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換鼓

雷州換鼓

古代的雷州半島蠻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鄉。為了生存,雷州先民天天求雷、盼雷,因為有雷才有雨,響雷兆豐年。雷聲是雷州半島解難救困的福音。“雷州換鼓”便源自於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雷活動。為使天鼓長鳴,為使雷雨有致,先民們便抱著一個良好的願望,將人間最好的鼓送給天神,將新鼓換舊鼓,以人類的虔誠換來天神的垂注,換來人間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於是他們每年便挑選最好的材料,選擇最好的技師,使用最好的方法,鑄造最好的鼓,通過某種儀式送給天神,慢慢地便形成了大型的祭雷活動或祭雷儀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州換鼓
  • 流行地區:雷州半島
  • 節日起源:祭雷
  • 節日意義:換來人間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產生,發展,奇觀,消失,

產生

天下四絕:“雷州換鼓”、“錢塘江潮”、“廣德埋藏”、“登州海市”。
先民們認為打雷是天神打鼓,天鼓之聲傳至人間便成響雷。大家知道,在一年四季當中,立春過後便會慢慢聽到雷聲,雷聲由疏到密,由短到長,由弱到強,至夏秋季節最響最烈,自晚秋至冬季後雷聲又慢慢從密到疏,從長到短,從強到弱,冬至之後便完全消失了。第二年立春以後又復始。
雷聲年年都經歷“產生——低沉——強烈——低沉——消失”的過程。因此先民們便認為天鼓也同人鼓一樣,有新有舊,不會永遠不壞。新鼓一開始時因打不開,聲音又小、又短、又沉、又悶,慢慢的隨著越打越開便越打越響,完全打開後就最為響亮,達到最響亮之後也達到了極點,聲音也慢慢低沉了,最後鼓打壞了,聲音便完全消失了。由此看來,天鼓壽命只有一年,每年須重新更換。

發展

早期的祭雷活動只是一種簡單的、分散的、自發的和不定時的,一般是以村落或部落為單位,由族老主持祭祀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後來成了固定的、有組織的、由法師或道士主持的、甚至有官府參與的大型祭雷儀式。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古代雷州居著俚、僚、侗、僮、苗等少數民族,其中俚人最善於鑄鼓。各民族雖然風俗各異,但都共同崇拜“雷公(雷神)”,每年定期向雷公廟獻雷鼓雷車(雷車用於載鼓),舉行祭雷活動。
祭雷時打雷,“雷州換鼓”其妙就妙在這裡,其絕也就絕在這裡。如果“雷州換鼓”僅僅是一種人文景觀或自然景觀,它就難以稱得上奇絕了。古代的雷州由於在祭雷活動中引來電閃雷鳴,因此便名聲大噪,影響深遠。
不僅雷州半島所有部落都參加共同祭雷,還吸引了高州、欽州、瓊州、儋州、郴州、漳州等州郡的人來參加。一到元宵節,雷公廟前便人山人海,載歌載舞,場面之熱烈壯觀難以形容。
雷州換鼓雷州換鼓

奇觀

據傳,雷州古時的祭雷活動一年分為三次,第一次稱為“開雷”,於元宵節(也是雷祖陳文玉的得道升天日)舉行;第二次稱為“酬雷”,於上元節(農曆六月廿四日)舉行;第三次稱為“封雷”,於冬至節舉行。在三次祭雷活動中最為隆重、神奇和富有意義的就是元宵日舉行的“開雷”儀式。
由鑼鼓隊、旌旗隊、僧尼、族老、歌手、大眾等按八卦圖型排列成八卦陣。場中央置一個大銅鼓,鼓面為太極圖,法師站在鼓上主祭。
第一列陣為鼓陣,每方置108面銅鼓,每鼓飾以雲雷紋;第二列陣為鑼陣;第三列陣為旗陣;第四列陣為僧尼;第五列陣為族老;第六列陣為歌舞手;第七列陣為遠方來賓;第八列陣為本地賓客;第九列陣便為遊人及觀眾。官員、貴賓及司祭人員在正面就座。
法師宣布祭雷儀式開始後,百姓官員一律伏地叩拜,向雷公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著由僧尼大眾出場頌經,然後便是各族老頌唱銅鼓歌;之後由歌舞手出場唱雷歌、演雷劇、奏雷樂、跳儺舞。其歌樸素悠揚,感人心肺;其舞古樸粗獷,原始迷人。隨著演出不斷推向高潮,旌旗招展,鑼鼓齊鳴,響聲如雷,震盪百里。整個活動感天地、泣鬼神、震人心。
擊鼓是非常講究的,慢打一輪緊打一輪,一輪輕點一輪重擂,每輪擊鼓必須是十八槌。當擊鼓至第六輪最後一槌即第一百零八槌時最為響亮。頃刻間千鼓競發,百里可聞,祭雷活動進入最高潮。法師在這一槌落鼓的同時迅速將預先選好的新鼓換去雷壇上的舊鼓,旋即“轟隆隆”一聲,晴天霹靂,電閃雷鳴,風雨接踵而至。
新鼓一經換上就引來雷聲,證明天神已收到雷鼓了。每年的新鼓是事先從各部落敬獻上最好的銅鼓中挑選出來的,其神聖不可侵犯。而換下的舊鼓即交回原部落埋於地下珍藏起來,以示酬雷及養地氣。
祭雷儀式結束前,由各部落相互交換贈送銅鼓,互相祝願,最後由各族老列隊行至“雷壇”前,按順序擊鼓三槌,以圖吉祥,期望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儀式結束後,凡求雨的、求財的、求功名的、求子嗣的、求平安的,經允許可登壇一擊。
這樣,“雷州換鼓”實質上是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幫天神換掉雷鼓;二是將“雷壇”上的舊鼓換上新鼓;三是部落之間或主客之間將自己生產出最好的鼓互相交換。“鼓”不但象徵雷,也成為了雷州古代少數民族權力至高無上的象徵。“雷州換鼓”儀式唐代以前在古雷公廟舉行,於唐貞觀16年建成雷祖祠後便定在雷祖祠舉行。

消失

雷州先民的祭雷活動可以追溯至四、五千年前,而“雷州換鼓”奇觀的產生當在秦漢之後隋唐之前。“雷州換鼓”名稱的出現則在唐代以後,其消失應在明代以前。
因為秦漢時期我國道家文化最為興盛,道士、法師做法事最為盛行,隋唐時期雷州祭雷活動又最為盛大隆重,而宋元時代以後就漸漸消亡了,以致在清代古籍上就再也難以考查到“雷州換鼓”的蹤跡,而雷州的清史是最為翔實和完整的。
關於“雷州換鼓”的失傳,有人說是因為後來的法師法術不靈了,有人說是因為後來人心不誠了,也有人說是因為善於鑄鼓的俚僚人被逼遠走他鄉了,還有人說是因為兵荒馬亂不能按時舉行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