,電子元件一般指無源元件。電子材料是研究各種材料用於製備電子元件、器件的一門科學技術,包括一般金屬材料、高能半導體材料、介質材料、陶瓷材料、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鐵電材料等。生產技術包括各種機械、電氣、電子生產工藝與設備,如真空設備、電子束離子束加工設備、加熱設備、焊接設備、淨化設備、例行試驗設備等。

學科類

電子學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又形成了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屬於這一類的主要有:量子電子學核電子學空間電子學、生物與醫學電子學、射電天文學與雷達天文學等。
量子電子學是利用物質內部量子系統能級間的受激輻射現象,放大或產生相干電磁波,並研究這一過程的套用的學科。按習慣說,雷射技術也是量子電子學的主要內容。
核電子學主要研究核科學、核技術和高能物理實驗中有關核輻射粒子探測的電子學技術,研究核爆炸和外層空間輻射對電子系統的影響,以及抗輻射加固技術等。
空間電子學是電子學與空間科學技術的結合。
生物與醫學電子學既是電子學與生物學、醫學的結合,也是電子學在生物學和醫學中的套用。

電子機械工程

各種電子設備、裝置和元件、器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機械技術。這種機械技術必須滿足電子技術的獨特要求,而有別於一般機械工程

發展套用

電子學是發展速度很快的學科之一。電子器件從電子管的發明到電晶體的發明經歷了44年,而從電晶體發展到積體電路只用了10年。積體電路問世後,20多年間,已從小規模集成發展到中規模集成和大規模集成,進而發展到超大規模集成,並出現了從單位、4位一直到32位的微處理器。
通信技術也經歷了多次劃時代的進展。從電子學誕生以前的架空明線發展到電子學誕生初期的無線電;從長、中、短波擴展到超短波、微波,進而擴展到紅外與可見光頻段。與此同時,超長波也獲得了套用;從微波中繼到同軸電纜,直至現代的同步衛星中繼,以至最近的光纖通信。多路通信以電話來說,一個頻道已可通萬路模擬電話和上千路的數字電話。通信的範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從國內擴展到國際,從洲際擴展到全球,從近地空間發展到星際深空
電子學電子學
軍用雷達的作用距離已增加了2~3個量級,對無應答器的不合作目標最遠可達上萬公里,對有應答器的合作目標可達幾千萬公里以上。幾乎所有環繞地球的軌道目標都已置於雷達的監視之下。雷達的測量精度也提高了2~3個量級,精密跟蹤雷達的測距精度已達米量級,測角精度已達毫弧量級。雷達的套用範圍從軍事擴展到氣象、測繪、民航、水陸交通、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民用各部門。
電子學還是套用和滲透範圍很廣的學科之一。電子學用於工業,極大地提高了現代工業的勞動生產率。電子技術機械相結合產生了各種類型的數控工具機機械手機器人,出現了由它們組合起來的全自動化的和柔性的生產線。電子學用於生產檢驗,可以有效地控制產品質量,指示產品設計和生產的改進方向。電子學用於油田開發,可以提高找油的成功率,並能科學地組織開採。電子學用於電力生產的管理,可以實現電力的合理調配,提高生產的安全性。電子學用於交通,可以引導船隻、飛機安全航行。
電子學用於農業,也給農業帶來了很大好處。氣象對於農業至關重要,用無線電和雷達的方法可以蒐集局部地區的氣象資料,專用的氣象衛星可以定期播發全球各地區的大範圍雲圖,通信網用於傳遞氣象情報,計算機用於氣象情報處理並作出預報。利用遙感數據,可以獲得土壤濕度、作物長勢、病蟲害等信息。電子學還可以用於作物的育種催芽和糧食的烘乾加工。
電子學用於軍事,提高了各種武器裝備的性能,並深刻地影響著軍事行為的方式。在現代武器裝備中,電子設備所占比重不斷增加。電子技術還是情報偵察、通信聯絡、分析決策、指揮控制等不可缺少的手段。正因為如此,一種無形的戰爭──電子戰成了引人注目的戰爭形式。
電子學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天文學家利用巨型射電望遠鏡,把觀測範圍擴大到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地理學家用遙感的方法發現了撒哈拉沙漠浸沒了的古河道;生物學家利用資訊理論的方法解釋了生物遺傳的奧秘──遺傳密碼;物理學家利用高靈敏度的天線接收系統發現了2.7K的宇宙背景輻射;化學家利用超高壓電子顯微鏡已使觀察分辨能力達到分子水平。各行各業的科學工作者,利用在線上檢索系統和全球通信網可以從世界浩如煙海的資料庫中迅速查詢所需的資料。
電子學用於教育,給教育的現代化提供了許多新的技術。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作為教育手段已相當普遍,電子語言教室、程式教學機器、電視教育衛星已相繼問世。由於知識的迅速更新和增加,終身教育的概念已經形成,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開放式學校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占有的比重將會越來越高。
電子學用於醫學,出現了各種類型的電子監護系統、物理治療系統、輔助診斷系統、以至醫學專家系統。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是70年代的重要科學進展之一,所採用的主要技術就是圖像處理技術和高速大容量計算機。電子學進入家庭,減輕了人們的家務勞動,使家庭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人類社會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是以信息的急劇膨脹為主要特徵的階段,一場以信息技術為主流的新的技術革命正在興起。推動這一轉變的正是電子學的最新成就,主角是微電子技術。各種信息作業,無一不藉助於電子科學技術來完成。人們今天廣泛談論的三“A”革命(即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家庭自動化)以及三“C”革命(即通信計算機控制),也無一不是建立在電子學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把發展電子學,特別是微電子技術,作為自己的重要國策之一。

圖書信息

資料

書 名: 電子學
電子學電子學
作 者:(美國)霍羅威茨
出版時間: 2009年03月
ISBN: 9787121083587
開本: 16開
定價: 108.00 元

內容

《電子學》是哈佛大學的經典教材,自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多種語言版本。《電子學》通過強調電子電路系統設計者所需的實用方法,即對電路的基本原理、經驗準則以及大量實用電路設計技巧的全面總結,側重探討了電子學及其電路的設計原理與套用。它不僅涵蓋了電子學通常研究的全部知識點,還補充了有關數字電子學中的大量較新套用及設計方面的要點內容。對高頻放大器射頻通信調製電路設計、低功耗設計、頻寬壓縮以及信號的測量與處理等重要電路設計以及電子電路製作工藝設計方面的難點也做了通俗易懂的闡述。《電子學》包含豐富的電子電路分析設計實例和大量圖表資料,內容全面且闡述透徹,是一本世界範圍內公認的電子學電路分析、設計及其套用的優秀教材。
《電子學》可作為電氣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類等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課程教材或參考書。對於從事電子工程、通信及微電子等方面電路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也是一本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好書。

作者

霍羅威茨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在哈佛講授物理學與電子學,首創了哈佛大學的實驗電子學課程。他的研究興趣廣泛,涉獵觀測天體物理學X射線粒子顯微技術、光干涉測量技術以及外星人探索等研究領域。作為已有60篇科技論文與報告的作者,他不僅廣泛地為工業和政府部門做諮詢顧問工作,而且還設計了大量的電子與攝影儀器設備。

圖書目錄

第1章 電子學基礎
第2章 電晶體
第3章 場效應管
第4章 反饋和運算放大器
第5章 有源濾波器和振盪器
第6章 穩壓器和電源電路
第7章 精密電路和低噪聲技術
第8章 數字電子學
第9章 數字與模擬
第11章 微處理器
第12章 電氣結構
第13章 高頻和高速技術
第14章 低功耗設計
第15章 測量與信號處理
附錄
參考書目
中英文術語對照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