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進京

發往京城的電報到通州後,仍由驛馬傳遞入京,如果夜間收到緊急電報,驛馬會被阻在北京城門外,還是有所延誤。於是洋務派們與總理衙門之間經過反覆磋商,認為電報線進京城時機已經成熟。1884年1月,總理衙門致函李鴻章要求將電報線延伸至京城。李鴻章馬上派人進行勘察設計,考慮通州至京城東便門全部用旱線,進東便門後改用水線沿護城河進崇文門水關,進入北京內城。但是到內城直到總理衙門所在地東堂子胡同都沒有水路,如果立桿架線,可能招惹是非;如果把銅線埋入地下,又怕腐蝕損壞,經常要挖溝更換,極其不便。
李鴻章最終向總理衙門建議,電報局設在外城,外城是普通平民的居住區,立桿架線也不至於招惹王公宗室們的非議。意識到電報重要性的總理衙門沒有採納李鴻章的建議,堅持電報官所一定設在內城。但考慮到立桿礙目,總理衙門放棄了在衙署內設電報局的想法,決定在城牆邊泡子河附近擇地設立官報公所。總理衙門上奏朝廷《擬將通州電局移設京城》,當日批覆“知道了,欽此”。李鴻章接到諭旨,馬上命令通州至京城電報線工程全面開工。
電報線究竟怎樣進京才更妥當,更是讓李鴻章大費腦筋。最終決定,電報線由東便門水關進城,儘量沿河道走水線,不得不立桿架線時,為減少口舌是非,使用特製的紅漆木桿,掛專門的細銅線。電報線在城內分為兩路:一路進內城,在泡子河邊呂公堂設官電局,專門收發政府電報;一路進外城,在崇文門外喜鵲胡同楊氏園設商電局,開放營業,以商電局的盈利補貼官電局的費用。1884年8月22日和8月30日,商電局和官電局先後建成通報。電報這種近代的通信手段,終於進入清廷的政治中心。
北京這兩座最初電報局的歸宿是這樣的:設於外城的商電局在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前被義和團焚毀,設於內城的官電局在1898年最終還是被總理衙門遷到了衙署內,成為外務部電報局。直到1907年清政府在東長安街建成北京電報總局,外務部電報局的作用隨之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