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俘獲檢測器

電子俘獲檢測器(ECD)是靈敏度最高的氣相色譜檢測器,同時又是最早出現的選擇性檢測器。

介紹,ECD工作原理,

介紹

ECD的發現是一系列射線電離檢測器發展的結果。1952年首次出現了β-射線橫截面電離檢測器;1958年Lovelock提出β-射線氬電離檢測器。當鹵代化合物進入該檢測器時,出現了異常,於是Lovelock進一步研究,首次提出了此異常是具電負性官能團的有機物俘獲電子造成的,進而發展成電子俘獲檢測器。此後至今的40多年中,ECD在電離源的種類、檢測電路、池結構和池體積等方面均作了很大的改進,從而使現代ECD的靈敏度、線性及線性範圍、最高使用溫度及套用範圍等均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ECD工作原理

ECD系統由ECD池和檢測電路組成,見圖3-6-1。它與FID系統相比,僅兩部分不同:電離室和電源E。為以後敘述方便,我們將電源從微電流放大器中移出,另成一單元(7)。不同電源的具體情況將在下節介紹。
ECD作原理是:由柱流出的載氣及吹掃氣進入ECD池,在放射源放出β-射線的轟擊下被電離,產生大量電子。在電源、陰極和陽極電場作用下,該電子流向陽極,得到10-10A的基流。當電負性組分從柱後進入檢測器時,即俘獲池內電子,使基流下降,產生一負峰。通過放大器放大,在記錄器記錄,即為回響信號。其大小與進入池中組分量成正比。負峰不便觀察和處理,通過極性轉換即為正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